信用风险是指借款人或者投资者在履行债务或者实现投资收益的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损失。
它是指借款人或者投资者无法按照原定的债务或者投资收益协议按时履行债务或者实现投资收益,从而造成的损失。
信用风险可分为信用风险、企业信用风险、金融机构信用风险、市场信用风险和投资者信用风险等。
信用风险指政府或者中央银行在履行债务时可能出现的风险,这种风险可能是由于政府政策的变化、政府收入或者支出发生变化、政府可能出现的财政困境等原因造成的。
企业信用风险是指企业发行债券、贷款或者其他债务工具时可能发生的风险,这种风险可能是由于企业经营状况发生变化、企业可能出现的财务困境等原因造成的。
金融机构信用风险是指金融机构发行债券、贷款或者其他债务工具时可能发生的风险,这种风险可能是由于金融机构经营状况发生变化、金融机构可能出现的财务困境等原因造成的。
市场信用风险是指投资者投资市场时可能发生的风险,这种风险可能是由于市场价格发生变化、投资者可能出现的财务困境等原因造成的。
投资者信用风险是指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风险,这种风险可能是由于投资者投资策略不当、投资者可能出现的财务困境等原因造成的。
信用风险定义主要是什么和什么这两个关系中出现了
信用风险(CreditRisk)是银行贷款或投资债券中发生的一种风险,也即为借款者违约的风险。
在过去的数年中,利用新的金融工具管理信用风险的信用衍生工具(CreditDerivatives)发展迅速。
适当利用信用衍生工具可以减少投资者的信用风险。
业内人士估计,信用衍生市场发展不过数年,在95年全球就有了200亿美元的交易量。
信用风险是借款人因各种原因未能及时、足额偿还债务或银行贷款而违约的可能性。发生违约时,债权人或银行必将因为未能得到预期的收益而承担财务上的损失。信用风险是由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①经济运行的周期性;在处于经济扩张期时,信用风险降低,因为较强的赢利能力使总体违约率降低。在处于经济紧缩期时,信用风险增加,因为赢利情况总体恶化,借款人因各种原因不能及时足额还款的可能性增加。
②对于公司经营有影响的特殊事件的发生;这种特殊事件发生与经济运行周期无关,并且与公司经营有重要的影响。
例如:产品的质量诉讼。
举一具体事例来说:当人们知道石棉对人类健康有影响的的事实时,所发生的产品的责任诉讼使Johns-Manville公司,一个著名的在石棉行业中处于领头羊位置的公司破产并无法偿还其债务。
编辑本段信用风险的测量
信用风险对于银行、债券发行者和投资者来说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影响决策的因素。
若某公司违约,则银行和投资者都得不到预期的收益。
现有多种方法可以对信用风险进行管理。
但是,现有的这些方法并不能满足对信用风险管理的更高要求。
本部分对如何测量信用风险和信用风险对投资者、发行者和银行的影响作了详细说明。
并对管理信用风险的传统方法(如贷款出售、投资多样化和资产证券化等)作了总结。
国际上,测量公司信用风险指标中最为常用的是该公司的信用评级。
这个指标简单并易于理解。
例如,穆迪公司对企业的信用评级即被广为公认。
该公司利用被评级公司的财务和历史情况分析,对公司信用进行从aaa到ccc信用等级的划分。
aaa为信用等级最高,最不可能违约。
ccc为信用等级最低,很可能违约。
另外一个对信用风险度量的更为定量的指标是信用风险的贴水。
信用风险的贴水不同于公司偿债的利率和无违约风险的债券的利率(如美国长期国债)。
信用风险的贴水为债权人(或投资的金融机构)因为违约发生的可能性对放出的贷款(或对投资的债券)要求的额外补偿。
对于一个需要利用发行债券筹资的公司来说,随着该公司信用风险的增加,投资者或投资的金融机构所要求的信用风险贴水也就更高。
某种级别债券的风险贴水是该类债券的平均利率减去十年期长期国债利率(无风险利率)。
信用评级与信用风险贴水有很强的关联。
公司的信用评级越高,则投资者或金融机构所承担的信用风险越低,所要求公司付出的信用风险贴水越低;而公司信用评级的降低,则投资者或金融机构所承担的信用风险越高,则在高风险的情况下,投资者或金融机构要求公司付出信用风险贴水越高,则公司会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融资成本。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同一信用级别的债券,在不同的时间段里筹资所要求的风险贴水也不同。
是依据无风险利率和该类债券平均利率的变化而确定的。
编辑本段信用风险的影响
信用风险对形成债务双方都有影响,主要对债券的发行者、投资者和各类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有重要作用。
对债券发行者的影响
因为债券发行者的借款成本与信用风险直接相联系,债券发行者受信用风险影响极大。
计划发行债券的公司会因为种种不可预料的风险因素而大大增加融资成本。
例如,平均违约率的升高的消息会使银行增加对违约的担心,从而提高了对贷款的要求,使公司融资成本增加。
即使没有什么对公司有影响的特殊事件,经济萎缩也可能增加债券的发行成本。
对债券投资者的影响
对于某种证券来说,投资者是风险承受者,随着债券信用等级的降低,则应增加相应的风险贴水,即意味着债券价值的降低。
同样,共同基金持有的债券组合会受到风险贴水波动的影响。
风险贴水的增加将减少基金的价值并影响到平均收益率。
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当借款人对银行贷款违约时,商业银行是信用风险的承受者。
银行因为两个原因会受到相对较高的信用风险。
首先,银行的放款通常在地域上和行业上较为集中,这就限制了通过分散贷款而降低信用风险的方法的使用。
其次,信用风险是贷款中的主要风险。
随着无风险利率的变化,大多数商业贷款都设计成是是浮动利率的。
这样,无违约利率变动对商业银行基本上没有什么风险。
而当贷款合约签定后,信用风险贴水则是固定的。
如果信用风险贴水升高,则银行就会因为贷款收益不能弥补较高的风险而受到损失。
编辑本段信用风险的传统管理方法
管理信用风险有多种方法。
传统的方法是贷款保险的标准化和贷款对象多样化上。
近年来,较新的管理信用风险的方法是出售有信用风险的资产。
银行可以将贷款直接出售或将其证券化。
银行还可以把有信用风险的资产组成一个资产池,将其全部或部分出售给其它投资者。
当然,使用各种方法的目的都是转移信用风险而使自己本身所承受的风险降低。
不过,这类方法并不完全满足信用风险的管理需要。
贷款审查标准化和贷款对象分散化
贷款审查的标准化和贷款对象分散化是管理信用风险的传统方法。
贷款审查标准化就是依据一定的程序和指标考察借款人或债券的信用状况以避免可能发生的信用风险。
例如:如果一家银行决定是否给一家公司贷款,首先银行要详细了解这家公司的财务状况。
然后,应当考虑借款公司的各种因素,如盈利情况,边际利润、负债状况和所要求的贷款数量等。
若这些情况都符合贷款条件,则应考虑欲借款公司的行业情况,分析竞争对手、行业发展前景、生产周期等各个方面。
然后,银行就依据贷款的数量,与公司协商偿还方式等贷款合同条款。
尽管共同基金与债券投资并不能确定投资期限,他们也是通过类似的信用风险分析来管理投资的信用风险。
另一方面,银行可以通过贷款的分散化来降低信用风险。
贷款分散化的基本原理是信用风险的相互抵消。
例如:如果某一个停车场开的两个小卖部向银行申请贷款,银行了解到其中一家在卖冰淇淋,另一家则卖雨具。
在晴天卖冰淇淋的生意好,卖雨具的生意不好。
而在雨天则情况相反。
因为两家小卖部的收入的负相关性,其总收入波动性就会较小。
银行也可利用这样的原理来构造自己的贷款组合和投资组合。
在不同行业间贷款可以减少一定的信用风险。
贷款审查标准化和投资分散化是管理信用风险的初级的也是必须的步骤。
而利用这两个步骤控制信用风险的能力往往会因为投资分散化机会较少而受到限制。
例如,因为商业银行规模较小,发放贷款的地区和行业往往是有限的。
贷款发放地区的集中使银行贷款收益与当地经济状况密切相关。
同样,贷款发放行业的集中也使银行贷款收益与行业情况紧密相关。
而且,在贷款发放地区和行业集中的情况下,往往对贷款审查标准化所依赖的标准有所影响,不能从更为广泛的角度考虑贷款收益的前景。
因此,利用上述传统方法控制信用风险的效果是有限的。
年来,管理信用风险的新方法是资产证券化和贷款出售。
资产证券化是将有信用风险的债券或贷款的金融资产组成一个资产池并将其出售给其它金融机构或投资者。
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因为通过投资多个贷款或债券的组合可以使信用风险降低,所以这种资产组合而产生的证券是有吸引力的。
同时,购买这样的证券也可以帮助调整投资者的投资组合,减少风险。
因为上述原因,资产证券化发展迅速。
在美国市场,1984年资产证券化交易量基本为0,而到1994年达到750亿美元。
贷款出售则是银行通过贷款出售市场将其贷款转售给其它银行或投资机构。
通常,银行在给企业并购提供短期贷款后,往往会将其贷款出售给其它投资者。
极少数时候,银行可以对某一单一并购提供大量贷款,这种情况下信用风险分析就显得十分重要。
在美国市场,贷款出售交易量由1991年的2000亿美元迅速增加到1994年的6650亿美元。
资产证券化和贷款出售均为信用风险管理的有效工具。不过,资产证券化只适合那些有稳定现金流或有类似特征的贷款项目,例如,房地产和汽车贷款。所以,最新的信用风险管理工具是依靠信用衍生工具。
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范围将有多广?这是目前世界经济界和金融界密切关注的问题。
从其直接影响来看:
首先,受到冲击的是众多收入不高的购房者。由于无力偿还贷款,他们将面临住房被银行收回的困难局面。
其次,今后会有更多的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由于收不回贷款遭受严重损失,甚至被迫申请破产保护。
最后,由于美国和欧洲的许多投资基金买入了大量由次级抵押贷款衍生出来的证券投资产品,它们也将受到重创。
这场危机无疑给国内金融业带来了不少启示。
在金融创新、房贷市场发展和金融监管等方面———美国次贷风波爆发以来,无论从全球资本市场的波动还是美国实体经济的变化来看,次贷之殇在美国乃至全球范围内都不容小觑。
对于中国来说,这场风波为我们敲响了居安思危的警钟。
美国次贷风波中首当其冲遭遇打击的就是银行业,重视住房抵押贷款背后隐藏的风险是当前中国商业银行特别应该关注的问题。
在房地产市场整体上升的时期,住房抵押贷款对商业银行而言是优质资产,贷款收益率相对较高、违约率较低、一旦出现违约还可以通过拍卖抵押房地产获得补偿。
目前房地产抵押贷款在中国商业银行的资产中占有相当大比重,也是贷款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根据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商业银行为房地产抵押贷款计提的风险拨备是较低的。
然而一旦房地产市场价格普遍下降和抵押贷款利率上升的局面同时出现,购房者还款违约率将会大幅上升,拍卖后的房地产价值可能低于抵押贷款的本息总额甚至本金,这将导致商业银行的坏账比率显著上升,对商业银行的盈利性和资本充足率造成冲击。
然而中国房地产市场近期内出现价格普遍下降的可能性不大,但是从长远看银行系统抵押贷款发放风险亦不可忽视,必须在现阶段实施严格的贷款条件和贷款审核制度。
事实上,本次美国次贷危机的源头就是美国房地产金融机构在市场繁荣时期放松了贷款条件,推出了前松后紧的贷款产品。
中国商业银行应该充分重视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第一应该严格保证首付政策的执行,适度提高贷款首付的比率,杜绝出现零首付的现象;第二应该采取严格的贷前信用审核,避免出现虚假按揭的现象。
在次贷风波爆发之前,美国经济已经在高增长率、低通胀率和低失业率的平台上运行了5年多,有关美国房市“高烧不退”的话题更是持续数年。中国与美国房市降温前的经济图景存在一定相似性。
本次美国次贷危机的最大警示在于,要警惕为应对经济周期而制订的宏观调控政策对某个特定市场造成的冲击。
导致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美联储加息导致房地产市场下滑。
当前中国面临着通货膨胀加速的情况,如果央行为了遏制通胀压力而采取大幅提高人民币贷款利率的对策,那么就应该警惕两方面影响:第一是贷款收紧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影响,这可能造成开发商资金断裂;第二是还款压力提高对抵押贷款申请者的影响,可能造成抵押贷款违约率上升。
而这两方面的影响都最终会汇集到商业银行系统,造成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作为抵押品的房地产价值下降,最终影响到商业银行的盈利性甚至生存能力。
人们需要认识中国和美国经济周期以及房市周期的差异性。美国是一个处于全球体系之下的有着悠久市场经济历史的国家,周期性很强,目前正处于本轮经济周期的繁荣后期。
中国则还没有经历过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即使从改革开放算起到现在也只有30年的历程,从1992、1993年提出市场经济到现在更是只有15年历史。
处于这一阶段,中国经济的关键词是供需不平衡,固定投资需求大。
这是区别于美国经济接近10年一个周期的重点所在;此外,中美房市的周期也有所不同。
中国实施房改后,结束了此前多年无住房市场的局面,需求大幅飙升。
虽然中国房市也存在投机因素的推动,但需求大而供给有限是促使房价走高的最重要原因。
而且,对于中国房市,政府有调控余地。
本次美国次贷危机也给中国宏观调控(Macro-economicControl)提出了启示。主要有三方面:
第一,有必要把资产价格纳入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时的监测对象。
因为一旦资产价格通过财富效应或者其他渠道最终影响到总需求或总供给,就会对通货膨胀率产生影响。
即使是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中央银行,也很有必要把资产价格的涨落作为制订货币政策的重要参考;
第二,进行宏观调控时必须综合考虑调控政策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例如美联储连续加息时,可能对房地产市场因此而承担的压力重视不够;
第三,政府不要轻易对危机提供救援。危机是对盲目投资和盲目多元化行为的惩罚,如果政府对这种行为提供救援,将会导致道德风险的滋生。本次发达国家中央银行在市场上联手注资,可能会催生下一个泡沫。
美国的次级贷款业务本身是一件挺好的事,其出发点是为那些信用等级较低或收入不高的人提供贷款,让他们可以实现拥有自己住房的梦想。
在1994年~2006年间,超过900万户美国家庭购买了新住房,其中大约20%的家庭借助于次级贷款。
但是,就在这个过程中,一些负面因素逐渐浮现,最终导致危机爆发。
其一,是过度证券化。
几乎与次级贷款业务并行发展的,就是美国经济的证券化,比如,人们把一些一时还不清的债务,转化为证券后再卖给投资者。
换句话说,凡是有风险的,都可以摇身一变为证券。
所以,次级贷款的放贷机构也不闲着,他们把手中超过六千亿美元的次级贷款债权转化为证券后,卖给各国的投资者。
那么,富有投资经验的银行看不出这其中的高风险?次级贷款的放贷机构花钱供养了许多信用评定机构,从而可以轻松地拿到最高为“AAA”的信用评级,泛滥成灾的“AAA”证书使银行失去了对风险的敏感性。
其二,是通货膨胀。
随着这张“大饼”越做越大,富人们因为手里拥有越来越多的纸面资产,而放肆地挥霍;穷人们因看到自己的房子每天都在升值,也开始购买平时舍不得买的东西。
最后,美联储不得不提高利率,借以压抑通货膨胀。
可是,利率提高后,那些本来就缺钱的穷人就变得还不起贷款了,这导致次贷市场还贷拖欠比例迅速上升。
至此,美国经济一下子坠落入货币流动性很低的状态。
经济发展进入低速徘徊状态,穷人就更难还清那些堆积如山的次级贷款债务。
我们能从美国次级贷款危机中得到什么启示呢?可能有人会说,根本学不到什么,因为中国根本就没有次级贷款市场。
但是,仔细看看,我们会发现,中国经济中也有类似于美国次级贷款的成分,如果我们不加以注意,中国经济也有被拖入恶性循环的可能性。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国房地产的金融创新项目。
许多中国人希望通过投资房地产去获得财富,所以,银行帮助人们去实现这个愿望是一件好事。
全国各地的银行都想出各种吸引人们借贷款买房的“高招”。
比如,深圳的银行在2006年就推出了“双周供”业务,它允许以“双周”而不是以“月”为单位进行还款。
这样,借贷人不仅能缩短还款期,而且还能少交利息,所以特别受“炒房户”欢迎。
再比如,“循环贷”业务,它允许人们将商品住房抵押给银行而获得一定的贷款额度。
这样,借贷人买越多的房产,就能获得越多的贷款额度,所以更受“炒房户”的追捧。
在这些金融创新项目的帮助下,深圳的房地产价格在去年以惊人的速度不断攀升。
据国家发改委统计,深圳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月均涨幅高达13.5%,其中60%以上的借贷买房人的目的不是自住需求,而是投资需求。
到去年年底,深圳银行房贷规模已达到700亿元。
虽说目前还未出现大规模的贷款违约现象,但是,不断上扬的通货膨胀率就有可能迫使央行提高利率;不断提高利率,又会导致许多“炒房户”因交不起利息而违约。
那时候,在没有次级贷款市场的深圳市,会不会重蹈美国式的次级贷款危机——银行不敢再做房地产贷款;也没有留下多少钱借贷给其它的产业;一切经济活动因为缺少现金而停滞了。
令人欣慰的是,去年下半年,中央政府果断实施“房贷新政”,其目的就在于打压房地产投机需求,遏制房价上升势头,保障中国的金融安全。
然而,“新政”刚推行不久,各种反对的声音便开始出现,这些人的目的不外乎就是希望“房贷新政”再次成为“空调”,以便自己能在最后的房地产疯狂中再大捞一把。
实际上,中国经济稳步发展,才是每个中国人最大的福祉,为什么要反其道而行之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