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的过程包括:确立标准、衡量成效、纠正偏差等等。
1、确立标准
首先应明确控制的对象,也就是体现目标特性,影响目标实现的要素。这种标准是从一个完整的计划中所选出来的,是对工作成果的计量有重要意义的关键点。最理想的标准是可考核的标准。
2、衡量成效
这实际上是控制过程中的一个“反馈”。
有了标准后,首先要明确衡量的手段和方法是什么,落实进行衡量和检查的人员,然后通过衡量工作中的成效,获得大量信息。
反映计划执行的进度,使主管人员了解哪些部门或人员的工作成效显著,应予激励;同时及时发现那些已经发生或预期将要发生的偏差。
3、纠正偏差
这是控制的关键,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它体现了执行控制工作职能的目的,同时将控制工作职能与其他职能结合在一起。
控制的前提条件
1、计划前提:要制定一套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计划。
控制的基本目的是防止工作出现偏差,需要将实际工作的进展与预先设定的标准进行比较,因此控制之前必须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即计划。
计划不仅为实际工作提供了行动路线,也为后续的控制工作奠定了基础。
2、组织结构前提:要有专司控制职能的组织机构,即控制机构。在开展控制工作之前应明确界定负责评价和纠正偏差工作的机构,岗位和个人。这样不仅明确职责也清楚相互之间的监督关系。
3、信息沟通网络前提:应建立起相对完善的信息沟通网络。控制工作本身是一个信息交流的过程,控制者需要不断收集相关信息,以及时判断实际工作的进展。
过程控制是什么
过程控制系统是一种自动化控制系统,它用于监控、管理和调整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参数,以确保生产过程按照预定的要求和标准稳定、高效地运行。
详细来说,过程控制系统通过实时采集生产现场的数据,如温度、压力、流量、液位、浓度等,将这些数据与设定的目标值进行比较,然后根据比较结果自动调整控制变量的输出,以实现对生产过程的精确控制。
这种自动调整可以是通过机械装置、电动执行器、气动执行器或者智能控制算法等方式实现的。
过程控制系统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电力、冶金、制药、造纸、食品等工业领域。
例如,在石油化工生产中,反应釜内的温度和压力对于产品的质量和产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通过安装温度和压力传感器,并将这些传感器与过程控制系统相连接,操作人员可以在控制室内实时监控反应釜的工作状态,并通过调整加热功率、冷却水流量或原料进料速度等控制手段,使反应釜内的温度和压力稳定在最佳工艺范围内,从而实现高效、安全、环保的生产。
此外,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过程控制系统已经实现了高度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操作人员可以通过人机界面(HMI)或监控系统(SCADA)对生产过程进行远程监控和操作,大大提高了生产管理的效率和便捷性。
同时,利用先进的数据分析技术和机器学习算法,过程控制系统还可以实现对生产过程的优化和自适应控制,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