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湖北省的简称。不是额,是鄂。
湖北省简称鄂与省会武汉有关,武汉位于长江、汉水之畔,分为武昌、汉阳、汉口三镇。不过在三国时期,武昌并不是指现在的武汉市武昌区,而是武汉以东、长江南岸的鄂州,如今的武昌在当时称为夏口。
鄂州,位于湖北省东部,长江中游南岸,它是湖北省辖面积最小的地级市,只有1594平方公里。
鄂州虽小,历史却很悠久。
西周时,这里有个鄂国,后来被楚国吞并。
楚国国君熊渠封儿子熊红为鄂王。
秦置鄂县,两汉因之,直到东吴孙权迁都至鄂后,将其改名为武昌。
从三国到南北朝,武昌一直是指鄂州。
南北朝时,在今武汉设郢州,置江夏郡。
589年,隋文帝杨坚出兵消灭了割据江东的南陈,废江夏郡,改郢州(今武汉)为鄂州。
唐宋朝皆称武汉为鄂州,元世祖忽必烈设鄂州路,后来鄂州路改称武昌路,明朝时的鄂州仍然设武昌县。
随着历史的发展,唐朝以后,武汉由于便利的水陆交通优势,地位越来越高,逐渐取代荆州在湖北的地位,在明朝时成为湖广行省的省会。
清朝时,拆分湖广行省为湖北省和湖南省,而武汉依然为湖北省会。
也就是说,在数百年时间里,武汉是一直称为鄂州的,地区中心的影响是很大的,湖北简称“鄂”便很容易理解了。
其他省份简称
1、华东地区。山东——鲁、江苏——苏、浙江——浙、上海——沪、安徽——皖、福建——闵、江西——赣、台湾——台。
2、华中地区。河南——豫、湖北——鄂、湖南——湘西北地区。陕西——陕、甘肃——甘(陇)、宁夏——宁、新疆——新、青海——青。
3、西南地区。四川——川(蜀)、重庆——渝、云南——云(滇)、贵州——贵(黔)、广西——桂、西藏——藏。
湖北简称鄂的来源
首先,湖北省的简称“鄂”来自一个古老的鄂国,鄂国在历史上比楚国出现要早得多,鄂国在商朝就已经出现了。
商朝时的鄂国在今山西乡宁县,到了西周初期,鄂国被晋国吞灭,鄂国遗族迁到河南南阳地区,到了西周中期,鄂国遗族继续南迁到今湖北鄂州市地区,国名仍叫鄂国。
到了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渠灭亡了鄂国,封他的第二个儿子熊红为鄂王,其鄂王都城在今湖北省鄂州市东边,楚王熊渠去世后,他的第二个儿子熊红继位为楚王,将鄂王都城作为楚国的都城,继位之后的六位楚王都定都在此,因此鄂王城作为楚国的都城有200余年历史。
之后楚国迁都,鄂王城仍然做为楚国的别都存在近300年。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将鄂国的封地改为鄂县,属于南郡管辖,鄂县的治所就在今天湖北省鄂州市老城区的东边,当时的鄂县地理范围很大,包括今天湖北省的鄂州市、黄石市、大冶市、咸宁市、嘉鱼县、蒲圻市、崇阳县、通山县和武汉市的武昌区、江夏区。
这是“鄂”字第一次出现在湖北省地区的行政区名称中。
到了汉代时,鄂县属于荆州江夏郡,当时江夏郡治所在安陆(今湖北云梦)。
三国时期,东吴孙权于221年自公安迁都于鄂县,将鄂县改名为武昌,设武昌郡,并成为东吴的都城,后孙权迁都建业(今南京),三国时期的武昌不是今天的武昌,而是今天的鄂州。
隋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置鄂州,下辖江夏县(今武昌区)、武昌县(今鄂州市)、永兴县(今阳新县)、蒲圻县(今赤壁市)四县,治所设在江夏,也就是今天的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
这里的鄂州相当于今天的地级市。
到了元朝时,开始实行行省制,湖北地区被称为湖广行省,省会都在鄂州,这个鄂州是现在的武汉市武昌区,而湖北地区也被别称为鄂州行省。
因为省会一直叫鄂,历史上也一直叫鄂,所以湖北省经常被称作“鄂省”。
明朝时,湖北省全境基本属于湖广布政使司,治所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
清朝湖北地区改称为湖北省,治所仍在武汉市武昌区,一直沿用到今天。
全国解放后,在确定各省简称时,湖北省的简称被确定为“鄂”,而不是“楚”,主要原因就是“鄂”一直就是武昌的别称,说到鄂省很自然就想到首府是武昌的湖北省,而“楚”的范围太广,楚不仅包括湖北省,还包括湖南省,及江西省、安徽县、浙江省部分地区,用“楚”来定义湖北省,不如用“鄂”来定义更准确,因此湖北省的简称就是“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