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居克拉玛依油城的读者,看惯了高耸的井架、轰鸣的钻机,工人在井然有序地操作。
没多久,井架不见了,在原地装上了抽油机,把油从地下抽出来,误以为是每口井都找到了油气田。
其实,这是在油田范围内钻的生产井,所以才井井见油。
但是,要想成功地打一口能发现油气田的预探井,就不那么容易了。
如果把区域勘探比喻为大战前的全面侦察,那么,圈闭预探,就如同选择主攻目标——有利的圈闭,以地震和钻井为主要武器展开的“攻坚战”。
“地震”要先行,对选出的圈闭,进行1千米×1千米网格式高精度地震详查,以便查明圈闭类型、形态、高点位置、断层和储集层的分布情况。
掌握了这些,就如同知道“制高点”、“护城河”和“战壕”,最后,本着“稀井广探”的原则和科学打探井的要求,按照井位部署,对圈闭进行先后有序的钻探。
为提高钻探成功率,首选探井最好打在圈闭的“制高点”上。
因为,油、气、水形影不离,“三兄弟”相比,油、气比水轻,所以经常抢占圈闭的“制高点”。
因此,第一口预探井,能否像射击高手正中靶心那样,准确无误地打在圈闭的高点上,是“有油没油,钻井‘一锤定音’”的关键。
出了油气,它就是油气田的发现井,也将成为油田永久的丰碑。
“克一号井”,就是铭刻在新疆大地的丰碑之一。
新中国的第一个大油田——克拉玛依油田的发现井(克一号井),是新疆也是我国大规模油气勘探早期主攻方向选得准、高点定得准,钻井“一锤定音”而发现油田的井。
说它主攻方向选得准,是因为克拉玛依油田正好位于玛纳斯生油坳陷的斜坡上,生成的油气也像“人往高处走”一样,向西北方向“流”,真是“无巧不成书”,一个经电法勘探发现又被地震勘探证实的南黑油山背斜圈闭早已形成,正在等着油气的到来。
这么好的油气藏形成条件,再加上油藏埋藏很浅(克一号井井深620米),在井深488米就遇到了21米厚的油层,一试油便获得日产5.7吨原油。
就这样,石破天惊,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被发现了。
千米网络
同单位1秒的计算下,距离12800千米除以30万千米/秒是0.0426秒。一秒等于1000毫秒ms。极限延迟就是42毫秒,光速是每秒30万公里。
海底光缆,SubmarineOpticalFibre(Fiber)Cable,又称海底通讯电缆,是用绝缘材料包裹的导线,铺设在海底,用于设立国家之间的电信传输。
海底光缆是用绝缘外皮包裹的导线束铺设在海底,海水可防止外界光磁波的干扰,所以海缆的信噪比较高;海底光缆通信中感受不到时间延迟。
海底光缆的设计寿命为持续工作25年,而人造卫星一般在10到15年内就会燃料用尽。
海底光缆的基本结构为:
聚乙烯层、聚酯树酯或沥青层、钢绞线层、铝制防水层、聚碳酸酯层、铜管或铝管、石蜡,烷烃层、光纤束等。
海底光缆系统主要用于连接光缆和Internet,它分为岸上设备和水下设备两大部分。
岸上设备将语音、图像、数据等通信业务打包传输。
水下设备负责通信信号的处理、发送和接收。
水下设备分为海底光缆、中继器和“分支单元”三部分:海底光缆是其中最重要的也是最脆弱的部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