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中国国家环保总局公布了16种外来入侵物种,分别为紫茎泽兰、薇甘菊、空心莲子草、豚草、毒麦、互花米草、飞机草、凤眼莲(水葫芦)假高粱、蔗扁蛾、湿地松粉蚧、强大小蠹、美国白蛾、非洲大蜗牛、福寿螺、牛蛙。
2004年底,新华社的一则消息称,我国当时已查明的外来入侵物种就有400多种,广西在数量上位居全国前列。
中国造成危害的入侵种例证
1哺乳类
1.1海狸鼠(獭狸)(Myocastorcoypus)。
又称草狸獭、沼鼠,是啮齿目海狸科以草食为主的动物,原产于阿根廷、智利、乌拉圭等地,我国最早于1953年从前苏联引进到东北。
由于獭狸具有浓密柔软的绒毛,1986年起在各地,包括南方各省也争相开发利用,大量养殖。
90年代中,由于幼兽价格昂贵,其肉味欠佳,在南方饲养后,毛质变差,养大后的獭狸无人收购加工。
在獭狸数量剧增的情况下,价格一落千丈。
獭狸在无人管理的情况下,逃生或放生。
这些逃放出来的獭狸在野外自生自繁,久而久之将会严重危害农田庄稼和果树,成为南方农田、果园新的有害动物(许瑞秋等,1997)。
1.2麝鼠(Ondatrazibethicus)。
1927年从北美引入到前苏联,作为毛皮兽大量养殖,养殖场一度超过500个。
50年代中发现开始先后从边境越入我国东北和新疆。
1955和1957年,黑龙江的呼玛和兴凯湖发现了麝鼠。
新疆的麝鼠也发现来自这些前苏联的养殖场逃逸个体。
由于管理不善,麝鼠沿着伊犁河、塔克斯河、额尔齐斯河进入中国。
之后也曾作为毛皮兽种畜引入并广泛养殖,如1958年,麝鼠作为毛皮动物被引种到华北、内蒙古、贵州和许多其他地区。
麝鼠在堤坝上挖洞,并破坏对这种干旱地区十分重要的供水系统(程大生,1986;寿振黄,1962)。
1.3褐家鼠(Rattusnorvegicus)。
除原产北美的麝鼠和苏联鄂毕河上游的松鼠(Sciurusvulgarisexalbidus)是大约50年代初期经人工散放自苏联移入的以外,褐家鼠、黄胸鼠、斯氏家鼠(Rattusflavipectus,或者Rattustanezumi)是经铁路运输随火车从内地移入新疆的。
新疆首次捕获褐家鼠是1975年,已在吐鲁番和乌鲁木齐两市首先形成种群,目前该鼠沿铁路继续向南北疆扩散外,正经公路运输向农牧山区蔓延。
在某些地区的调查表明该鼠种群年龄结构合理,繁殖年龄有所提前,个体也有增大之势。
在米泉县的稻田中,排挤它种鼠类的存在,成为当地单一新优势种(张大铭等,1993)。
2鸟类
2.1小葵花凤头鹦鹉(Cacacatuasulpurea)。
泸沽湖是我国最早研究鱼类同域分化现象的湖泊之一,湖中三种裂腹鱼类(Schizothorax)为同一祖先种分化而来,由于麦穗鱼等小型鱼类吞食鱼卵和鲤干扰产卵场,造成这些裂腹鱼类绝迹(张国华等,1997;陈银瑞等,1998)。
3.2食蚊鱼(Gambusiaaffinis)、胎鳉(Poeciliidae)。
食蚊鱼原产于美国和墨西哥北部。
1911年被引入台湾,1924年从台湾引入到大陆用于控制蚊子,结果在中国的许多省份开始自然繁殖。
在香港,有迹象表明,引进的食蚊鱼和几种胎鳉已经减少了当地鱼的种群数量。
它们捕食小鱼,干扰或啃咬较大的鱼的鳍。
一些鲤科小型鱼,如通过竞争或捕食,导致特有种林氏细鲫(Aphyocyprislini)的绝灭;而曾经在当地普遍分布的青鳉medaka(Oryziaslatipes),现只发现于胎鳉还为侵占的少数生境中。
特有种罗墨小树蛙Romer'sfrog(Philautusromeri)也可能是由于食蚊鱼捕食小蝌蚪,而导致这种蛙在一些地区绝灭(Dudgeon&Corlett,1994)。
4甲壳类
4.1克氏螯虾(Procambiusclarkii)。
克氏螯虾原产于美国南部和墨西哥北部。
从斯堪的维纳亚北部到澳大利亚,美国、亚洲和非洲都有养殖。
中国40年代早期从日本引进克氏螯虾,日本于更早时期从美国引种。
与大多数水生物种不同,雌性克氏螯虾自己孵化卵,因此不需要花钱进行人工孵化。
一旦池塘投放了原种,克氏螯虾即可实现自我维持、病虫害防治,在收获后,不需要再投放原种。
克氏螯虾常常和其它的农作物,特别是水稻一起混养。
收获时逃逸的个体在堤坝上挖洞生存下来。
到下个季节,又形成繁殖种群,以残留的农作物和其它食物为生。
在南京、安徽滁县有养殖,然后扩散到中国中部、北部和南部地区,并在野外形成了大量种群(姚根娣等,1995;郑生顺,1999)。
5软体动物
5.1福寿螺(Ampullariagigas)。
原产于亚马逊流域,1981年由一位巴西籍中国人引入到广东。
自从1984年,福寿螺已在广东广为养殖。
由于过度养殖,加上味道不好,它被释放到野外。
福寿螺极易适应地方环境,繁殖能力强,食量大且食物种类繁多。
它散布很快,破坏粮食作物、蔬菜和水生农作物的生长。
从1988年开始,福寿螺在广东省37个县25000hm2的土地上造成了巨大损失。
1985年,它又从广东被引入到福建的晋江县,其中一部分逃到了野外,从1992年开始产生危害。
在云南的西双版纳也有同样的事情发生(蔡汉雄等,1990;赵国珊等,1996)。
5.2褐云玛瑙螺(Achatinafulica)。
褐云玛瑙螺原产于东非。
据Henkots报道,1931年在福建省厦门大学的校园里发现了该物种,可能是由一新加坡华人所带的植物而引入的。
它被当作一种美味的食物,随后又扩散到了广东、海南、广西、云南和其他省份。
1932年,它被带到香港;1933年,又进入台湾。
云南省还从越南和海南省引入褐云玛瑙螺以供养殖。
在上述的一些地区,褐云玛瑙螺已经成为危害农作物、蔬菜和地方生态系统的主要的有害软体动物(ChenDeniu,1991;周卫川等,1989;陈德牛,1990)。
6有害昆虫
6.1白蚁(Termite)
白蚁(Termite)是一类以木材及其纤维制品为食的主要害虫,等翅目(Isoptera)内6个科中有两个科的某些种类容易被人引进,传播到其他国家和地区蔓延危害。
白蚁从国外传入我国和国内的传播事例,张英俊(1983年)通过大量的现场考查和文献资料收集,发现江苏南京、陕西咸阳、山东青岛、湖北武汉、山东烟台、山东蓬莱、北京、陕西西安、四川江安和浙江宁海等地都发现有楹白蚁属(Incisitermes)、台湾乳白蚁(Coptotermesformosanus)、大家白蚁(即曲颚乳白蚁Coptotermescurvignathus)、钝颚象白蚁(Nasutitermesobtusimandibulus)、象白蚁(Nasutitermesspp.)等随货物、纸张、木材等进入,有的地方造成了局部严重危害。
如小楹白蚁(Incisitermesminor)1937年从美国传入浙江宁海后,已建群繁殖,并造成局部的严重危害。
1975年进行了全面防治,同时进行检疫,防止扩散,10年来尚未发现继续扩散危害。
山西省已把白蚁列为森林植物的检疫对象,公布了在山西的分布区和应施检疫的森林植物和产品。
1993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颁布的《危险性病、虫、杂草名录》和《禁止进境物名录》二类名单中列入了大家白蚁(刘源智等,1998)。
6.2松突圆蚧(Hemiberlesiapitysophila)。
属于蚧总科(Cocoidea),盾蚧科(Diaspididae)。
原产于日本的冲绳群岛和先岛群岛,以及我国的台湾省,70年代末期发现于广东惠东、宝安两县的马尾松林,对马尾松危害较为严重,并迅猛扩散成灾。
1983年松林受害面积110000hm2,1986年约310000hm2,1987年增加到400000hm2,到1990年底,发生面积已达718000hm2,130000hm2多的马尾松林枯死(萧刚柔,1992;陆庆光,1997b)。
6.3美国白蛾(Hyphantriacunea)。
在北京发现该虫的危害在亚洲尚属首次。
不久在广州、福州、海南等地的调查表明,蔗扁蛾在南方的发生更严重,在这些地区凡能见到巴西木的地方几乎都有蔗扁蛾发生危害。
到1997年,调查发现蔗扁蛾只在花卉生产基地大量发生,但是转移到自然生长的植物上是完全可能的(程桂芳等,1997a,b;程桂芳等,1998)。
6.5湿地松粉蚧(Oracellaacuta)。
于1989年伴随从美国乔治亚州引入的湿地松(Pinuselliottii)而进入广东省台山,并扩散到广东很多县市。
9.1土荆芥(Chenopodiumambrosioides)。
原产热带美洲,现广布全世界热带和亚热带。1864年在台湾台北的淡水首次被采到。1912,该种在香港已成为的路边常见杂草(DunnandTutcher,1912)。
9.2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philoxeroides)。
俗称"水花生",原产巴西,约于30年代传入我国上海及华东一带。
50年代后,南方许多地方曾经将此草作猪饲料引种扩散,嗣后逸为野生。
1986年的调查发现水花生自然发生面积约为889600hm2,已经成为蔬菜、番薯等作物田及柑橘园的主要害草(王韧等,1988)。
9.3刺花莲子草(Alternantherapungens)。
源于中美洲,50年代初以来先后出现在福建(厦门)和海南(昌江)海边或旷地,其花具刺,成为令人讨厌的杂草。
另一种原产热带美洲的A.paronychioides近年出现在海南(文昌),广东(淇澳岛)(吴德邻,1994)以及台湾(彰化、屏东)(YangYuenpoandLiuHoyih,1996)。
9.4苋属植物(Amaranthus)
北美苋(Amaranthusblitoides)来自北美,1875年在中国辽宁出现,目前在北京已有记录。
原产北美的近缘种白苋(A.ablus)于1935年被记载,在华北和东北归化,但上述两种比较少见。
而来自热带美洲的反枝苋(A.retroflexus)和刺苋(A.spinosus)、来自热带非洲的皱果苋(A.viridis)在中国成为分布广泛的有害杂草,影响夏秋季蔬菜的生长。
9.5仙人掌Cacti(Cactaceae)。
仙人掌(Opuntiastrictavardillenii)原产加勒比海沿岸,1645年间由荷兰人引入台湾(YangGongyi,1984),目前在中国南方沿海地区普遍归化,常成从生长在海岸石间,成为一种很难除的多刺灌木。
同属的梨果仙人掌(O.ficus-indica)原产墨西哥,于明朝万历年间引入中国,现在于中国西南部5个省区(包括西藏东南部)归化,成为于热河谷中的常见种类。
单刺仙人掌(O.monacantha)原产南美,根据刘文徵1625年的著作《滇志》记载,当时云南已有引种栽培,该种目前已在云南、广西、广东、福建和台湾归化(李振宇,1999)。
9.6马缨丹(Lantanacamara)。
原产热带美洲。1645年间由荷兰人引入台湾,现在于中国热带及南亚热带地区蔓延,排挤当地植物,堵塞道路。其植株具臭味,茎有刺,是一种有害灌木。其肉质果实通过当地鸟类啄食而得到进一步的传播。
9.7刺茄(Solanumaculeatissimum)。
原产南美洲热带地区。
18世纪末在中国贵州采到归化标本,1908年曾被误当新种(S.bodinieriLévl.etVant.;S.cavalerieiLévl.etVant.)发表,可能是更早些时作观赏植物被引到贵州。
目前已扩散到长江以南各地,成为一种常见杂草。
该种茎和叶多刺,果有毒,据说牛误食可导致中毒死亡。
茄属(Solanum)还有假烟叶(S.erianthum)、水茄等12种同属的外来种在中国成为归化植物,除了澳洲茄(S.laciniatum)来自大洋洲外,其余均起源于美洲。
9.8车前属(Plantagospp.)
北美车前(Plantagovirginica)原产北美,1951年始见于江西南昌市,目前在江西南部、浙江、江西、福建和台湾北部均有发现,生于低海拔草地、路边及湖畔。
其种子多,繁殖能力极强,蔓延迅速,常入侵和危害草坪。
芒苞车前(P.aristata)是来自北美的另一种杂草,1929年始于山东青岛,目前在青岛成为很普遍的野草,在江苏宿迁也开始出现,生于海滨、沙滩、草地及山坡路旁(李振宇,待发表)。
9.9异檐花属(Triodanisspp.)。
异檐花(Triodanisperfoliata)原产北美洲及中美洲,在南美洲及亚洲归化。
1974年出现在福建武夷山,80年代后在福建各地出现,生于海拔180-1000m的溪边、草地或山坡。
卵叶异檐花(T.biflora)1981年在安徽(安庆)发现,80年代中期在浙江、福建和台湾北部(Lammers,1998)出现。
本属植物的花具完全花和闭锁花两种类型,繁殖能力极强(陈令静等,1992)。
9.10藿香蓟(Ageratumconyzoides)。
原产墨西哥,现广布东半球热带地区。
在中国首次记载于G.Bentham(1861)的《FloraofHongKong》,19世纪末在云南南部发现。
现于长江流域及以南各地的低山、丘陵及平原普遍分布。
另一种源于中美洲的熊耳草(A.houstonianum),在中国南部有引种栽培作观赏,常逸为野草。
9.11豚草(Ambrosia)
豚草,包括豚草(Ambrosiaartemisiifolia)和三裂叶豚草(A.trifida),起源于北美洲。
根据标本采集记录,豚草于1935年在杭州出现,而三裂叶豚草于40年代传入中国东北。
1989年调查,已经分布到15个省市并形成了沈阳、南京、南昌、武汉四个扩散中心。
其吸肥能力和再生能力极强,造成土壤干旱贫瘠、遮挡阳光,降低农作物产量,而且豚草花粉是人类"枯草热"又称"花粉病"的主要病源,引发过敏性鼻炎和支气管哮喘等变态反应症。
1987年,我国从加拿大及前苏联先后引进豚草天敌条纹叶甲(Zygogrammaisuturalis)进行生物防治研究(李秀梅,1997)。
9.12白酒草属(Conyza)
小白酒草(Conyzacanadensis)原产北美,1860年在山东的烟台被采集到,七年内,相继在浙江(宁波)、江西(九江)、湖北(宜昌)和四川(南溪)出现,现在几乎遍布全中国。
原产南美的香丝草(C.bonariensis)最早于1857年在香港采到标本,不久便扩散到广东、上海,1887年在重庆采到标本,另一原产南美洲的归化种苏门白酒草(C.sumatrensis)虽然比小白酒草更高大,但看来都不适应中国北方干冷的气候,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地区。
9.13一年蓬(Erigeronannuus)。
原产北美洲。
根据Forbes和Hemsely(1888)记载,在中国最早于1886年在上海被采集。
如今这种草几乎遍及中国温带和亚热带地区。
费城飞蓬Philadelphiadaisy或Philadelphiafleabane(E.philadelphicus)是另一种来自北美的物种,稍后出现在中国,现在已分布于江苏、浙江和上海。
该属入侵种常成为常见的果园杂草。
9.14紫茎泽兰(Eupatoriumadenophorum)。
原产中美洲,约50年代初从中缅、中越边境传入云南南部,现已广泛分布于西南地区,仅云南目前发生面积即达247000km2。
由于该植物含有有毒物质,很多当地植物及牲畜的生长受它的抑制或引起死亡(丁建清等,1998)。
飞机草(E.odoratum)是另一种来自中美洲的有害杂草,Gagnepain(1924)记载泰国曾栽培过这种草,30年代初在云南南部出现,目前在云南、广西及海南蔓延。
9.15北美一枝黄花(Solidagoaltissma)。
原产于北美。
1935年从日本作为花卉引入台北,后来上海、庐山相继引种,如今在上述地方已归化为杂草。
在上海北美一枝黄花,现在蔓延到昆山至上海铁路沿线、浦东新区、青浦等郊县。
北美一枝黄花除种子繁殖外,地下根茎横向扩展繁殖力旺盛,竞争力强,抑制其它植物的生长,最后形成这种杂草的单一群落。
该种在城郊荒地、道路、河堤、工厂和住宅区广泛生长。
在上海已开始进入农田、果园、及菜地的田边地头,并有向田内扩展蔓延的趋势(车晋滇等,1999)。
加拿大一枝花黄花(S.canadensis)在上海、武汉和庐山也有引种和归化,有的学者将该种并入S.altissma。
除上述两种外,庐山植物园引种的狭叶一枝黄花(S.graminifolia)等4种来自北美的同属植物也已在当地归化。
9.16大米草(Spartinaanglica)。
大米草是互花米草S.alterniflora和狐米草S.patens的杂交种,于1963年从丹麦、荷兰和英国引进,在江苏海滨试种,用于沿海护堤和改良土壤,同时生产饲料和造纸原料,在以后的20年中得到发展,从辽宁锦西向南达广西海滩,栽培面积达30000hm2多(植朴,1985)。
该种在许多地区对护滩固岸曾起过积极的作用,但近年来,在原引种地以外地段,滋生蔓延,形成优势种群,排挤其它植物,构成对当地生物多样性的威胁(丁建清等,1998)。
9.17毒麦(Loliumtemulentum)。
原产欧洲,小麦田中的常见杂草,1954年从保加利亚进口的小麦中发现,1957年在黑龙江归化。
到了1961年,该种的分布扩大到45个县。
如今,除了西藏和台湾外,在我国其他省区均有发现(李扬汉等,1998)。
该种系"拟态"杂草,难以清除,常与小麦一同被收获和加工。
其种子感染真菌后对人畜具有毒性(周爱玲等,1987)。
9.18凤眼莲(Eichhorniacrassipes)。
也称水葫芦。
是目前世界上危害最严重的多年生恶性水生杂草之一,原产南美,1901年作为一种花卉引入我国,50~60年代作为猪饲料推广种植,并发展为水质净化种类,后逸为野生。
现广泛分布于华南、华中、华北和东北地区,尤以南方诸省危害严重。
90年代中期,在我国南方的一些河道和湖泊,凤眼莲覆盖面积达100%。
在云南省昆明市滇池内,1994年凤眼莲的覆盖面积约达10km2。
凤眼莲的扩散蔓延已给当地的渔业、旅游业带来了极大经济损失,大面积单一的凤眼莲群落还排挤了大量的本地水生植物,给分布区的生物多样性构成了极大威胁(丁建清等,1995)。
三裂叶豚草是传入我国的入侵植物
“这种草叫豚草,
是一种外来入侵物种,它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危害都非常大,。
必须连根拔除……”
7月8日,沈阳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园林绿化部门的“执法蓝”们拿着刚刚拔除的豚草,向记者介绍外来入侵物种豚草的危害性。
据专家介绍,豚草是恶性杂草,属于菊科、豚草属,原产北美,是世界公认的有害植物之一,素有“植物杀手”之称,现广泛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中和华东等地。
这种杂草繁殖很快,可通过人、畜、鸟、风、水等传播,多长于路边、田间、河边、湿地,一旦入侵,会迅速侵占其他植物生存空间。
豚草的危害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长势快,它与其他植物争肥、争水、争光,独霸一方土地,其耗水量是一般植物的两三倍,严重影响其周围植物的健康生长。另一方面,。
其花粉对过敏性体质的人来说,会导致咳嗽、哮喘、鼻塞、打喷嚏,甚至出现荨麻疹、胸闷、肺气肿,最严重时可以导致死亡。
多地曾有过报道,去年7月,家住普兰店区城子坦镇的张女士发现,在镇中心出现一种叫三裂叶豚草的植物,有的在房前屋后连成了片。
家住普兰店区星台镇的彭老汉说,这种草的生长速度非常快,而且占领土地的能力也很强。
以自家房子周边的空地为例,他发现在大前年时还生长着本地的水蒿等杂草,但从前年开始这些空场地就被三裂叶豚草给占领了。
“本地杂草根本干不过它,不动用人工根本消灭不了它。
”彭老汉说。
另外,彭老汉说,他曾用镰刀割了一些这种草,结果很快出现胸闷气短、眼睛和嗓子肿胀的情况,后经就医症状才缓解。“之后我才知道,这种草‘有毒’,很容易引起过敏反应。”他说。
网友“关东有雪”是一位三农领域的爱好者,近年来他一直关注三裂叶豚草的发展情况,其表示三裂叶豚草在城子坦农村地区的分布更为严重。
去年6月份,“关东有雪”曾从金山村出发,途经苗屯、永利河、源发等地,探访永利河到吊桥河农田周边的三裂叶豚草生长情况,从其当时拍摄的画面看,甚至可以用“泛滥”来形容。
三裂叶豚草防治一般有四种方法:
物理法:人工拔除。
化学法:喷洒化学除草剂,但长期使用会使三裂叶豚草产生抗药性。
生物法:利用豚草属植物的天敌昆虫或病原菌生物控制三裂叶豚草的蔓延。
植物替代法:通过人工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植物与三裂叶豚草进行竞争,从而抑制它的生长。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