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即将迎来“苦夏”,在烈日的关照下,似乎每一天都特别难捱,放眼中国汽车市场,很多弱势车企们的日子同样艰难。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5月,中国汽车制造业实现利润1193.5亿元,同比下滑33.5%,受业绩大幅缩减的影响,部分弱势汽车品牌终究没能撑过上半年。
5月,雷诺的燃油车业务宣布告别中国市场,这一退,正式触发了汽车行业的第一波退市潮;到了6月,再次迎来纳智捷品牌拟退市。短短两个月不到,就有两家汽车品牌相继离去,显然,中国车市的洗牌节奏愈演愈烈。
人们纷纷猜想,雷诺、纳智捷之后,还会有多少汽车品牌难以为继?对于种种猜测,各大车企的态度各不相同,或澄清、或自查、或沉默。不可否认的是,一些品牌力不足的汽车厂家陷入经营危机,已是不争的事实。
众泰一年亏损上百亿
比如曾经风光无限的众泰汽车,无可避免地走到了悬崖边上。
6月22日,众泰汽车终于发布了2019年财报,这份年报可以说是从头到尾的坏消息:2019全年销量21,224辆,同比下降86.29%;营收29.86亿元,同比下降79.78%;净亏损111.9亿元,同比下降1498.98%。
6月23日,深交所决定对众泰汽车股票停牌一天,自6月24日开市起复牌,复牌后被实行“退市风险警示”处理。眼下,众泰汽车股价跌至1.61元,总市值32.65亿元,不足最高市值时的十分之一。
巨亏之外,众泰汽车4月25日发布的公告还显示,截至2019年末,众泰汽车仍被126.88亿元负债缠身;其总资产为209.78亿元,资产负债率达到60.48%,是近5年以来的最高点。
经营状况恶化,令众泰汽车处境愈发艰难,官司缠身、高管被限制消费、工厂停工、员工集体讨薪等事件接连不断。
据悉,众泰汽车至少有6项买卖合同纠纷等待法院判决,涉案金额累计高达11.92亿元,这笔钱并没有体现在2019年的财报中。
巨亏百亿、资不抵债、诉讼缠身,众泰汽车濒临崩盘。
到了2020年,疫情的突袭更是让众泰汽车雪上加霜。由于没有国六车型,众泰无车可卖,今年1-5月累计销量仅为3573辆,同比暴跌96%。
与此同时,众泰旗下多家工厂无法正常运营。5月29日,众泰汽车湖南基地宣布全体员工放假一年,时间从2020年7月1日至2021年6月30日。不少业内人士认为,众泰湖南长沙基地或将不保。
多重困境下,众泰汽车几乎难逃被中国市场淘汰的命运,这个曾经轰动一时的品牌,留给消费者的,或只剩下“保时泰”的印象。
力帆汽车392起诉讼缠身
深陷债务纠纷,力帆可能也悬了。
6月18日,力帆汽车自曝“家丑”,公司累计涉及诉讼(仲裁)达392件,涉及金额29.06亿元。经销商、供应商、消费者,甚至是自己旗下子公司,纷纷把力帆告上法庭,这将对其后续生产经营产生重大影响。
纠纷债务接近30亿元、公司主体信用等级被评为“C”级(最低信用等级),力帆股份已很难通过银行贷款、发放债券等常规筹资手段缓解债务压力、补充运营资金,只能独自面对多重压力,。
年报显示,2019年,力帆实现营收74亿元,同比下滑32.35%;净利润亏损46.8亿元,同比下降1950.83%。
2020年一季度,实现营收5.6亿元,同比下降74.88%;净利润亏损1.97亿元,同比下降103.06%。
业绩惨不忍睹之余,力帆的主营业务也“了无生机”。今年前5月,力帆传统乘用车销量887辆,同比下跌95.49%,汽车业务基本停滞,没有任何造血能力。依靠摩托车业务,短期内依然无法填补缺口。
力帆汽车业务基本停滞。
面对销量、业绩大幅下滑,流动资产资不抵债等多重经营风险,力帆股份似乎无法独自化解当前困局。不禁令人唏嘘,曾经与吉利并列国内一线自主品牌的力帆汽车,最终还是没能成为“中国的本田”。
三菱品牌“被退市”
近年,日系车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不断攀升,但相对小众的三菱品牌却未能把这一市场做大。
受到净利润锐减的影响,今年三菱年度股东大会上,首席执行官加藤隆雄(TakaoKato)表示将“减少对品牌表现不佳的市场的聚焦”,并直接提及中国市场。
此言论一出,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不少人将其解读为“三菱汽车计划退出中国市场”。6月23日,三菱汽车发表声明辟谣:
中国是三菱汽车的重要市场,三菱汽车会与中国的合作伙伴广汽集团进一步深化合作,扩大事业发展,改善收益。三菱汽车会有效利用有限的资源,并通过结构改革削减固定成本作为最优先的课题,改善各国市场的收益。
简言之,三菱汽车不会通过放弃中国市场来达到减负的目的。然而,在当前的大环境下,弱势品牌想要保存实力,收缩战线是唯一选择。
三菱汽车的收缩计划也与持续下滑的利润有关。
2019财年,三菱汽车全球销售113万辆汽车,同比下滑9%;营业利润为128亿日元(约合8.4亿元),同比暴跌88.6%;净利润亏损257.8亿日元(约合17亿元),为2016财年以来最低水平。
2020一季度,三菱汽车全球销量同比下降28%至25.1万辆,营业利润同比下降66%至92亿日元(约6.1亿元),净亏损140亿日元(约9.3亿元)。
正如加藤隆雄所说:“尽管我们在一些大型市场的销量有所增加,但利润仍未达到预期水平。
我们旨在扩大我们能够提供核心产品的地区的销售规模,同时将逐步减少对大型市场的承诺。
”在这样的形势下,集中资源、收缩战线成为三菱的必要之举,毕竟活下去才是各大车企当前的头号大事。
部分车企5月销量一览。
没有一家车企能置身事外
从上述案例不难看出,濒临退市的都是销量持续大幅下滑、车型落后、市场份额小的车企。
在疫情和寒冬的双重夹击下,马太效应加剧让许多原本还能挣扎维持运转的品牌,出现了结构性的经营危机,更甚者已宣布退出“游戏”。
按照这个特点,国内仍有大批车企处在退市边缘。追溯至2019年,中国车市步入调整期的阶段,销量不足10万辆、跌幅超过50%的汽车品牌,都将面临巨大的生存危机。
中国市场的汽车品牌太多了,上表只是冰山一角。
以法系代表神龙汽车为例,神龙汽车是最早进入中国的合资车企之一,旗下有东风雪铁龙和东风标致两大合资品牌。起初,这两家合资品牌的表现都不错,万万没想到的是,今日却要依靠整合渠道来抱团取暖。
2019年,神龙汽车累计销量仅11.54万辆,同比下滑54.5%;今年1-5月,神龙汽车累计销量跌至1.79万辆,同比下滑66%,已然严重掉队。
除了合资品牌,自主品牌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北汽银翔、华晨汽车、华泰汽车、猎豹汽车、东南汽车、观致汽车、力帆汽车、海马汽车、比速汽车等等,去年销量均遭遇重挫,我们不敢想象,2020年会不会是它们的最后一年?
尾声:有人说,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足够养活国内的汽车品牌。事实上,中国市场的开放程度也大,面向的是全球所有汽车品牌,意味着竞争异常激烈。
说白了,中国汽车市场再大,也无法容下几百家整车厂。经历过高速腾飞的发展阶段后,中国市场这块大蛋糕基本被分得差不多了,2010年以后才入局中国的汽车品牌,几乎捞不到任何机会。
现如今,无论自主、合资还是外资车企都共同面临市场考验,疫情的到来只是加速了中国汽车产业兼并重组的进程。
所以,对于雷诺、纳智捷们的提前离场,我们深感遗憾;但这既是市场优胜劣汰、新陈代谢的基础运行机制,也是市场出清风险的必要安排。
即便是大众、丰田这样的强企,如果长久不思进取、消极怠慢,那么最终等待它们的命运同样会是转身离开。
相反,能够在淘汰赛中存活下来的车企,一定是拥有核心竞争力、品牌认可度、雄厚资本的车企,而这些车企必将继续推动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和进步。
文|?葫鹿娃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绿野汽车现在怎么样了呀
7月26日,江铃控股有限公司发生多项工商变更,此前达成合作协议的爱驰汽车有限公司新增为江铃控股的股东,爱驰汽车成为江铃控股最大股东,持股比例50%。
陆风汽车具备轿车、SUV和MPV的生产资格,这对即将推出量产产品、但资质未落地的爱驰汽车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合作对象。
爱驰正式完成增资新的江铃控股并获取造车资质。
造车新势力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生产资质,当前获得生产资质的途径不外乎三种,直接申请、代工和收购。
申请的时间是遥遥无期,想收购必须要有充足的资金,代工也是无奈之举。
造车资质占据了新势力太多的资源,巨额的资源投入等到获取资质已经是强弩之末,还有多少余力放在产品开发,生产和市场上?发展新能源车是为了实现弯道超车,而没有资质的造车新势力和传统造车企业相比,在起跑线上已经是输了。
爱驰汽车于2017年2月成立,创始人为原沃尔沃中国销售公司总经理付强和原上汽集团CFO谷峰。
2016年5月16日,原沃尔沃汽车中国销售有限公司总裁兼CEO付强因个人发展原因宣布辞职,此后他踏上了创业造车的道路。
付强造车的第一站却不是爱驰汽车,而是和谐富腾旗下全新组建的智能电动汽车公司爱车公司。作为爱车公司的大股东,和谐汽车为了能够获得造车资质于2015年以3亿元资金收购了绿野汽车87.57%的股权。
但收购之后发现,绿野汽车并无生产资质(只能生产低速电动车),自2015年5月至今处于停产状态,有超过200家的供应商被拖欠货款,总额超过3亿元人民币,爱车公司的造车计划也随之停滞。
此后付强以个人的名义和徐超共同投资的上海爱驰亿维科技有限公司(简称“爱驰亿维”)。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