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影响影响世界经济的大事记,三次石油危机。
第一次石油危机(1973年-1974年),又称作1973年石油危机。
由于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为了打击对手以色列及支持以色列的国家,宣布石油禁运,暂停出口,造成油价上涨。
当时原油价格曾从1973年的每桶不到3美元涨到超过13美元,是20世纪下半叶三大石油危机之一。
原油价格暴涨引起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衰退,据估计,美国GDP增长下降了4.7%,欧洲的增长下降了2.5%,日本下降了7%。
第二次石油危机(1979年-1980年),又称作1979年石油危机,发生在1979年至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原油价格从1979年的每桶15美元左右最高涨到1981年2月的39美元,是20世纪下半叶三大石油危机之一。
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而后伊朗和伊拉克爆发两伊战争,原油日产量锐减,国际油市价格飙升,每桶原油的价格从14美元涨到了35美元。
第二次石油危机也引起了西方工业国的经济衰退,据估计,美国GDP大概下降了3%。
第三次石油危机(1990年)因海湾战争而爆发,原油价格增加了近一倍,是20世纪下半叶三大石油危机之一。
1990年海湾战争爆发,被称作是一场石油战争。
时任美国总统的老布什表示,如果世界上最大石油储备落入萨达姆的控制中,那么美国人的就业机会、生活方式都将蒙受灾难。
海湾石油是美国的“国家利益”。
当时3个月内原油从每桶14美元,涨到突破40美元。
但高油价持续时间并不长,与前两次石油危机相比,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要小得多,但使1991上半年欧美旅游生意相应减少。
值的一题的是中国在上世纪70年代经济危机中受到的影响微乎其微,因为本身就是一个封闭的经济体(或者说频临崩溃的经济体)咱们那是都是骑着自行车,吃着窝头,喝着稀粥,整天捍卫某某思想,这些p事不是个事。
所以在天朝的历史书上对这段历史的描述有些幸灾乐祸的味道。
对比现在cctv的新闻联播国际新闻基本上都是围绕着美国,欧盟,海湾这点事儿,说明中国进步了不少,但最烦的是老用什么意识形态的东西去结读去分析某些东西,令人厌恶。
中华民族一百多年来一直在风雨中前进,一直在西方列强的后面苦苦追赶,要改变的还有很多,要保留的还有更多,身为一个中国人而自豪,这个国家像是一棵历经沧桑世事的大树,未来更多风雨,回头观望,一切皆是浮云。
这三次石油危机中尤以第一次和第二次石油危机对全球的经济影响力大,这让人们见识一个组织欧佩克的强大,欧佩克由12个国家组成,包括7个阿拉伯国家,也包括石油其他主要的产油国如伊朗和委内瑞拉。
欧佩克成立于1960年9月14日,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成立,成立时有沙特阿拉伯、委内瑞拉、科威特、伊拉克及伊朗等五国。
油国组织总部自一九六五年九月起,由瑞士日内瓦迁往奥地利首都维也纳。
石油输出国组织是第三世界建立最早、影响最大的原料生产国和输出组织。
石油是战后世界最主要的能源。
战后初期,世界石油的勘探、开采和销售几乎全部控制在西方石油垄断财团手中。
这个垄断控制的后果是西方发达国家获得超额利润,第三世界主要产油国的经济利益却受到损害。
为了抗衡主要油公司(大多为美资、英资和德资),藉以降低油价和生产者的负担。
最初组织只是一个非官方的议价小组藉以减价销售至第三世界国家。
这样的规模限制其于西方油公司中争取更大的利益占有率和更高层面的生产控制。
然而于1970年代初期它开始展露其效用。
以巴冲突的出现终于引致欧佩克由一个仅仅的企业联合转形为一股不容忽视的政治力量。
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后,欧佩克的阿拉伯成员国成立另一个重叠的组织,名为阿拉伯石油输出国家组织(OrganizationofArabPetroleumExportingCountries,OAPEC),来集中向支持以色列的西方施压。
就算不是主要石油输出国的埃及和叙利亚亦加入了阿拉伯石油输出国家组织,以协助达成其目标。
其后1973年赎罪日战争的爆发更坚固了阿拉伯国家的这个选择。
由于美国对以色列的紧急补给,使以军能抵挡住埃及和叙利亚军队,忿怒的阿拉伯世界于1973年对美国、西欧和日本实施石油禁运,使1970年代初期,西方大型的石油企业集团突然面对一批联合的产油国。
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共控制约全球三分之二的石油贮备,约共占世界石油蕴藏78%以上的石油储量并提供40%以上的石油消费量。
它们占全球产油量的40%和出口量的一半。
藉欧佩克,成员国得以从石油出口得到更多收益。
"于上一年,欧佩克的11个成员国...根据联邦能源信息管理局的数字,从石油出口中收取3380万亿(美)元,比2003年增加42%[2]。
相对于1972年的数字,成员国石油出口的收益为230亿美元;经历1973年石油危机后1977年,该数字为1400亿美元。
[3]。
由于石油销售被美元所主导,美元兑其他货币的汇率会直接影响欧佩克对石油的定价。
举例说,当美元对其他货币下跌,欧佩克成员国会收取较少的其他货币。
因为它们持续以美元出售石油,这将导致购买力直接的下降。
当欧元引入后,伊拉克决定以欧元代替美元作为出售石油的交通货币。
欧佩克的决定相当影响国际油价。
例如,于1973年石油危机,欧佩克拒绝运送石油至于赎罪日战争(十月战争)支持以列对抗埃及和叙利亚的西方国家。
这使油价上升4倍,从1973年10月17日至1974年3月18日,持续5个月之久。
于1975年1月7日,欧佩克成员国同意将原油价格提高10%。
与此同时,欧佩克成员国(包括一些刚把石油工业国有化的国家)响应国际新经济秩序的呼吁,加入开始联合初级生产者。
总结于阿尔及尔举行的欧佩克第一次高峰会,它呼吁定下稳定而合理的物价、国际食物和农业计划、由南至北的技术转移,及经济系统的民主。
与其他的企业协议不同,欧佩克成功将油价持续上升。
欧佩克的成功大部分都归功于沙特阿拉伯的弹性。
该国容许其他参与协议国家的欺诈,更减少自己的产量来弥补其他成员超出配额的生产。
因为其他的成员均全力生产,而沙特阿拉伯是唯一的成员拥有充裕的贮存空间,亦有在需要时增产的能力,这给予它们可靠的杠杆效应。
这个政策十分成功,导致原油价格一度上升至仅次于提炼油产品的水平。
然而欧佩克提高价格的能力亦受一些限制。
油价上升会使消费下跌及收益的净下跌。
而且价格持续上升会鼓励根本性的行为转变,比如替代能源的利用,或者节约能源的推广。
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侯赛因提倡欧佩克提高油价,以协助伊拉克及其他成员国支付债务的利息,引致1990-91年海湾战争的爆发。
但因两伊战争和海湾战争惹起欧佩克成员国的分歧,使这段时期成为欧佩克成员间内聚力达至低点。
一旦中断供应的担心,伴随这些冲突消散,油价就开始下滑。
当油价跌至约10美元一桶后,经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弗里亚斯的外交斡旋后,成功协调于1998年开始恢复按比例产油。
2000年,查韦斯主持欧佩克成立25周年的成员国元首高峰会。
2004年8月,欧佩克开始传出其成员国只有少量的增产能力,显示出欧佩克对原油价格的影响力逐渐消失。
印尼的成员身份正被复核因为印尼已非石油净输出国亦没有足够的能力达致其产量配额。
过去和现在和外来是相连接的,明白这一点,才能知道中东的一举一动牵动着世界目光的原因,才能明白为什么世界列强是如此热衷积极插手中东事务,近几年随着东亚经济的崛起,世界地缘政治正向东亚靠拢的趋势。
以上数据转自维亚
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属于哪种形式的垄断
这是标答:
1.OPEC—国际石油卡特尔组织,在1972年世界石油供应市场上接近垄断。需求方面的哪些因素会造成这一垄断格局的打破?在供给方面存在哪些因素能打破这一垄断格局?
答:(1)对国际石油卡特尔组织接近垄断的理解。
卡特尔是各寡头之间公开进行勾结形成的寡头垄断组织,是相互勾结所特有的。
在垄断组织内部,各寡头厂商协调行动,以垄断组织的利润最大化为原则共同确定价格。
这样,一个卡特尔组织就像一个垄断厂商一样,只要市场需求相当缺乏弹性,它可以将价格提高到大大高于竞争的水平。
卡特尔实际上是一种同业联盟组织。
目的是提高该类产品的价格和控制产量。
卡特尔在某些国家内是违法的,但在国际间,却早已存在,例如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
卡特尔组织与多工厂垄断非常相似,惟一不同的是卡特尔组织内的厂商不是由单一业主所拥有的,因此每个厂商的产量售价不易受控制。
而多工厂垄断只有一个业主,他可适当地控制每个工厂的产量及市场的价格,以达到整体的最大利益。
卡特尔的主要任务是确定价格和瓜分市场。
关于价格的确定首先由几家厂商组成一个卡特尔,进而产生一个管理并确定一个统一的产品销售或服务价格,由此形成垄断价格。
关于市场的划分通过内部谈判与协商,将卡特尔的总产量或总销售量按一定比例分配给各成员厂商,最终完成对市场的瓜分。
第一个条件就是,一个稳定的卡特尔组织必须要在其成员对价格和生产水平达成协定并遵守该协定的基础上形成。
由于不同的成员有不同的成本,有不同的市场需求,甚至有不同的目标,因而他们可能想要不同的价格水平。
或者各成员可能受到通过略微降价即夺取比分配给它的更大的市场份额来欺骗其他厂商的诱惑,从而造成卡特尔组织的解体。
只有长期受到竞争价格的威胁才能阻止这种欺骗,如果卡特尔的利润足够大,这种威胁是有效的。
第二个条件就是垄断势力存在的潜在可能。
即使一个卡特尔能够解决组织上的问题,但如果它面临的是一条具有高度弹性的需求曲线,它就只有很小的提价的余地,因而组成卡特尔的利益就是很小的。
20世纪60年代以来,石油价格的周期性波动更明显。以从波谷到波谷划分,世界石油价格共经历了8次周期性波动。世界石油价格的周期性波动,主要有这样几个特征:
第一,油价的上涨往往是剧烈的,并且常常受突发**件或危机的影响。油价上涨所持续的时间视事件的性质而定。
第二,油价在短期内主要受需求的影响,特别是世界经济增长率的影响。近年来,随着亚洲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对石油需求的大幅度增长,对国际油价的影响也明显增加。
第三,世界石油市场供给条件的变化对油价有着特别的影响。
第二次石油危机以来,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对国际油价的影响力尽管明显被削弱,但其作用仍然不可轻视,OPEC成员间达成的供给限制协议的执行与否对油价仍具有重要的影响。
第四,市场投机行为也是影响石油价格波动的重要因素。
国际石油价格频繁波动,一方面交易商需要从事期货交易、套期保值,但另一方面,越来越多对冲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的参与,对油价的波动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并对现货市场产生较大影响。
在国际石油供需形势不确定,以及国际资本市场表现不佳时,国际石油市场的投机行为更明显。
此外,国际油价还受主要发达国家石油库存的变化,以及一些心理预期因素的影响。
可以看出,石油价格的周期性波动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OPEC国家的垄断行为,他们联手控制产量,限产造成短期石油供应短缺,引起油价暴涨。而实际的石油储量及开采能力都是供大于求的。
(2)需求和供给方面打破这一垄断的因素
因此在打破这一垄断局面方面应当结合供求两方面的因素和上面所讲的卡特尔所成立的两方面的条件来论述。
第一,从需求方面看各国要扩大石油资源的来源减少对OPEC的依赖;加大对相关替代能源的生产;提高技术水平加强对石油资源的替代;形成多元的能源体系,与相关的石油输出国联系形成稳定的供求关系;加强储备管理减少由于波动而带来得危机。
第二,从能源层面上看,欧佩克所经营的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石油”。在没有出现优于石油的新能源产品前,是不会从根本上动摇欧佩克的地位。
全球石油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在供给方面。
石油供应上的储量限制能够通过钻探技术和能源替代以及节能技术进行对冲。
症结在于全球石油市场的垄断性特征,为了维持石油高价,石油卡特尔刻意进行限产和低度投资。
真正的石油问题是OPEC石油卡特尔的短视行为,而石油进口国难以找到对冲途径,有效的全球市场和技术进步能够不断吸收新增石油需要。
石油供应市场上的多样化努力使得OPEC的垄断力量有所削弱,但是还足以控制全球石油价格,这方面的解决方案除了多边协商以外并无其他良策。
从供给方面考虑,首先是协议遵守的程度及违背协议后带来得惩罚体制;不同的成员有不同的成本,有不同的市场需求,甚至有不同的目标,因而他们可能想要不同的价格水平,这就是垄断自身的不稳定性;各国受本国政治文化等其他因素带来的影响等因素;如果利润水平降低各国为了获利,也必然采取降价的措施来获利。
电话:010-59796680。
2.经济增长的源泉及利弊是什么?
答:经济增长是指一个经济社会的实际产量(或实际收入)的长期增加,即按不变价格水平所测定的充分就业产量的增加。
通常以国民生产总值GNP(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来测度,GNP的增长描述了一国整体生产能力的扩增,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表示了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
经济增长理论主要研究发达国家的问题。
导致经济增长的因素就是经济增长的源泉。
主要包括生产要素的增加和技术水平的进步:生产要素由劳动和资本存量两部分组成。
其中劳动的增加不只是量的增加还包括质的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年龄等)。
技术进步包括发明和应用新技术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产出。
技术进步是通过使生产要素的使用更有效率而促进经济增长的。
(1)经济增长的源泉
关于经济增长的源泉,宏观经济学通常借助于生产函数来研究。宏观生产函数把一个经济中的产出与生产要素的投入及技术状况联系在一起。设宏观生产函数可以表示为:
式中,、和顺次为t时期的总产出、投入的劳动量和投入的资本量,代表t时期的技术状况,则可以得到一个描述投入要素增长率、产出增长率与技术进步增长率之间关系的方程,称其为增长率的分解式,即:
=++
式中,为产出的增长率;为技术进步增长率;和分别为劳动和资本的增长率。和为参数,它们分别是劳动和资本的产出弹性。
从增长率分解式知,产出的增加可以由三种力量(或因素)来解释,即劳动、资本和技术进步。换句话说,经济增长的源泉可被归结为劳动和资本的增长以及技术进步。
经济增长的源泉是资本、劳动与技术进步。
第一,资本
资本的概念分为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又称有形资本,是指设备、厂房、存货等的存量。人力资本又称无形资本,是指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投资,如劳动者的文化技术水平、健康状况等。一般指的是物质资本。
第二,劳动
劳动指劳动力的增加,劳动力的增加又可分为劳动力的数量的增加与劳动力质量的提高。这两个方面对经济增长都是重要的。
劳动力数量的增加可以有三个来源,一是人口的增加,二是人口中就业率的提高,三是劳动时间的增加。
劳动力质量的提高则是文化技术水平和健康水平的提高。
劳动力是数量与质量的统一。
一个高质量的劳动力,可以等于若干质量低的劳动力。
劳动力的数量的不足,可以由质量的提高来弥补。
第三,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体现在生产率的提高上,即同样的生产要素投入量能提供更多的产品。技术进步主要包括资源配置的改善,规模经济和知识的进展。
有时,为了强调教育和培训对经济增长的潜在贡献,还把人力资本作为一种单独的投入写进生产函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