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位器是具有三个引出端、阻值可按某种变化规律调节的电阻元件。电位器通常由电阻体和可移动的电刷组成。当电刷沿电阻体移动时,在输出端即获得与位移量成一定关系的电阻值或电压。
电位器的作用:
1、分压器
当调节电位器的转柄或滑柄时,动触点在电阻体上滑动。此时在电位器的输出端可获得与电位器外加电压和可动臂转角或行程成一定关系的输出电压。
2、变阻器
电位器用作变阻器时,接成两端器件,在电位器的行程范围内,便可获得一个平滑连续变化的电阻值。
3、电流控制器
作为电流控制器使用时,其中一个选定的电流输出端是滑动触点引出端。
电位器的工作原理:当电阻体的两个固定触点之间外加一个电压时,通过转动或滑动系统改变触点在电阻体上的位置,在动触点与固定触点之间便可得到一个与动触点位置成一定关系的电压。
电位器的接法:
电位器有3个脚,1脚接地,2脚接输出,3脚接信号输入。1脚3脚一样可以不区分。
一般的电位器,中间的是动片,所以测量电阻的话,接1、3脚,测的是总电阻,动片是否滑动,阻值都不会变;接1、2脚,阻值会从顺时针方向变大(动片滑动的情况下);接2、3脚则相反。
电位器的原理与使用电路图
开关电位器通常具有五个引脚,其中两端的两个引脚用作开关功能,串联在电源电路中。
中间的三个引脚用于电位调节,具体布局为:最右侧的引脚接地,中间的引脚连接控制电路,最左侧的引脚输入信号。
以常见的100KΩ三脚旋转调节电位器为例,其A、B、C三个端点分别对应两个固定端和滑动触头。
测量时,A-B之间的电阻应为100KΩ;A-C和B-C之间的电阻值相加应等于100KΩ;无论旋钮在任何位置,A-C和B-C之间的电阻值之和都应保持一致。
当旋钮逆时针旋转至0位时,B-C之间的电阻为0,A-C之间的电阻为100KΩ。
旋转调节过程中,测量B-C之间的电阻值应与旋钮的位置变化呈同比例关系,这是线性电位器的基本特性。如果电位器是特殊类型的(如对数电位器),那么比例关系将遵循对数规律。
在实际应用中,通常将B点对应电路信号的“0”电位,A点对应“最大”信号输入,C点为信号调节输出。
需要注意的是,A、B端可以互换,但调节方向会相反。
这种布局有助于电路设计者更好地调整信号的输入和输出,实现精确的电压控制。
电位器广泛应用于电子设备中,用于调节电压、电流或信号强度。
通过改变滑动触头的位置,可以精确地控制电路中的电阻值,从而实现对电压、电流或信号的精细调节。
电位器的种类繁多,包括线性电位器和对数电位器,每种类型的电位器都有其独特的特性和应用场景。
线性电位器是最常见的类型之一,其电阻值的变化与滑动触头的位置呈线性关系。
对数电位器则具有对数变化特性,适用于需要非线性调节的应用场景。
此外,还有微调电位器、多圈电位器等特殊类型,它们在精密仪器、音频设备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使用电位器时,正确的测量方法和理解其工作原理至关重要。
通过准确测量电位器的电阻值,可以确保电路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同时,了解电位器的不同类型及其应用场景,有助于选择合适的电位器,满足具体的设计需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