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思维,就是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对用户、对产品、对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的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
互联网思维的精髓:
1)免费
这是很多互联网公司之所以建立“运营体系”的核心,因为大部分互联网公司都是建立在“主营业务免费”的基础之上,用户不会为其核心业务直接买单,这是互联网公司不得不建立运营体系,一方面想方设法留住用户关注度,另一方面寻求其它途径获得利润,比如广告、游戏、虚拟道具等。
对于传统企业来讲,其产品或者服务的边际成本不可能像互联网公司那般趋近于零,所以很少有人把主营业务免费提供给用户。不过小米也告诉整个行业,他在以成本价销售产品,并不希望通过手机硬件利润赚钱。
2)速度
互联网的也算是竞争极其残酷的行业,应为技术门槛低,山寨成风,任何一家今天还活着的互联网公司都要感谢当年创始人拼命三郎的精神。在互联网领域,速度就是生命。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对于传统企业来讲,被山寨的速度可能不像一个网站那么快,但是手机产业的山寨水平其实并不输给互联网公司。所以,今天可以说任何行业都在与速度赛跑,那些跑的慢都被人们遗忘了。
3)极致
什么叫极致?就是完美至极!互联网人打磨产品的精神是追求完美的工匠心态,这点不亚于乔布斯。不过这也要感谢激烈的竞争环境。不做到极致没有人尖叫,没有尖叫就没有传播,没有传播就没有营销,没有营销就没有未来。
营销的初衷是“营造销售的氛围”,基于互联网的各大社交平台提供了免费的营销传播通路,这是天赐良机!但用户只愿意传播那些真正令他们尖叫的产品,那些超越用户想象2倍的产品会最大面积得到免费传播。
在互联网上,花钱的广告远不如免费的口碑值钱。
4)迭代
既要追求速度,又要追求完美,这不是矛盾吗?是啊,产品经理通常都很纠结,每天在抓耳挠腮做着“取舍”。而互联网上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对于互联网精神打造的产品所与生俱来的“瑕疵”也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他们的注意力都放在了那些让用户“尖叫”的功能、性能和特质上,而忽略了其他不足的地方,那些出众的点赢得了用户的感动,也让用户由衷地相信,下一版会好的。
所以雷军的小米手机在经过几个版本的迭代之后,终于接近我对小米第一个版本的期待了。
5)用户
互联网思维主导下的产品是非常注重用户体验的,优秀的产品经理都在专研如何通过产品这个载体与用户“神交”,虽然互联网企业坚持认为用户不是直接给你钱的“消费者”,但是用户对你的关注和评论决定了企业的生死。
对于传统企业来讲,更加应该重视用户体验,每一个用户本质上都可能成为产品的“使者”。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需要将用户体验从原来的产品品质提升到一个更加广义的层面,从用户第一次听到你的产品开始到最后的维修或者退货,中间100多个体验环节,每一个单点都值得优化和提高。
6)质变
互联网企业最美妙的事情就是当用户达到一定规模之后,突如其来的“变质”,QQ从一个聊天工具先是变成了一个社交平台,再成为一个媒体巨头,然后变成了一个娱乐帝国;十年之后,同样是在腾讯,微信又一次从一个聊天工具变成了社交平台,然后又成为了一个媒体平台、产品客服平台,之后又称为了游戏平台,然后增加了支付,突然成为了无所不能的交易平台,开始触动了阿里巴巴电商生态的奶酪。
量变带来质变,这就是用免费或者成本价销售产品带来用户规模之后的一种新的可能性,这种质变会影响到周边一些其他传统产业,这就是互联网的魅力。
就像两个武林高手一直在拼杀对峙,旁边一个小娃娃在观战;某一天,打着打着,两个高手转身一看,那个小娃娃已经变成一个巨无霸,并且对他俩虎视眈眈,这个时候他们终于停手了,商量如何一起对付这个当年的小毛头……
什么是移动互联网思维方式
一、用户至上观念
用户不仅是消费者,更是伙伴。互联网时代,企业不再只把顾客当作交易的对象,而是将他们视为需求的创造者和价值的共同开发者。这种转变意味着企业要更加关注用户的实际体验和深层次需求,将用户放在商业活动的中心。
二、产品至上的理念
产品与商品的区别在于,产品强调的是使用价值,而商品则侧重于交易价值。
在互联网界,人们常常谈论产品,试图打造极致的用户体验。
小米科技的崛起,正是这一理念的体现,其对产品质量的严格要求改变了市场对中国制造的固有印象。
然而,产品的打造并不意味着忽视成本和定价的平衡。
三、运营为王的策略
传统的营销方式强调的是外力推动,而现代的运营则更注重内力驱动。
运营不仅涉及产品的推广,更关键的是通过持续的优化和迭代,提供持续的价值,以此维系用户的忠诚度和参与度。
真正的运营高手,能够通过深入理解用户行为,不断调整策略,以达到内外力的完美结合,实现商业目标的长期稳定增长。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