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高到一定的程度是可以消灭阴离子的。
常态下,我们说物质有三态:固态、液态、气态。
但其实还有其他状态,比如:超固态、超临界态、等离子态等。
超临界态:在高温和高压下,物质液态与气态之间不再具有明显的界限,它降压到一定程度就是常规气态,降温到一定程度就是常规液态,状态之间的变化看不到明显的表现(没有常温常压下的沸腾和冷凝)。
木星是气态行星,它的外层气态和内层液态之间,是没有明显界限的(地球上大气层与海洋之间有就界限:海平面)。
超固态:在超高压下,物质的电子被挤出(或被挤入原子核中,与质子结合成为中子),原子核紧密靠拢,密度极高,中子星就是这种状态(可以将整个中子星视作一个巨大的原子核)。
与题中所说相关的就是【等离子态】。
我们知道温度就是分子(或原子)动能,温度越高,就是分子动能越高。
当温度高到一定程度时,原子获得足够的动能,摆脱化学键的束缚,分子就解体了,所有物质都以单原子形式存在。
当温度继续升高,原子外层电子获得足够的动能,摆脱原子核的束缚(电离),成为游离电子,剩下的原子核只能束缚少于核电荷数的电子(甚至一个电子都不剩下),就成为了阳离子,这种“阳离子+游离电子”的状态,就是“等离子态”。
地球大气层最外层(热层和散逸层),受到太阳风(其实就是太阳发射出来的高能射线)影响,稀薄的大气原子吸收这些高能射线,电子被电离,就是这种状态。
超固态和固态的区别在哪
1.超固态是一种物质状态,在约140万大气压的条件下,物质的原子会被“压碎”,电子被挤出形成电子气体,裸露的原子核紧密排列,使得物质密度极大。
2.超流体是一种特殊物质状态,其特点是完全缺乏黏性。例如,液态氦在2.17K(开尔文)以下的温度时,内摩擦系数为零,可以无限制地流动。
3.超固态,也称为超密态,是物质在极高压力下的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物质的原子会整齐紧密地排列,并具有超流体的性质。
4.在超固态中,一个乒乓球大小的物质,其质量可能超过1000吨。相比而言,铁的密度为每立方厘米7.9克,而铂的密度为每立方厘米21.5克。
5.在低温下,电子气体会表现出简并性质。理想情况下,零温度时电子的最高动量(费密动量)与电子数密度有关,表明即使在绝对零度下,电子仍具有相当高的动量和压力。
6.超流体是一种在超低温下具有奇特性质的理想流体,其内部完全没有粘滞性。
氦-4在2.17K以下冷却时,会展现出超流体特性。
苏联科学家彼得·卡皮察在20世纪30年代末首次观测到这一现象,并因此获得197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稍后,科学家还发现了氦-3的超流体现象,其出现温度仅为氦-4的千分之一。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