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克隆氏病,又称克隆氏症、克罗恩病,旧名为局限性回肠炎、局限性肠炎、节段性肠炎和肉芽肿性肠炎,是一种慢性、复发性、原因不明的肠道炎症性疾病,患者的结肠、小肠或胃部会出现发炎、充血或淋巴胀大的迹象。
克隆氏病(Crohn病)为一种原因不明,好发于青壮年的炎症性肠病。
消化道各部位均可有病变发生,但以远端小肠和结肠最常累及。
同时,还可有胃肠道外的病变,特别是皮肤转移性病变。
在临床上可产生不同的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
由于克隆氏病一般会影响回肠末端,会影响维生素B12的吸收,所以病人一般都同时患有维生素B12缺乏症。
克隆氏病一般发病年龄大约20至30岁。中国男女发病率为1.39∶1;平均年龄33.5岁,20—45岁占62.4%;从出现症状到确诊为2—3年;同国外基本一致。21世纪初的发病率国内有增高趋势。
病情确诊:该种疾病一般要进行血常规,大便检查,血生化这些方面的检查确诊。有的情况还要进行X线,内镜检查,核磁共振检查确诊。
病情治疗:
1.支持治疗:有活动性病变者,应卧床休息,给予合理的生活指导和精神鼓励,避免患者精神紧张、烦恼等不利因素,并注意加强营养、纠正代谢紊乱、改善贫血和低白蛋白血症。
宜补充多种维生素、叶酸以及铁、钙等矿物质,有时还应补充锌、铜和硒等元素,这些物质是体内酶类和蛋白质的组成成分,具有保护细胞膜的御毒作用。
对严重病例,必要时可输血、血浆、白蛋白及复方氨基酸,甚至给予要素饮食或静脉内全营养。
2.对症治疗:解痉、止痛、止泻和控制继发感染等也有助于症状缓解。可应用阿托品等抗胆碱能药物,但应警惕诱发肠梗阻的可能。复方苯乙哌啶、洛哌丁胺(易蒙停)有时亦可减轻腹泻。
3.手术治疗:本病半数病例最终需作外科手术切除病变肠段,5~10年内有部分病例可能仍需再次手术。
什么叫克隆性疾病症状
克隆病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肠道炎症性疾病。
全胃肠道均可发病,但以回肠末端和邻近结肠为好发部位。
本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青、壮年多见。
病因可能为多种致病因素的综合作用,与感染、免疫异常和遗传因素似乎有关。
此病的临床主要症状为腹泻、腹痛、腹部肿块、肛周病症,此外还有发热、营养障碍等肠外表现。
本病的治疗分西医药治疗和中医药治疗。
(1)西医药治疗。
①一般治疗:加强营养、纠正代谢紊乱、改善贫血和低白蛋白血症。必要时可输血、血浆、白蛋白、复方氨基酸,甚至要素饮食或静脉内全营养素(TPN)。
②对症药物:解痉止痛药有阿托品,每次0.3毫克,每日3次口服或0.5毫克肌肉注射,但应警惕诱发肠梗阻可能。止泻药有易蒙停每次4毫克,每日2~3次。
③治疗药物:水杨酸偶氮磺胺毗陡(简称SASP),活动期每日2~6克,分4次服用,3~4周可见疗效;维持量每日1~2克,疗程1~2年。
有过敏时用小剂量,甚至每日1毫克开始逐步递增脱敏。
肾上腺皮质激素和ACTH仅用于活动期,如每日口服强的松30~60毫克,连续服10~14日,以后减量以每日5毫克维持。
6—甲基强的松龙开始每日给4~8毫克,逐渐减至每日12毫克,先后2年。
不能耐受口服的,可用氢化可的松200~400毫克或120单位,静滴,14日后口服强的松维持。
直肠病变则宜直肠保留灌肠或滴注,如倍他米松(5毫克)、氢化可的松掳用酸盐(20~100毫克)。
灌肠时此类激素尚可与SASP、锡类散等药物合并使用。
(2)中医药治疗。
①脾胃湿热:脘痞腹痛,口苦,泻下臭秽,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消热利湿、解毒化浊。
方药:葛根、黄连、黄芩、连翘、木香、大腹皮、生薏仁、茯苓、萆藓各10克,甘草6克。
②热毒伤肠:发热振寒,腹痛剧烈,触及包块,腹胀便秘或肛门疼痛,舌苔黄,脉数。治宜清热凉血。
方药:金银花15克,野菊花、蒲公英各12克,白花蛇、舌草、赤芍、丹皮、大黄、厚朴各10克,积实6克。
③寒湿困脾:腹痛泄泻,脘腹痞满,口淡纳呆,或兼呕吐,四肢倦重,舌苔白腻,脉缓。治宜除湿散寒、运脾理中。
方药:苍术、厚朴、陈皮、猪苓、泽泻、白术各10克,干姜、肉桂、炙甘草、白豆蔻各6克,土茯苓12克,生薏仁15克。
④淤血积肠:腹内包块,按之坚积,疼痛固定,反复泄泻,面色黯黑,舌有淤斑,脉涩。治宜行气消淤、活血散结。
方药:柴胡、枳实、赤芍、红花、香附、川芎、当归、赤石脂、煅牡蛎(先煎)各10克,桃仁、甘草、生地黄各6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