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出差三人组安全返回地球,此次回归意味着我国将进入空间站工程的建造阶段。
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成功安全返回,三名航天员身体状态良好。
此次回归,标志着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已经取得圆满成功。
2021年10月16日,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运载火箭,按照预定时间点火发射,顺利地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名航天员送入太空,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这次发射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21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阶段的第2次载人飞行任务。
在轨运行期间,三名航天员进驻天和核心舱,开启为期6个月的在轨驻留,进一步验证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下面,我就与小伙伴们共同盘点下,三名航天员在太空期间的那些高光时刻吧。
2021年11月7日,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迎来了他们的首次出舱活动。
翟志刚开启天和核心舱节点舱出舱舱门,这是翟志刚时隔13年后再次进行出舱活动。
之后,航天员王亚平从天和核心舱节点舱成功出舱,成为中国首位进行出舱活动的女航天员,迈出了中国女性舱外太空行走第一步。
在出舱活动中,三名航天员密切配合,圆满地完成了相关预定任务。
2022年1月6日,经过密切配合,三名宇航员在太空做的空间站机械臂转位货运飞船试验也取得圆满成功。
小伙伴们知道,这是我国首次利用空间站机械臂操作大型在轨飞行器进行转位试验,检验了机械臂辅助舱段转位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更验证了空间站舱段转位技术和机械臂大负载实际操控技术。
更使小伙伴们感兴趣的是,在空间站期间,三名宇航员除了按计划完成空间站组装建造关键技术试验外,还利用空间站的微重力环境,由三名航天员担任“太空教师”,面向青少年开设了“天宫课堂”,开展天地互动科普活动,演示微重力环境下太空“冰雪”实验、液桥演示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太空抛物等相关实验,详细讲解实验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展示空间科学设施,而且还介绍了空间站工作、生活等相关情况。
总之,在轨驻留期间,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名航天员在地面科技人员支持下,圆满完成了两次出舱活动、两次“天宫课堂”太空授课活动,并开展了多项科学技术试验与应用项目,创下了我国航天员连续在轨飞行时长新纪录,为后续建造空间站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位航天员的安全回归,意味着我国将进入空间站工程的建造阶段。
三名航天员什么时候返回地球的视频
神州十七航天员计划于2024年4月返回。
在10月25日的新闻发布会上,经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飞行任务总指挥部研究决定,执行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乘组由汤洪波、唐胜杰和江新林3名航天员组成,其中汤洪波担任指令长。
据悉,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行任务将于北京时间10月26日11时14分发射,并计划于明年4月左右返回。同时,在返回地球之前,神舟十六号三名航天员也将搭乘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返回东风着陆场。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是汤洪波作为首批执行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乘组成员,再次进入太空见证中国空间站建设的中国速度和中国力量。此次成功晋升为指挥官也使他成为目前执行两次飞行任务间隔最短的中国航天员。
首次进行空间站舱外试验性维修作业
随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将常态化实施乘组轮换,乘组的在轨工作安排也趋于常态化,主要包括人员物资正常轮换补给、空间站组合体平台照料、乘组自身健康管理、在轨实(试)验、开展科普及公益活动以及异常情况处置等六大类工作。
除常态化工作外,本次飞行任务将首次进行空间站舱外试验性维修作业。
当前,空间碎片日益增多,长期运行航天器受到空间微小颗粒撞击的情况在所难免。
前期检查发现,空间站太阳翼也多次受到空间微小颗粒的撞击,造成轻微的损伤。
当然,这是在设计考虑之中,目前,空间站各项功能、性能指标均满足要求,但从面向空间站长期运行、验证技术能力出发,此次任务将由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通过出舱活动进行舱外试验性维修,这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将使舱外活动能力和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