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博物院在超级尴尬的五年大修之后,开门即“王炸”。
我有不少学友从全国各地专程前来先睹为快。
他们说,全国敢称“博物院”的没几家,貌似除去北京、台北两座故宫,还有南京、山西、河北和西安。
厚重河南,顶尖文物灿若繁星,第一方阵当仁不让。
除去陪同参观,我还单独去过数次。
一个人更方便,不用开车,公交直达,来回两块钱而已。
难得“镇馆之宝”九星连珠,现按其大致的出生年份逐一亮相——。
No.1贾湖骨笛:新石器时代,长23.1厘米,七孔;1987年舞阳县贾湖遗址出土。
贾湖遗址距今7800~9000年,为同时期最丰富的史前聚落遗址。
先后出土30多支以丹顶鹤尺骨制作的骨笛。
笛孔有二、五、六、七、八之别,以七孔居多。
贾湖骨笛是我国目前出土的年代最早的乐器实物,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
它的出土,改写了先秦音乐史乃至整部中国音乐史。
据说骨笛现在犹能吹奏很复杂的乐曲。
每见此笛,我便联想起《吕氏春秋》说的“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在我想象中,这种最原始的农闲之戏,一定和着骨笛的节奏。
忍不住想隔了玻璃抓在手吹一下,可惜我只会吹牛。
No.2杜岭方鼎:商代早期,高87厘米、口边61厘米,重64.25公斤——这个重量,我想我能扛起来;1974年郑州市张砦南街窖藏出土。
杜岭方鼎是目前人类所能认知的年代最早、体量最大、铸造最完美、保存最完整的青铜重器,故而它不只是商早期的一件普通青铜器,更是中国乃至世界于人类青铜时代所创造的第一座青铜文明纪念碑。
在国内发现的青铜礼器中,杜岭方鼎也最早装饰了饕餮纹和乳钉纹。
不知何故,省博在标牌上显示的却是“兽面乳钉纹铜方鼎”,问了保安这才确认。
就像“司母戊大方鼎”早已约定成俗深入人心,从心理上我一直排斥“后母戊”的称谓。
我想至少,应注明“曾用名”。
No.3妇好鸮尊:商代晚期,通高45.9厘米,口径16.4厘米,体重16公斤;1976年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妇好墓是目前在殷墟发现的唯一一座不曾被盗掘过的商王室贵族大墓,也是我国迄今发现的、能够确切断定墓主人身份的年代最早的一座大墓。
鸮即猫头鹰,古代中国谓之战神。
与枭的区别在于,后者为夜间飞行禽类之总称。
它的尾巴戳在地面,与双爪恰成三足鼎立状,现实中则不可能呈此态。
工匠如此创意,凸现了其傲视群雄的赳赳神态,活灵活现,生动传神。
山西博物院有枭卣,相较之下,晋枭呆萌,豫鸮凌霸。
以一个外行人揣度,妇好时代的“国之大事”是典型的“在祀与戎”。
No.4玉柄铁剑:西周晚期,通长34.2厘米,其中剑身长22厘米,柄长12.2厘米;1990年三门峡虢国墓地虢季墓出土。
此剑之出土,把中国冶铁史向前推进了近二百年,故号称“中华第一剑”。
考古学将漫长的人类社会划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三个阶段,分别对应于历史学上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
此剑玉柄、铜芯、铁身,集昨天、今天、明天于一身。
其发现标志着作为社会生产力新代表的铁器已经萌芽,预示着我国的青铜时代行将终结、铁器时代即将来临。
可惜铁易锈蚀,玉柄已经脱落了。
所谓“修旧如旧”,就是要以如此陋貌示人。
No.5莲鹤方壶:春秋时期,高120厘米,口径31厘米,重64.28公斤;1932年新郑城关李家楼村出土。
当年正是有了这批“郑公彝器”,冯玉祥命在开封建馆珍藏,是为省博之前身。
有学者说,“此壶全身均浓重奇诡之传统花纹,予人以无名之压迫,几可窒息。
乃于壶盖之周骈列莲瓣二层,以植物为图案,器在秦汉以前者,已为余所仅见之一例。
而在莲瓣之中央复立一清新俊逸之白鹤,翔其双翅,微隙其喙作欲鸣之状。
此正春秋初年由殷周半神话时代脱出时,一切社会情形及精神文化之一如实表现”。
中国艺术审美早于孔子百余年就已从“错彩镂金,雕缋满眼”中,在真实的自然界取材,突出活泼、生动、自然的形象而成为一种独立的表现,把装饰、花纹和图案等都丢在了脚下。
呵呵,我书房里有个缩小10倍的工艺品,小得没了气势。
No.6云纹铜禁:春秋时期,通高28.8厘米,长103厘米,宽46厘米,重94.2公斤;1978年淅川下寺2号墓出土。
此貌似茶台之几案,为承置酒器之案具,起于西周初,灭于战国。
之所以称“禁”,盖因周文王以为夏商均亡于君主沉湎酒色,故颁有中国最早的禁酒令《酒诰》。
“酒禁”据说仅遗存三件,另两件在美国纽约博物馆和天津历史博物馆。
器物整体以失蜡法铸就。
文献所见中国最早使用失蜡工艺的时间为唐初之《唐会要》,称高祖武德年间以失蜡法铸造开元通宝,故学界一般认为中国的失蜡工艺源于印度。
此禁之横空出世,将中国失蜡铸造的历史向前推进了1100年——墓主为楚庄王之子子庚,卒于公元前552年,故其铸造年代应不晚于此年。
由此,学界认为此工艺至少在2500年以前的中国就已相当成熟了。
它不是舶来品,而是中国固有的三大传统铸造技术之一。
顺便说下,豫博九大“镇宝”,青铜居其四,个个都有着跌宕起伏的传奇身世。
杜岭方鼎、妇好鸮尊、莲鹤方壶,当时均成对出土。
由于各种不便言说的原因,一鼎一尊现藏于国博,一壶现藏于北京故宫。
出于彼时工艺,其高低轻重微有差异。
有学友不知其故,问我“哪个是真的呀”?云纹铜禁的问世则是形单影只,据说觊觎者哈喇子三千尺。
有人评说豫人“聪明不足,朴实有余”,故于忐忑中主动奉出一组五尊失蜡法青铜器作为“封口费”以绝其念。
这叫什么事啊!。
No.7四神云气图:西汉早期,南北长5.14米,东西宽3.27米,面积16.8平方米;1987年永城芒砀山梁国王陵区柿园墓出土。
这是西汉梁孝王之子梁共王刘买墓室主室里的壁画。
“乘龙兮辚辚,高驼兮冲天。
”在富有装饰感的画面中,青龙、朱雀、白虎、怪兽四神,在祥云、荷花、灵芝的映衬下遨游云天,动感十足。
此壁画不仅是中国目前所见时代最早、画面最大、级别最高、保存最完整的壁画,更是一部承载西汉初年中国神仙思想的壮丽史诗,故被誉为“敦煌之前的敦煌”。
或许刻意减少光照的缘故,此壁画背于阴且无近光照明,拍出的效果很黯淡,不得已用“美图秀秀”补光并增强了饱和度,但身临其境的震撼感仍大打折扣。假如我来策展,我更想把它铺陈在天花板上。
No.8武曌金简:唐代早期,长36.2厘米,宽8厘米,厚0.1厘米,重223.5克;1982年中岳嵩山峻极峰出土。
中国历代帝王为社稷、为黎民、为升仙等,都在祭祀、封禅神州名山。
与天交通,乃天子之天职。
埋藏刻写天子心迹的简、册,曾是祭祀、封禅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
简、册上呈于天,乃天子与天帝的“私话家语”、国家之“最高机密”。
正因如此,当时埋藏诡秘,后人难以发现,史家无从获得资料,典籍亦无辑载。
但是,这个古老神秘的“人天交通”之门,因登封小县一位屈姓采药人的意外发现而轰然洞开。
——“上言:‘大周国主武曌好乐真道,长生神仙,谨诣中岳嵩高山门,投金简一通,乞三官九府除武曌罪名。
’太岁庚子七月甲申朔七日甲寅,小使臣胡超稽首再拜谨奏。
”双廓勾勒镌刻,有武则天自造字若干。
据说有文物贩子拎了成捆的人民币撵着老屈收购,这位农民却毅然决然捐给了国家,获奖500块钱。呵呵,我书房里也有这个金简的复制品,相当精致。
No.9汝官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北宋晚期,高19.6厘米,口径5.8厘米,足径8.4厘米;1987年宝丰清凉寺汝窑遗址出土。
汝官窑系御用窑,只在徽宗朝烧造二十年左右,靖康之后断烧,窑口消失,技术失传。
据文献记载,汝窑有“天青为贵,粉青为尚,天蓝弥足珍贵”之说。
天蓝釉的形成,主要是在烧造过程中窑位与火候恰臻妙处,故成品率极低、传世极少。
传世汝瓷官方统计只有74件,台北故宫、北京故宫和上博分别藏有21件、15件和8件,牛如国博者亦只有1件;境外收藏25件。
据说当年一位农民红薯窖塌了惊现“宝藏”,这是在遗址考古发掘中出土的唯一一件完整的天蓝釉器物,故可谓之稀世珍宝、绝世无双。
尽管它非流传有序,但一经问世石破天惊。
省博馆藏文物多达17万余件套,尤以史前文物、商周青铜器、历代陶瓷、玉器和石刻最具特色。
其中国家一、二级文物5000多件,部分藏品堪称“国之重器”。
这样的地方,值得一来再来,相信每来必有新意。
郑州的羊肉烩面、胡辣汤、烙馍卷菜、荆芥等特色美食,都好吃不贵哦。
妇好墓为什么没有被盗窃
妇好墓是迄今为止唯一一座未被盗窃的商朝王室陵墓,也是目前唯一一座墓主人身份明确的早期商代陵墓。
妇好是商王武丁的六十多位妻子之一,也是三位法定配偶之一。
武丁共有三位王后:首先是妇好,其次是妇妌(庙号戊,很可能是后母戊鼎的主人),最后是庙号癸(其名不详)。
妇好是武丁时期商王朝的重要和杰出军事将领,是中国历史上记载的第一位女将军。
在武丁时期,妇好多次领军出征,屡建战功。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关于妇好亲率三千大军与古羌人作战并获胜的记录。
此外,她还是武丁时期商王朝的主要祭司。
在中国古代,祭祀和军事被视为政权的根本,主要由男性掌控。
然而,妇好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将,也是唯一在“祀与戎”领域都不让须眉的女性。
不幸的是,妇好在三十余岁时去世。
商代人的平均寿命原本就不长,与在位59年的武丁相比更是短暂。
武丁将妻子葬在宫殿区而非王陵区,这既显示了他不愿与妻子阴阳相隔的心情,也似乎是希望借助女战神守护国家。
这种安排无意中保护了他的爱妻的安宁,使得她的墓成为唯一未受打扰的商代王室墓葬,直到1976年被发现。
妇好墓中出土了468件青铜器,包括4面铜镜、4件铜钺以及130件青铜兵器。
国家博物馆展出了其中的部分青铜器,虽然没有那枚著名的9公斤大钺,但仍有兵器、酒器和铜镜展出,显示出她是一位备受尊敬的王后,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以及一个爱美的女性。
上了《国家宝藏》的妇好鸮尊,鸮即猫头鹰。
鸮尊在妇好墓中出土了一对两件,形态为昂首挺胸的站立鸮,头顶羽冠,造型庄重奇异。
鸮头后部为盖,盖上立鸟与夔龙兼做盖钮。
鸮尊的纹饰华丽至极,通体装饰有兽面纹、蝉纹、夔龙纹、盘蛇纹、鸮纹等多种图案。
口内铸有铭文“妇好”。
猫头鹰作为昼伏夜出的鸟类,在世界许多古文明中被视为连接人间与冥世的使者而受到崇拜,在中国从史前至商代更被视为吉祥的神鸟。
仔细观察它的尾部设计以及盖子,都充满了想象力。
这对青铜尊展现了商代工艺的精湛和妇好的身份地位。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