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字印刷术是一种古代印刷方法,是中国古代人民经过长期实践得来的成果,是中国的文明。
那活字印刷术是什么时候发明的呢?北宋时期的著名科学家沈括,在他所著的《梦溪笔谈》里,记载了是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
在十一世纪中叶,北宋庆历年间,中国的毕升用胶泥做成一个个规格相同的毛坯,在一端刻上繁体单字,用火烧硬,成为单个的胶泥活字。
为了便于拣字,把胶泥活字按韵分类放在木格子里,排字的时候,用一块带框的铁板作底托,上面敷一层混合药剂,然后把需要的胶泥活字拣出来一个个排进框内。
排满一框就成为一版,再用火烘烤,等药剂稍微熔化后,用一块平板把字面压平,药剂冷却凝固后,就成为版型。
印刷的时候,只要在版型上刷上墨,覆上纸,加一定的压力就能够印刷。
印完以后,用火把药剂烤化,轻轻一抖,活字就可以从铁板上脱落下来,毕升的胶泥活字版印书方法不仅能够节约人力和物力,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印刷的速度和质量。
这就是最早发明的活字印刷术。虽然很原始,但在当时提高了印刷的效率。不过他的发明并未受到当时统治者和社会的重视,毕升死后之后,活字印刷术也仍然没有得到推广。
活字印刷术是北宋的谁发明的拼音
北宋活字印刷术是杭州布衣毕升发明的。据《梦溪笔谈》记载,这种印刷的办法是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即用黏土做成一个个小方块,每块上刻一个字,用火烧,使之坚硬。
排印时,用一块铁板,上面涂上一层松脂、蜡和纸灰制成的合剂,然后再放上一个铁框,把刻好字的陶块排在框中,排满后放在火上烤,待松脂、蜡等稍微溶化后,再用另一块平板把字面压平,待其冷却凝固后,即可涂墨印刷。
印刷时,可用两块铁板替换使用,这大大提高了印书效率,“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印完一种书以后,再用火烤铁板,使药物溶化,拆下活字,按字韵排列在事先准备好的木格内保存,以备下次印书再用。
活字印刷术的地位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术,比欧洲要早400多年。
毕升发明的这种活字印刷术在宋代并没有被普遍应用,但它对后人影响很大,元代时,发明了木活字,明代时,又有人使用铜活字和铅活字印刷,但这些都是在毕升泥活字的启发下制作出来的。
活字印刷术后来传入朝鲜、日本。
为文化的传播作出了极大贡献。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