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田间持水量的土水势为-50~-350毫巴,大多集中于-100~-300毫巴间。
1、具体概述
指在地下水较深和排水良好的土地上充分灌水或降水后,允许水分充分下渗,并防止其水分蒸发,经过一定时间,土壤剖面所能维持的较稳定的土壤水含量(土水势或土壤水吸力达到一定数值),是大多数植物可利用的土壤水上限。
2、影响因素
土壤质地、有机质含量、土壤剖面结构以及地下水埋深等因素均能对田间持水量产生影响,只有在大田现场测定田间持水量,才能得到较可靠的数值。
测定田间持水量时,首先在有代表性的田块选定测试区,面积约为4平方米,然后向测试区灌水。
直至一定厚度土层(一般为1米厚)达到充分饱和。
停灌后给土壤表面加覆盖物以防止蒸发,同时每隔一段时间在不同深度处测定土壤含水量,并算出整个土层总贮水量。
当该土层总贮水量不再显著减少时,土层内的平均土壤含水量即为田间持水量。
土壤水分的类型:
1、膜状水
膜状水指由土壤颗粒表面吸附所保持的水层,其厚度可达几十或几百个以上的水分子。
薄膜水的含量决定于土壤质地、腐殖质含量等。
土壤质地粘重,腐殖质含量高。
膜状水含量高,反之则低。
膜状水的最大值叫最大分子持水量。
2、毛管水
毛管水是靠土壤中毛管孔隙所产生的毛管引力所保持的水分,称为毛管水。土壤孔隙的毛管作用因毛管直径大小而不同,当土壤孔隙直径在0.5mm时,毛管水达到最大量。
土壤孔隙在0.1~0.001mm范围内毛管作用最为明显,孔隙小于0.001mm,则毛管中的水分为膜状水所充满,不起毛管作用,故这种孔隙可称无效孔隙。
田间持水量的测定方法及具体步骤
1.土壤质地:采用国际制单位进行测定。
2.土壤容重:使用指测法或密度计法(粒度分布仪法)进行测定。
3.土壤水分:通过烘干法进行测定。
4.土壤田间持水量:采用环刀法进行测定。
5.土壤pH:土液比1:2.5,使用电位法进行测定。
6.土壤交换酸:氯化钾交换——中和滴定法进行测定。
7.石灰需要量:氯化钙交换——中和滴定法进行测定。
8.土壤阳离子交换量:使用EDTA-乙酸铵盐交换法进行测定。
9.土壤水溶性盐分总量:采用电导率法或重量法进行测定。
10.碳酸根和重碳酸根:使用电位滴定法或双指示剂中和法进行测定。
11.氯离子:通过硝酸银滴定法进行测定。
12.硫酸根离子:采用硫酸钡比浊法或EDTA间接滴定法进行测定。
13.钙、镁离子:使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法进行测定。
14.钾、钠离子:火焰光度法或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法进行测定。
15.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电位法进行测定。
16.土壤有机质:采用油浴加热重铬酸钾氧化容量法进行测定。
17.土壤全氮:使用凯氏蒸馏法进行测定。
18.土壤水解性氮:碱解扩散法进行测定。
19.土壤铵态氮:氯化钾浸提——靛酚蓝比色法(分光光度法)进行测定。
20.土壤硝态氮:氯化钙浸提——紫外分光光度计法或酚二磺酸比色法(分光光度法)进行测定。
21.土壤有效磷:碳酸氢钠或氟化铵-盐酸浸提——钼锑抗比色法(分光光度法)进行测定。
22.土壤缓效钾:硝酸提取——火焰光度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法或ICP法进行测定。
23.土壤速效钾:乙酸铵浸提——火焰光度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法或ICP法进行测定。
24.土壤交换性钙镁:乙酸铵交换——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法或ICP法进行测定。
25.土壤有效硫:磷酸盐-乙酸或氯化钙浸提——硫酸钡比浊法进行测定。
26.土壤有效硅:柠檬酸或乙酸缓冲液浸提-硅钼蓝比色法(分光光度法)进行测定。
27.土壤有效铜、锌、铁、锰:DTPA浸提-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法或ICP法进行测定。
28.土壤有效硼:沸水浸提——甲亚胺-H比色法(分光光度法)或姜黄素比色法(分光光度法)或ICP法进行测定。
29.土壤有效钼:草酸-草酸铵浸提——极谱法进行测定。
30.全量铅、镉、铬:干灰化法处理——原子吸亮宏收分光光度计法或ICP法进行测定。
31.全量汞:湿灰化处理——冷原子吸收(或荧光)光度计法进行测定。
32.全量砷:干灰化处理——共价氢化物原子荧光光度法或ICP法进行测定。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