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哲学、科学与教育的巨擘,公元前384年诞生于色雷斯的斯塔基拉。他是柏拉图的学生,亦是亚历山大大帝的导师,引领西方文化与科学发展。
亚里士多德将哲学与科学区别开来,开创了逻辑学、伦理学、政治学与生物学等学科的独立研究,其思想对西方文化、科学影响深远。他将科学分为理论科学、实践科学与创造科学。
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至今仍存,多为教科书式的文献。
中世纪早期,新柏拉图主义盛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未被翻译。
12世纪,亚里士多德主义兴起,其著作被翻译成欧洲各种文字,形成中世纪后期的经院哲学,成为早期近代哲学家如伽利略与笛卡尔的批判对象。
亚里士多德一生丰富,从色雷斯到雅典,再到米提利尼与小亚细亚,最后回到雅典建立学园。他的哲学观、科学观与艺术观,特别是伦理学的“黄金比例”与艺术的“摹仿说”,对后世影响深远。
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哲学的批判与创新,特别是反对柏拉图对数学与相论的理论,强调理性与感官经验,以及对自然界因果关系的解释,体现了他独到的哲学见解。
在物理学方面,亚里士多德提出运行天体是物质实体的学说,但这一观点在牛顿经典力学体系建立后被指出谬误。在艺术领域,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对悲剧艺术的探讨,开创了诗学传统,影响了整个西方艺术史。
亚里士多德的学术思想与研究成果,对西方文化、科学与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著作至今仍被广泛研究与引用。
亚里士多德简介20字
亚里士多德的科学哲学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生于希腊北部的斯塔吉拉(Stagira)。
他的父亲是马其顿的宫廷御医。
亚里士多德17岁时被送到雅典的柏拉图学园学习,在那里待了20年。
公元前347年,柏拉图逝世,有数学倾向的斯彪西波(Speucippus)被选做学园的领导人,亚里士多德决定到小亚细亚从事生物学和哲学研究。
公元前342年,他回到马其顿,担任亚历山大大帝的私人教师,这种关系持续了两三年。
公元前335年,亚里士多德回到雅典,在吕克昂(Lyceum)建立了逍遥学派(PeripateticSchool)。
在教学过程中,他讨论了逻辑学、认识论、物理学、生物学、伦理学、政治学和美学。
从这一时期留传下来的著作似乎是讲课笔记的汇编,而不是精心打磨的打算发表的文字。
从思考“存在本身”的可谓述属性,到百科全书式地描述博物学材料和希腊城邦政制,这些著作可谓范围广泛。
《后分析篇》是亚里士多德在科学哲学方面的主要著作。
此外,《物理学》和《形而上学》也讨论了科学方法的某些方面。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大帝逝世。
此后亚里士多德离开了雅典,以免雅典“再度犯下发哲学之罪”,次年亚里士多德便逝世了。
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位科学哲学家,他通过分析亚里土多德是第一位科学哲学家,他通过分析某些与科学解释有关的问题而创立了这门学科。
亚里士多德认为,科学研究是从观察上升到一般原理,然后再返回观察。
他主张,科学家应当从所要解释的现象中归纳出解释性原理,再从包含这些原理的前提中演绎出关于现象的陈述。
亚里士多德的归纳-演绎程序可以表示如下:
亚里士多德认为,科学研究是从关于某些事件发生或某些属性共存的知识开始的。
只有从解释性原理中演绎出关于这些事件或属性的陈述,才能获得科学解释。
于是,科学解释是从知道一个事实[上图中的(1)]过渡到知道这个事实的原因[上图中的(3)]。
例如,科学家可能会以如下方式将归纳-演经程序用于月食。
起初,他观察到月亮表面逐渐变暗,然后他从诸如此类的观察中归纳出几条一般原理:光沿直线传播;不透明的物体会投下阴影;发光物体附近的两个不透明物体的特定构形会把一个不透明物体置于另一个不透明物体的阴影中。
接着,由这些一般原理以及地球和月亮(它们与发光的太阳有着所要求的几何关系)都是不透明物体这个条件,他演绎出关于月食的陈述。
他已经从月球表面变暗这个事实知识上升到对月食发生原因的理解。
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每一个特殊事物都是质料与形式的结合。
质料使这个特殊事物成为一个独特个体,形式则使这个特殊事物成为一类相似事物中的一员。
指明一个特殊事物的形式就是指明它与其他特殊事物共有的属性。
例式就是指明它与其他特殊事物共有的属性。
例如,一只特殊的长颈鹿的形式包括拥有四室胃这个属性。
亚里士多德主张,正是通过归纳,我们才从感觉经验中得出了关于形式的概括。
他讨论了两种归纳法,它们都具有从特殊陈述上升到一般陈述的特征。
第一种归纳法是简单枚举法,在这种归纳法中,关于个别物体或事件的陈述会被当作关于它们所属的种的概括的基础。
或者在更高层次上,关于个别种的陈述会被当作关于属的概括的基础。
在一则简单故举法的归纳论证中,前提和结论和包含着同样的描述项。典型的简单故举法论证有如下形式:
a1有属性P
a2有属性P
a3有属性P
.所有a都有属性P。[1]
第二种归纳法是对那些由现象例证的一般原理的直接直观。
直观归纳法与洞察力有关。
它是一种在感觉经验材料中看出“本质”的能力。
亚里士多德举的例子是,一个科学家几次注意到日酸的亲面朝着太阳,他由此推断,月球发光是通过反射太阳光。
[2]直观归纳的操作类似于分类学家的“眼力“操作。
分类学家是学习“看到“属的属性和标本“种差”的科学家。
在某种意义上,分类学家要比同一标本的未经训练的观察者“看出更多”。
分类学家知道要寻找什么。
只有经过广泛的经验,才能获得这种能力。
亚里士多德写到直观归纳法时,想到的可能就是这种“眼力”。
亚里士多德本人就是一个成就斐然的分类学家,他曾对540个生物物种加以分类。
[1]前提和结论之间的双线表示该论证是归纳论证。
[2]Aristotle,PosteriorAnalytics,89b10-20。
在科学研究的第二阶段,通过归纳获得的概括液用作前提,以演绎出关于初始观察的陈述。
对于可作为科学中演绎论证的前提和结论而出现的陈述种类,亚里士多德施加了重要限制。
他所允许的陈述只能断言,一个类包含在第二个类之内或者被排除在第二个类之外。
如果用s和P来表示这两个类,那么亚里士多德所允许的陈述是:
亚里士多德认为,类型A是这四种类型中最重要的。
他相信某些性质本质上内在于某些类的个体之中,“所有S是P”这种形式的陈述再现了这些关系的结构。
也许正是出于这个理由,亚里士多德主张,恰当的科学解释应当通过这种类型的陈述来给出。
更具体地说,他把巴巴拉式(Barbara)三段论用作科学证明的典范。
这种三段论由按照以下方式安排的A型陈述所组成:
所有M是P。
所有S是M。
.所有S是P。
其中P、s和M分别是此三段论的大项、小项和中项。
亚里士多德表明,这种类型的三段论是有效的。
如果每一个S都包含在M中、每一个M都包含在P中为真,那么每一个S都包含在P中也必定为真。
无论“S”、“P”和“M”表示什么类,情况都是如此。
亚里士多德坚持论证的有效性只取决于前提与结论之间的关系,这是他的一项伟大成就。
亚里士多德认为,科学研究的演绎阶段是把中项插入所要证明陈述的主项与谓项之间。例如,我们可以把“地球附近的物体”选作中项来演绎出“所有行星都是稳定发光的物体”这则陈述。此证明用三段论形式写出来就是:
所有地球附近的物体都是稳定发光的物体。
所有行星都是地球附近的物体。
.所有行星都是稳定发光的物体。
通过运用科学程序的演绎阶段,科学家从知道关于行星的一个事实上升到理解这一事实为何如此。
[1]Aristotle,PosteriorAnalytics,78a38-78b3.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