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东坡关于参禅的诗句
苏东坡关于参禅的诗句1.苏轼诗词中的禅意
【苏轼·借自然说禅意】借自然说禅意是指在诗歌创作中,从静态、动态的自然山水中感悟禅理,它是苏轼山水诗创作的具体的表现形式之一。
这类诗的特点是自然景物的描写与感悟禅理在同一首诗中分开。如《百步洪》:“长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
水师绝叫凫雁起,乱石一线争磋麿。……我生乘化日夜逝,坐觉一念逾新罗。
纷纷争夺醉梦里,岂信荆棘埋铜驼。觉来俯仰失千劫,回视此水殊委蛇。
君看岸边苍石上,古来篙眼如蜂窠。但应此心无所住,造物虽驶如吾何!回船上马各归去,多言譊譊师所呵。”。
诗的前半部分,先用博喻的手法极力渲染了水流的湍急迅疾,以象征人生的短暂,后十四句则是说禅,尤其是“君看岸边苍苔上,古来蒿眼如蜂窝”一联,形象而又精辟地道出了多少舟人已逝,而流水依旧的禅理。
并指出只要心无所在,上述的造物规律就无法成为生命的桎梏。
这里苏轼借助山水,在“静”与“动”的自然山水中感悟禅理。
在中国文学史上,自建安以来就出现了“纯粹”意义上的“模山范水,流离光景”的山水诗,诗人们在“王朝”的衰败中,意识到了“天命”同样是瞬间即逝,然而,当他们睁开世俗的眼睛时,突然发现这司空见惯的山水是那样的雄伟与壮美,是那样的富有光辉而又青春长在。
于是便出现了反映现实生活比“天命”更美好的、更有价值的诗文,这些诗文往往更多地显示出浓厚的生活气息,显示出对社会政治与世俗的关注。他们通过描写自然,寄情山水,喧泄自己的郁闷。
就象谢灵运山水诗,“野旷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川后时安流,天吴静不发。
扬帆采石华,挂席拾海月。”(《游赤石进帆海》)。
在自然山水中感受古朴本真的生活情景,在自然中领悟对功名与现实的超越。而到了柳宗元则山水诗的创作,不再是单纯的“模山范水”,而是使诗文赋于了浓烈的感情色彩,成了诗人情感的化身。
如《南涧中题》“秋气集南涧,独游亭午时。……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
去国魂已游,怀人泪空垂。”《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等。这些诗虽然写得情深意切,惊心动魄,但就其创作的主体都没有超脱自然之外。
苏轼则不同,首先在创作理念上苏轼提出观察自然之物,要用“空静”的心态,以静观动。他在《赠袁陟》诗中说:“是身如虚空,万物皆我储。”。
《次韵僧潜见赠》又云“道人胸中水镜清,万象起灭无形。”在《送参寥师》中又说;“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
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镜。”在《朝辞赴定州状》再次强调:“处晦而观明,处静而观动,则万物之情毕陈于前”。
苏轼提出了诗人应当潜思静虑,集中精神,以清明开旷的心胸去观察和收摄世间万象及其运动的观点。在苏轼看来大自然是美的,诗人要善于传自然景物之神,尽自然万物之变,穷自然固有之理,寓主观之情意。
苏轼没有象前代任何一位诗人那样,或是写景,或是抒情,甚至并不追求情景交融的意境,只是以禅意的眼光去审视自然,从自然中脱身而出,获取把握自然的自由。在苏轼初到黄州时,贫病交加、穷困潦倒。
这一时期的诗中,他多次提到自己“穷到骨”,在给友人的信件中也多次说道自己右目病笃,卧病半年,并“杜门斋僧,百想灰灭”(《与蔡景繁》)在这种情况下,他“归诚佛僧”,专心研读佛经,开始了他对道家的更一步深入的探访。
在他的《黄州安国寺记》概述了初到黄州学佛的缘由及心理。
“闭门却扫,收拾魂魄,退伏思念,求所以自新之方,反观从来举意动作,皆不中道,非独今之所得罪者也。欲新其一,恐夫其二。
触类而求之,有不可胜悔者。于是喟然叹曰:‘道不足以御气,性不足以胜习,不锄其本,而耘其末,今虽改之,后必复作。
盍归诚佛僧,求一洗之?’得城南精舍曰安国寺,有茂林修竹,陂池亭榭。间一二日辄往。
焚香黓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垢所从生而不可得。一念清静,染污自落,表里翛然,无所附丽,私窃乐之。
旦往而暮还者,五年于此矣。”但在“舍馆粗定,衣食稍给”之后,他就开始了“自我反省”。
这段表面上看是闭门思过,诚心归佛,但细细品味,又觉不然。
首先是“皆不中道”,绝非诚心悔过之语,而是用一种艺术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愤激情绪;后面的话与其说是祈求福祐,倒不如说更是一种求诸已心,从精神上抛弃尘垢世污,以达到“物我相忘”的境地。
因此,“吾非逃世之事,而逃世之机”这是苏轼对待佛教的一个鲜明的态度。
在中国历史上,佛老思想往往成为困窘士子的精神支柱,但苏轼并没有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在“穷”时接受佛老思想的影响,从而走向“超世入佛”的虚无人生。
苏轼的“归诚佛僧”不仅仅是为了排遣愁郁,消弭烦恼,更重要的是以此来作为分析既往人生的精神向度,求得更为旷达的洒脱的人生态度。
可以说,苏轼的诗是借禅理来实现对自然的超越性把握,而对诗中的禅意,诗人同样有着清醒的认识,“暂借好诗消永夜,每逢佳处辄参禅”。
因此,如果我们说谢灵运的山水诗是诗人心灵的外围屏障,只有在自然山水的保护。
2.苏轼诗词中的禅意
【苏轼·借自然说禅意】借自然说禅意是指在诗歌创作中,从静态、动态的自然山水中感悟禅理,它是苏轼山水诗创作的具体的表现形式之一。
这类诗的特点是自然景物的描写与感悟禅理在同一首诗中分开。如《百步洪》:“长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
水师绝叫凫雁起,乱石一线争磋麿。……我生乘化日夜逝,坐觉一念逾新罗。
纷纷争夺醉梦里,岂信荆棘埋铜驼。觉来俯仰失千劫,回视此水殊委蛇。
君看岸边苍石上,古来篙眼如蜂窠。但应此心无所住,造物虽驶如吾何!回船上马各归去,多言譊譊师所呵。”。
诗的前半部分,先用博喻的手法极力渲染了水流的湍急迅疾,以象征人生的短暂,后十四句则是说禅,尤其是“君看岸边苍苔上,古来蒿眼如蜂窝”一联,形象而又精辟地道出了多少舟人已逝,而流水依旧的禅理。
并指出只要心无所在,上述的造物规律就无法成为生命的桎梏。
这里苏轼借助山水,在“静”与“动”的自然山水中感悟禅理。
在中国文学史上,自建安以来就出现了“纯粹”意义上的“模山范水,流离光景”的山水诗,诗人们在“王朝”的衰败中,意识到了“天命”同样是瞬间即逝,然而,当他们睁开世俗的眼睛时,突然发现这司空见惯的山水是那样的雄伟与壮美,是那样的富有光辉而又青春长在。
于是便出现了反映现实生活比“天命”更美好的、更有价值的诗文,这些诗文往往更多地显示出浓厚的生活气息,显示出对社会政治与世俗的关注。他们通过描写自然,寄情山水,喧泄自己的郁闷。
就象谢灵运山水诗,“野旷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川后时安流,天吴静不发。
扬帆采石华,挂席拾海月。”(《游赤石进帆海》)。
在自然山水中感受古朴本真的生活情景,在自然中领悟对功名与现实的超越。而到了柳宗元则山水诗的创作,不再是单纯的“模山范水”,而是使诗文赋于了浓烈的感情色彩,成了诗人情感的化身。
如《南涧中题》“秋气集南涧,独游亭午时。……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
去国魂已游,怀人泪空垂。”《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等。这些诗虽然写得情深意切,惊心动魄,但就其创作的主体都没有超脱自然之外。
苏轼则不同,首先在创作理念上苏轼提出观察自然之物,要用“空静”的心态,以静观动。他在《赠袁陟》诗中说:“是身如虚空,万物皆我储。”。
《次韵僧潜见赠》又云“道人胸中水镜清,万象起灭无形。”在《送参寥师》中又说;“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
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镜。”在《朝辞赴定州状》再次强调:“处晦而观明,处静而观动,则万物之情毕陈于前”。
苏轼提出了诗人应当潜思静虑,集中精神,以清明开旷的心胸去观察和收摄世间万象及其运动的观点。在苏轼看来大自然是美的,诗人要善于传自然景物之神,尽自然万物之变,穷自然固有之理,寓主观之情意。
苏轼没有象前代任何一位诗人那样,或是写景,或是抒情,甚至并不追求情景交融的意境,只是以禅意的眼光去审视自然,从自然中脱身而出,获取把握自然的自由。在苏轼初到黄州时,贫病交加、穷困潦倒。
这一时期的诗中,他多次提到自己“穷到骨”,在给友人的信件中也多次说道自己右目病笃,卧病半年,并“杜门斋僧,百想灰灭”(《与蔡景繁》)在这种情况下,他“归诚佛僧”,专心研读佛经,开始了他对道家的更一步深入的探访。
在他的《黄州安国寺记》概述了初到黄州学佛的缘由及心理。
“闭门却扫,收拾魂魄,退伏思念,求所以自新之方,反观从来举意动作,皆不中道,非独今之所得罪者也。欲新其一,恐夫其二。
触类而求之,有不可胜悔者。于是喟然叹曰:‘道不足以御气,性不足以胜习,不锄其本,而耘其末,今虽改之,后必复作。
盍归诚佛僧,求一洗之?’得城南精舍曰安国寺,有茂林修竹,陂池亭榭。间一二日辄往。
焚香黓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垢所从生而不可得。一念清静,染污自落,表里翛然,无所附丽,私窃乐之。
旦往而暮还者,五年于此矣。”但在“舍馆粗定,衣食稍给”之后,他就开始了“自我反省”。
这段表面上看是闭门思过,诚心归佛,但细细品味,又觉不然。
首先是“皆不中道”,绝非诚心悔过之语,而是用一种艺术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愤激情绪;后面的话与其说是祈求福祐,倒不如说更是一种求诸已心,从精神上抛弃尘垢世污,以达到“物我相忘”的境地。
因此,“吾非逃世之事,而逃世之机”这是苏轼对待佛教的一个鲜明的态度。
在中国历史上,佛老思想往往成为困窘士子的精神支柱,但苏轼并没有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在“穷”时接受佛老思想的影响,从而走向“超世入佛”的虚无人生。
苏轼的“归诚佛僧”不仅仅是为了排遣愁郁,消弭烦恼,更重要的是以此来作为分析既往人生的精神向度,求得更为旷达的洒脱的人生态度。
可以说,苏轼的诗是借禅理来实现对自然的超越性把握,而对诗中的禅意,诗人同样有着清醒的认识,“暂借好诗消永夜,每逢佳处辄参禅”。
因此,如果我们说谢灵运的山水诗是诗人心灵的外围屏障,只有在自然山水的保护。
3.苏东坡有首赞佛偈的诗
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这首偈语,气概非凡,意境很高,显示出东坡居士才华横溢,不可一世。
苏学士写下这首偈颂,立即派人过江送给佛印禅师欣赏,期望得到这位方外知交的赞扬。哪知道佛印禅师拜读以后,提笔批了“放屁”二字,叫原人带回。
苏学士一见这粗恶而带辱骂的批语,不禁无明火冒三丈,拍案而起,亲自过江去找佛印禅师评理。
船快到金山寺时,佛印禅师早站在江边等着苏东坡,苏东坡一见禅师就气呼呼地说:“禅师,我们是至交道友,我的诗、我的修行,你不赞赏也就罢了,何必骂人呢?”禅师若无其事地说:“我骂你什么啊?”苏东坡于是将诗上批的“放屁”二字拿给禅师看。
禅师笑道:“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苏学士一听,顿时默然无语,颇有愧省之意。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这仅仅是苏东坡悟透禅机到相当程度的一个小小例证,可以说苏东坡基本上算是进入到了人生的第三种境界,但是他还是没能“八风吹不动”,竟然“一屁”就“打过江来”,这说明我们从知“道”,到做到,还有相当大的距离,所以明白一个道理———知“道”,然后能按这个道理做———行“道”,从“知”到“行”这是两回事,只有将两者完美的结合起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做到“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可以说,股市汇聚了人世间所有外在的“八风”干扰,同时股市又赤裸裸的显现出来所有内在的“人性”干扰,要想真正达到第三种境界,不“知”“道”根本就没有生存的可能;仅仅停留在“知”“道”层面上,而不去“行”“道”,也会最终头破血流;只有“知”、“行”合一,方可修成正果成为大家。
这个“行”最重要的一点顺风黑马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博学多才,兼通释典。
他的作品中常常流露出超脱隽逸,耐人寻味的禅机。他有一位方外好友佛印禅师,是宋代著名的高僧,解行俱优,苏东坡和他过从甚密,并颇为折服。
苏东坡在被贬期间,有一次,写了一首赞佛偈。偈曰: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这首偈语,气概非凡,意境很高,显示出东坡居士才华横溢,不可一世。
苏学士写下这首偈颂,立即派人过江送给佛印禅师欣赏,期望得到这位方外知交的赞扬。哪知道佛印禅师拜读以后,提笔批了“放屁”二字,叫原人带回。
苏学士一见这粗恶而带辱骂的批语,不禁无明火冒三丈,拍案而起,亲自过江去找佛印禅师评理。
船快到金山寺时,佛印禅师早站在江边等着苏东坡,苏东坡一见禅师就气呼呼地说:“禅师,我们是至交道友,我的诗、我的修行,你不赞赏也就罢了,何必骂人呢?”禅师若无其事地说:“我骂你什么啊?”苏东坡于是将诗上批的“放屁”二字拿给禅师看。
禅师笑道:“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苏学士一听,顿时默然无语,颇有愧省之意。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这仅仅是苏东坡悟透禅机到相当程度的一个小小例证,可以说苏东坡基本上算是进入到了人生的第三种境界,但是他还是没能“八风吹不动”,竟然“一屁”就“打过江来”,这说明我们从知“道”,到做到,还有相当大的距离,所以明白一个道理———知“道”,然后能按这个道理做———行“道”,从“知”到“行”这是两回事,只有将两者完美的结合起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做到“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可以说,股市汇聚了人世间所有外在的“八风”干扰,同时股市又赤裸裸的显现出来所有内在的“人性”干扰,要想真正达到第三种境界,不“知”“道”根本就没有生存的可能;仅仅停留在“知”“道”层面上,而不去“行”“道”,也会最终头破血流;只有“知”、“行”合一,方可修成正果成为大家。
这个“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执“行”纪律,严格按照纪律办事,只有完全实现了按照纪律办事,前面所有的付出和努力,前面所有的修炼才能体现出他们存在的意义,否则就会功亏一篑,功亏一“屁”。
我们知道,即便是佛,也要用严格的戒律来约束修行者。有戒才有定,有定才有慧。
杰西·里费莫这样的交易大师到了晚年一贫如洗,最终落了个自杀的下场,原因就在于“知”而不“行”上,他的交易策略没有问题,问题正如他自己所言“我是人,也有人性的弱点”,人性的弱点贪婪和恐惧战胜了铁的纪律。
所以,我们必须用铁的纪律扼杀自己人性的贪婪和恐惧。
如果前面你认为自己都能做到,就是这一关你完全不能保证做到,总是临时改变已经经过深思熟虑定好的买卖方案,总是抑制不住采纳道听途说得来的消息,总是……想想杰西可怕的后果,现在下决心退出这个市场还来得及。
如果你认为你有相当的定力,能够闯过最后一关,就像巴菲特那样做到“知”、“行”合一,或者在阅读本书之后,能够修炼过来,那好,我们继续。
4.苏轼的诗词名言故事
佛心一次苏东坡问佛印禅师:“禅师你看我象什么?”佛印禅师说:“你象佛。”。
苏东坡心中欢喜,又问禅师:“禅师怎么不问我看你象什么?”禅师不答。苏东坡说:“禅师你问我你象什么。”。
佛印禅师满其愿,说道:“你看我象什么?”苏东坡说:“我看你象狗屎。
”回到家中,苏东坡洋洋自得,对苏小妹说:“小妹,今天我把佛印禅师赢了,你想不想听听?”苏小妹问到“你怎么赢佛印禅师的?”苏东坡说“你想听听吗?听我讲给你。
……”苏小妹听后,说道:“佛印禅师没输,你输了。”苏东坡不解,苏小妹说:“佛印禅师以佛心看人,看你象佛;你以狗屎心看人,所以……”针锋相对苏东坡被贬黄州后,一居数年。
一天傍晚,他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长江。正举杯畅饮间,苏东坡忽然用手往江岸一指,笑而不语。
佛印顺势望去,只见一条黄狗正在啃骨头,顿有所悟,随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扇子抛入水中。两人面面相觑,不禁大笑起来。
原来,这是一副哑联。苏东坡的上联是:狗啃河上(和尚)骨。
佛印的下联是:水流东坡尸(东坡诗)。旁敲侧击一日中午,苏东坡去拜访佛印。
佛印正忙着做菜,刚把煮好的鱼端上桌,就听到小和尚禀报:东坡居士来访。佛印怕把吃鱼的秘密暴露,情急生智,把鱼扣在一口磬中,便急忙出门迎接客人。
两人同至禅房喝茶,苏东坡喝茶时,闻到阵阵鱼香,又见到桌上反扣的磬,心中有数了。因为磬是和尚做佛事用的一种打击乐器,平日都是口朝上,今日反扣着,必有蹊跷。
佛印说:“居士今日光临,不知有何见教?”苏东坡有意开老和尚玩笑,装着一本正经的样子说:“在下今日遇到一难题,特来向长老请教。”佛印连忙双手合十说:“阿弥陀佛,岂敢,岂敢。”。
苏东坡笑了笑说:“今日友人出了一对联,上联是:向阳门第春常在。在下一时对不出下联,望长老赐教。”。
佛印不知是计,脱口而出:“居士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今日怎麽这健忘,这是一副老对联,下联是:积善人家庆有馀。
”苏东坡不由得哈哈大笑:“既然长老明示磬(庆)有鱼(余),就请让我就来大饱口福吧!”反唇相讥相传,苏东坡一次与王安石同行,偶见一房子根基已动,一面墙向东倾斜。
王安石出上句以戏东坡:“此墙东坡斜矣!”苏东坡仰头大笑,即吟下联反讥王安石:“是置安石过也!”嵌名为巧,双关尤妙。暗助新郎秦少游娶苏小妹时,被一难再难,及至新房门口,苏小妹再出一联:闭门推出窗前月。
秦观思索良久不得下联,苏东坡有心相帮,在远处拾一石子远远丢进湖中,秦少游受到启发,冲口而出:投石冲开水底天。
学无止境苏轼年少时,天资聪颖,他广泛阅读诗书,博通经史,又长于作文,因而受到人们的赞赏,自矜之情亦随之而萌。
一日,苏轼于门前手书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尽”与“遍”对,活画出苏轼当时的自傲之心。
没料到,几天之后,一鹤发童颜老者专程来苏宅向苏轼“求教”,他请苏轼认一认他带来的书。
苏轼满不在乎,接过一看,心中顿时发怔,书上的字一个也不认识;心高气傲的苏轼亦不免为之汗颜,只好连连向老者道不是,老者含笑飘然而去。
苏轼羞愧难当,跑到门前,在那副对联上各添上两字,境界为之一新,乡邻皆刮目:“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寺态炎凉苏东坡游莫干山时到一寺中小坐。
寺中主持和尚见来了个陌生人,就淡谈地说:“坐。”又对小和尚喊:“茶。”。
两人落坐交谈后,主持和尚发现对方脱口珠玑,料想此人不凡,就请客人进厢房叙谈。
入室后,主持和尚客气地说;“请坐!”又叫小和尚:“敬茶!”再一打听,方知来者是赫赫有名的苏东坡,主持和尚连忙作揖打恭地引他进客厅,连声地说:“请上坐!”并吩咐小和尚:“敬香茶!”苏东坡临走时,主持和尚请他题副对联。
苏东坡胸有成竹,含笑挥毫,顷刻书就: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一盏明灯一天,苏东坡和妹夫秦少游出城到郊外游玩,见小路上有个用三块石头垒起的“磊桥”。
苏东坡用脚踢了一下石桥,同声吟出一句上联:踢破磊桥三块石他回头看看秦少游,要他对出下联。
秦少游想了很久也没对出下联,回到家里闷闷不乐。苏小妹看丈夫一脸不悦之色,只道是出了什么事,一问才知是为了一句对联。
她二话没说,就在一张纸上写了个“出”字,同时用剪刀剪成两段。秦少游顿时大悟,道出下联:剪断出字两重山注:上篇标题“寺态炎凉”,冷笑一声自以为不坏。
这一篇的标题“一盏明灯”,是指秦少游不点不明,不过点了以后还是很明白的。一笑。
敷衍豪门据说,苏小妹为了找到如意郎君,曾以文选婿。当时消息一传出,呈文求婚者不计其数。
其中有一豪门公子叫方若虚,他对小妹倾慕已久,闻讯后连忙应选。他呈上得意诗文若干篇,谁知小妹一看,淡如白水,便提笔在上面批了一联:笔底才华少,胸中韬略无。
苏东坡看到小妹的对联,可急坏了。方府豪门是得罪不起的,为了避免是非,便悄悄在小妹的联语后面各添一个字,把对联改成:笔底才华少有,胸中韬略无穷。
方若虚读后真是欣喜若狂,他急于要见苏小妹以表衷肠。苏东坡知道小妹根本看不上他,生。
5.苏轼关于茶的诗词
《次韵曹辅寄豁源试焙新芽》
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
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陵春。
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汲江煎茶》
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经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试院煎茶》
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
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
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今煎水意。
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
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
我今贫病常苦饥,分无玉碗捧娥眉,且学公家作茗饮。博炉石铫行相随。
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
《水调歌头》
已过几番风雨,前夜一声雷,旗枪争战,建溪春色占先魁。
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结就紫云堆。
轻动黄金碾,飞起绿尘埃,老龙团、真凤髓,点将来,兔毫盏里,霎时滋味舌头回。
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
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
6.查询苏东坡有关茶的诗词
苏东坡有关茶的诗词有:
1、《浣溪沙》
蔌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2、《月兔茶》
环非环,玦非玦,中有迷离玉兔儿。
一似佳人裙上月,月圆还缺缺还圆,此月一缺圆何年。
君不见斗茶公子不忍斗小团,上有双衔绶带双飞鸾。
3、《次韵僧潜见赠》
道人胸中水镜清,万象起灭无逃形。
独依古寺种秋菊,要伴骚人餐落英。
人问底处有南北,纷纷鸿雁何曾冥。
闭门坐穴一禅榻,头上岁月空峥嵘。
今年偶出为求法,欲与慧剑加砻硎。
云衲新磨山水出,霜髭不剪儿童惊。
公侯欲识不可得,故知倚市无倾城。
秋风吹梦过淮水,想见橘柚垂空庭。
故人各在天一角,相望落落如晨星。
彭城老守何足顾,枣林桑野相邀迎。
千山不惮荒店远,两脚欲趁飞猱轻。
多生绮语磨不尽,尚有宛转诗人情。
猿吟鹤唳本无意,不知下有行人行。
空阶夜雨自清绝,谁使掩抑啼孤惸。
我欲仙山掇瑶草,倾筐坐叹何时盈。
簿书鞭扑画填委,煮茗烧栗宜宵征。
乞取摩尼照浊水,共看落月金盆倾。
4、《留别金山宝觉圆通二长老》
沐罢巾冠快晚凉,睡馀齿颊带茶香。
舣舟北岸何时渡,晞发东轩未肯忙。
康济此身殊有道,医治外物本无方。
风流二老长还往,顾我归期尚渺茫。
5、《试院煎茶》
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
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
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意。
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従活火发新泉。
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
我今贫病长苦饥,分无玉碗捧蛾眉。
且学公家作茗饮,砖炉石铫行相随。
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
注:古语云煎水即是煎茶。
功亏一篑的下一句是什么呢
章惇(1035—1105),字子厚,福建浦城人。
为宋朝的政治人物,新旧党争的要角,是章愈与其乳母的私生子。
嘉祐二年考取进士,可是侄子章衡却考取状元,便不就而去,而再举进士甲科,调商洛令。
虽然章惇力主改革,但是由于与王安石不合而仅用其为中书校正,后为宋神宗起用,熙宁五年,受命察访荆湖北路,五年后调参知政事,平定四川、贵州、广西三省交界的叛变,招抚45州。
后宦海沉浮,在哲宗朝曾权倾朝野,大量放逐旧党官员。
徽宗即位后,由于曾遭章惇反对,将他一贬再贬,不久死于任上。
死后被追贬为惇昭化军节度副使。
章惇(1035—1105),字子厚,福建浦城人。《宋史·章惇传》说:“惇豪俊、美姿容、为人庄重、声如洪钟、。
章惇名列奸臣传(冤)
博学善文”。
“熙宁初,王安石秉政,悦其才,用为编修三司条例官,加集贤校理,中书检正。
”旋又命为湖南北察防使,以武功“擢知制诰,直学院士判军器监。
”又以勘乱有功,得到宋神宗赏识,熙宁七年(1074年)五月命为三司使(计相),同年十月建议建立变法的重要机构——三司会计司。
此间他极力赞助王安石变法,成为变法派的中坚分子。
熙宁八年(1075年)王吕交讧,吕惠卿贬谪,邓绾论“三司使章惇协济惠卿之奸,出知湖州”。
2人物经历
元丰三年(1080年)神宗起用章惇为参知政事。
是时王安石意志消沉,退居金陵。
而熙宁新政在元丰间基本上能够得以延续,同章惇、蔡确(元丰五年任相)等变法派领袖坚持变法立场是分不开的。
随着政局的动荡,章惇一生几起几落,《宋史》竟把他列入“奸臣传”,给他定的主要“罪状”是,尽复熙丰旧法,黜逐元祐朝臣;肆开边隙,诋诬宣仁后。
个性豪俊,博学善文。
中进士之后,初任县官,以欧阳修推荐,入朝试馆职,被劾,复出任县官。
宋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王安石秉政,赏识章惇之才,用为编修三司条例官,协助推行新法。
荆湖溪峒诸蛮为患,熙宁五年(一○七二),章惇受命察访荆湖北路,经制蛮事三年有馀,开拓境土数百里。
其后历任朝廷及州郡官。
宋哲宗即位,迁章惇知枢密院事。
其时宣仁太后临朝,用司马光、吕公著主政,尽罢新法,章惇力争,因而被黜出外郡。
元祐八年(一○九三),宋哲宗亲政,以绍述熙宁、元丰为志,明年改元为绍圣,起用章惇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
章惇既为相,复行新法,对元祐诸臣大肆报复,生者流窜,死者追贬夺谥,并企图追废宣仁太后,因宋哲宗感悟其非而止。
章惇虽对付旧党手段过激,事同弄权,但能不以官爵私其亲人。
哲宗驾崩,向太后主政,力主端王赵诘登基,章惇大呼”端王轻佻,不可以君天下。
曾布侧云“章惇,听太后处分”,章惇叩拜而退,端王称帝。
宋徽宗立,迁章惇特进,封申国公,然以章惇尝反对其嗣立,遂生嫌隙,改用韩忠彦、曾布为相,调和新旧两党。
章惇则以罪贬逐于外,至崇宁四年卒。
章惇为人多谋善断,对政治特别敏锐,知人善任,同时具备较高的军事才能,文武兼备。
如果宋朝能够接受他的建议不选端王,那么就不会有宋徽宗。
章惇出生于官爵世家,一生在官场度过。
忠于君王,结党不谋私,矢志变法,无私无畏。
《宋史》也不得不承认章惇“敏识加人数等”,“不肯以官爵私所亲”。
章惇教子有方,三个儿子“连登科”,只有三儿子章援“尝为校书郎”,“余皆随牒东铨仕州县”,没有一个因为他身为宰相而做上大官的,“讫无显者”。
章惇与妻子情深意笃,其妻死后,章惇“悼亡不堪”,无可奈何,其情可见。
在离开越州任时,“夷人清其去,以蔷薇露洒衣送之”可见与平民百姓也感情深厚。
章惇生活在北宋太祖“不杀大臣”祖训的年代,相对于文化大革命时许多大干部被迫害致死,章惇能够活到七十多岁,已经够幸运的了,这话也许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致死的许多大干部很快得到了平反昭雪,子孙也并未受到太多的牵连;而章惇确因坚持改革,遭到了极其不公正的待遇,祸及子孙,沉冤千年。
从这方面来说,章惇所受的冤屈远比他人更多。
章惇与很多真正的奸臣比起来,他的行为也是在正常的政治斗争范围内,只是恰恰他斗的对象都是皇帝、太后和像司马光、苏轼这样的千古“正面”文人,后世被唾沫淹死也就不奇怪。
有史料记载,章惇对朋友,他是非常的洒脱、豪爽,而且还很有同情心,仗义气;在官场,他对权贵、包括皇帝都是不卑不亢。
章惇见识卓著,雷厉风行,乃治国之能臣,类似于春秋时期的伍子胥,是个典型的刚烈丈夫。
惜乎变通不足,遭小人暗算而沉冤千载。
惜乎?悲乎!。
3人物特点
章惇为人刚直,对新法和王安石持绝对肯定态度,对哲宗忠心耿耿。
堪为哲宗朝复兴重臣,章惇执政时期派遣北宋名将章楶、初生小将章律重新西征西夏、辽国,击败曾经侵扰北宋西北边境多年的劲敌西夏,北伐宋朝劲敌辽国,收复被司马光无耻割让的横山诸多要塞;同时对守旧的党羽如司马光之流的坟墓进行开棺鞭尸,彻底打压守旧派的气焰,同时贬斥诸多守旧党派人士,如苏轼等和众多韩琦,文彦博派系人员。
更主张对高太后进行清算,然而未能成行,功亏一篑,以至于后来高太后派系的神宗皇后向太后能够安然无恙的自立北宋朝的亡国之君徽宗。
4与苏轼
章惇,1035年生人。
《宋史》说章惇“豪俊,美姿容、为人庄重、声如洪钟、博学善文”。
中进士之后,初任县官,以欧阳修推荐,入朝,后被弹劾,复出任县官。
宋神宗朝,王安石秉政时赏识章惇,提拔重用,协助推行新法。
宋哲宗即位,宣仁太后临朝听政,司马光主政,尽罢新法,章惇力争,被黜出外郡。
宋哲宗亲政,复行新法,起用章惇为相,于是对元祐年间支持罢法的大臣开展报复,活着的大肆流放,死了的继续贬官,祸及后人。
宋。
苏轼
徽宗即位,记恨章惇曾反对其嗣立,贬章惇至岭南雷州。
苏轼小章惇一岁,是在很年轻的时候结识章惇的。
有一次两人一起旅行,到了黑水谷,那里有一条深涧。
深涧两侧绝壁万仞,道路断绝,下边湍流翻滚,只有一条横木为桥。
章惇胆子大,要苏轼走过去,到那边的悬崖上题词。
苏轼两腿发软,不敢过,章惇却无动于衷地走过去,从容在石壁上写下:“章惇苏轼来游”,完了又走回来。
苏轼拍章惇的肩膀说:“子厚(章惇字)必能杀人!”章惇问为什么?苏轼说:“连身家性命都不顾的人,还怕杀人吗?”。
1069年,王安石变法,苏轼是反对王安石的激进改革的。
从这个时候起,苏轼和章惇这两个朋友便划分成了两个阵营。
苏轼这个人性子直,肚子里装不住事儿,遇到不平,不是谏就是写,这样肯定得罪许多人。
1079年写讽刺诗案件之后,苏轼给贬到黄州,只有虚职。
此时章惇已经干到了副相的位子,还经常写信规劝东坡,苏轼回函中有这样的句子,“平时惟子厚与子由(苏辙字)极口见戒,反复甚苦。
”。
1086年,哲宗元祐元年,新皇帝九岁,皇太后临朝,重用苏轼,八个月之内,连升三次,为翰林学士,知制诰。
这个职位很重要,帮皇帝起草国书的。
而此时,苏辙在京为右司谏,把和王安石一派的政客全部降职,章惇亦在其列。
章惇是刚愎之人,他没有苏轼那么好的修养,定会记恨在心。
当官的都是华山一条道,向上走高兴,给人踩下来定要报复。
1093年,宣仁皇太后崩。
苏轼的大靠山没了,哲宗十八岁后并没有亲政,而是直到宣仁太后死了才恢复权力,哲宗一生最崇敬自己的父亲,并且对宣仁太后长期联手旧党压制自己十分不满。
所以哲宗听从改革派的建议,重新搞新政,启用了章惇。
报复的机会这下可来了,章惇把昔日的改革派全部召还至京都,委以重用。
章惇的报复先从司马光开始,司马光都死了,却不但剥夺其爵位和荣衔,还想要皇帝下诏掘墓鞭尸,但皇帝听从其他官员的意见,没同意。
朝廷差人把司马光的牌坊拆了,皇太后赐的碑文也磨平了。
章丞相子厚由枢政归吴。
致端住灵山。
”其时端是灵山上孝感禅院内的一位僧人,丛林雅号端狮子,一身狮子功,是那时的名僧,章惇与之相处甚好。
想必就是在那段时间,他见识了灵山的幽静。
灵山也是著名的阴宅之地,自身高耸绵延象一条游龙,两侧有护山向前,对面又低横一暗山,山脚下有一条溪流蜿延而过。
从风水说,无可挑剔的最佳墓地。
据史记载、陈霸先的父亲与哥哥,都葬在这座山上。
隋时,还有九个女儿将他们的父母也葬在此山顶。
熙宁十年(1077)正月,章惇又回任湖州知州。
五月,改任杭州知州,尚未到任即被召回朝任翰林学士,但未及赴任,章惇母亲正好在这段时间过世,便葬在了灵山上。
(清同治〈湖州府志〉、同治〈长兴县志〉都提到其母葬于灵山这事。
)章惇虽然第二次湖州任官未到职,但是,他的服丧期间仍然是在湖州度过的。
服除,历任判三馆秘阁、知审官院兼翰林学士;元丰三年(1080)二月,章惇升任副相(参知政事)。
元佑七年(1092)八月,一度有出任湖州知州之命,但未能赴任,仍以宫观闲居;
章惇仇恨之心如此之重,恨不得将元祐大臣全部消灭。
1094年,章惇为相,便开始收拾苏轼了,贬其到岭南。
岭南彼时为蛮荒之地,瘴气盛行,语言殊异,尚无人给贬到这么远,此时苏轼已经57岁。
苏轼在惠州,曾做诗“为报诗人春睡足,道人轻打五更钟”。
这首诗传到首都,章惇一看,这苏轼活得挺舒服啊,就再贬苏轼到海南。
有宋一代,别说当官的不愿意去海南,就连大陆的老百姓都不愿意去,过海峡,遇黎人,都不太好弄。
苏轼字子瞻,谪儋州,以瞻与儋字相近;苏辙字子由,谪雷州,以雷字下有田字;黄庭坚字鲁直,谪宜州,以宜字与直字相类。
据说这些都是章惇的主意,拿这些有文化的人开涮,让他们受心理上的奇耻大辱。
不过苏东坡这人倒是道行深厚,在海南住茅屋,还写下了这样的诗,“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生活中失败了,但还是登上心理的制高点,谁拿他也没招儿。
哲宗24岁时就死了,新皇太后摄政,又开始赦免元祐大臣,苏轼被批准返回大陆。
苏轼原以为可能就死在海南了,真没想到还有平反的这天。
很快,宋徽宗即位,章惇又失势了,这回也给贬到雷州。
苏轼北归,一路受到热情的款待,有人是他朋友,有人慕其文名,路经靖江的时候,许多文人朋友都来拜见他,章惇的儿子章援没来。
当年苏东坡作主考官,亲自第一名录取章援,按照当时的传统,章援当为苏轼之门生。
章援感觉到苏轼可能会再次当政,就怕苏轼以其父之道报复,于是给苏东坡写了一封信,很委婉,意思是说辅佐君王的人,一言之微,足以决定他人之命运。
苏轼给章惇回信了,这样写的:某与丞相定交四十余年,虽中间出处稍异,交情固无增损也。
闻其高年寄迹海隅,此怀可知。
但以往者更说何益?惟论其未然者而已。
……,书至此,困惫放笔,太息而已。
(1101年)六月十四日。
同年苏轼病故。1105年章惇卒。
宋徽宗能当上皇帝,第一个原因就是他的皇兄哲宗死后无子。
哲宗和徽宗就是北宋的第七、第八代皇帝,是兄弟俩。
他们的父亲,是北宋的第六代皇帝宋神宗。
神宗一共有十四个儿子,但是从老大到老五,及老七、老八、老十这八个儿子全都夭折了,只留下六个长成年的皇子,哲宗是第六子,徽宗是第十一子。
哲宗归天,又没有儿子,那么到底由五个弟弟里面的哪个来承继大统呢?当时的太后,也就是神宗的皇后向氏,就召集百官来商量这事。
向氏在徽宗承继大统这件事上,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向太后本人并没有亲生的儿子,哲宗也不是她生的,所以哲宗下面这五个弟弟谁来继统,在她眼里是无所谓的。
向太后隔着帘子问大臣:“大行皇帝归天,没有子嗣,诸位爱卿,你们看谁来继统?”这个时候,给宋徽宗帮忙的人出现了,他就是宰相章惇。
当然,这并不是章惇的本意,可是他的话却阴差阳错帮了宋徽宗大忙。
章惇这个人,年轻的时候跟大文豪苏东坡关系很好。
有一次,两个人出去游玩,到了一条水流很急的溪边,溪上有一座独木桥,对面是一座峭壁。
章惇就对苏轼说,老苏,咱俩过去在峭壁上题诗怎么样?苏东坡一看太危险了,说我不去。
章惇却若无其事地沿着独木桥走到溪流对面,把长袍往腰带上一掖,拽着老藤就荡到峭壁跟前,提起笔来写上“苏轼章惇游此”,就是到此一游的意思。
章惇回来后,苏轼对他说,子厚(章惇的字)必能杀人,章惇问为什么,苏轼说,连自己的身家性命都不当回事的人,能拿别人的命当回事吗?果然,章惇做了宰相之后,将党同伐异、驱逐异己的手段用到了极致,就连当年块题诗的老朋友苏轼,都没逃过被流放的厄运。
向太后问众位大臣谁能继统,章惇作为宰相,当然应该第一个发言。
他张嘴就说:“母以子贵,如果继统的话,应立先帝同母弟简王。
”也就是说,应该立跟先帝同一个妈生的第十三子简王。
他这句话一说完,太后的脸色马上就变了。
虽然隔着帘子章惇可能看不到,但是他也马上明白这话说得太鲁莽了。
果然,太后隔帘就发问:“宰相你说的这叫什么话,什么叫同母弟啊,这六个皇子难道不都是哀家的儿子吗?”这下宰相就傻了。
因为哲宗皇帝本身就是庶出,不是向太后亲生,而是朱太妃所生。
现在如果再立朱太妃所生的简王,那朱太妃就有两个儿子先后为帝。
太后虽然是正位中宫,有这个位份,但是倘若朱太妃的两个儿子都当皇帝了,那太后和朱太妃的关系就不好处了。
因此,太后勃然变色,章惇的这个提议也就作废了。
既然立简王不行,章惇于是又提了一个人。
他说:“按照长幼之序,当立九子申王。
”因为皇子前十位里就剩老九了,所以应该立老九申王。
他一说完,满朝文武,包括太后都乐了。
为什么?因为申王有目疾,是个盲人。
甭说中国历史,就是世界历史上,好像也没有盲人做皇帝的。
太后心想,你说立申王,他连奏章都看不了,你这不是成心的吗?所以章惇一说,大家一乐就完了,根本就不再讨论了。
再往下数,就该十一子端王了。
章惇心中暗说,不好不好,实在不好!因为他知道,端王整天就是踢球、赏花、写字、画画,跟名妓勾勾搭搭,怎么可以君天下?章惇确实有识君之才。
果然,太后在帘子后面说:“那这样一来,下边就该端王了吧。
”章惇一听,脑子就乱了,也不顾君臣礼仪,大喊一声:“端王轻佻,不可以君天下。
”这一句,可就为他后面的凄惨人生埋下了伏笔。
我们想一下,他敢说端王轻佻,那一旦端王当了皇帝,他能有好下场吗?所以,章惇一代名臣,最后凄凄惨惨,被贬死在了外地。
太后听了章惇的这句话很生气,心想,你说立谁就立谁,我立的你就给否了,而且连君臣礼仪都不顾,这还得了?这个时候,同僚们也开始落井下石了。
当时的枢密使曾布,觊觎宰相的位置已久,他想,先帝在位十年,章惇当了六年宰相,如果再让章惇看中的人做了皇帝,那还有我当宰相的时候吗?所以,曾布这个时候就跳出来指责章惇,说他“所发议论,令人惊骇,不知居心何在”。
这样的大帽子一扣,给了章惇一个承受不了的罪名,他就没法再说话了。
这时,太后发言:“先帝尝言,端王有福寿,且仁孝,不同于诸王。
”说这个孩子有福寿,而且非常孝顺,不同于其他的皇子。
最后太后拍板,说就立端王。
随即召端王入宫,在大行皇帝灵柩前继位,这就是宋徽宗。
在皇兄早亡,又无子嗣,宰相失言,太后力挺,且群臣相嫉的因缘际会之下,在章惇一句“端王轻佻,不可以君天下”的大喝声中,宋徽宗承继大统,当上了皇帝,拉开了北宋王朝最后一场戏的帷幕。
5章惇传
《宋史》卷四百七十一《奸臣一》:
章惇字子厚,建州浦城人,父俞徙苏州。起家至职方郎中,致仕,用惇贵,累官银青光禄大夫,年八十九卒。
惇豪俊,美姿容,博学善文。
进士登名,耻出侄衡下,委敕而出。
再举甲科,调商洛令。
与苏轼游南山,抵仙游潭,潭下临绝壁万仞,横木其上,惇揖轼书壁,轼惧不敢书。
惇平步过之,垂索挽树,摄衣而下,以漆墨濡笔大书石壁曰:“苏轼、章惇来。
”既还,神彩不动,轼拊其背曰:“君他日必能杀人。
”惇曰:“何也?”轼曰:“能自拼命者,能杀人也。
”惇大笑。
召试馆职,王陶劾罢之。
熙宁初,王安石秉政,悦其才,用为编修三司条例官,加集贤校理、中书检正。
时经制南、北江群蛮,命为湖南、北察访使。
提点刑狱赵鼎言,峡州群蛮苦其酋剥刻,谋内附,辰州布衣张翘亦言南、北江群蛮归化朝廷,遂以事属惇。
惇募流人李资、张竑等往招之,资、竑淫于夷妇,为酋所杀,遂致攻讨,由是两江扇动。
神宗疑其扰命,安石戒惇勿轻动,惇竟以三路兵平懿、洽、鼎州。
以蛮方据潭之梅山,遂乘势而南。
转运副使蔡烨言是役不可亟成,神宗以为然,专委于烨,安石主惇,争之不已。
既而烨得蛮地,安石恨烨沮惇,乃薄其赏,进惇修起居注,以是兵久不决。
召惇还,擢知制诰、直学士院、判军器监。
三司火,神宗御楼观之,惇部役兵奔救,过楼下,神宗问知为惇,明日命为三司使。
吕惠卿去位,邓绾论惇同恶,出知湖州,徙杭州。
入为翰林学士。
元丰三年,拜参知政事。
朱服为御史,惇密使客达意于服,为服所白。
惇父冒占民沈立田,立遮诉惇,惇系之开封。
坐二罪,罢知蔡州,又历陈、定二州。
五年,召拜门下侍郎。
丰稷奏曰:“官府肇新而惇首用,非稽古建官意。
”稷坐左迁。
谏官赵彦若又疏惇无行,不报。
哲宗即位,知枢密院事。
宣仁后听政,惇与蔡确矫唱定策功。
确罢,惇不自安,乃驳司马光所更役法,累数千言。
其略曰:“如保甲、保马一日不罢,有一日害。
若役法则熙宁之初遽改免役,后遂有弊。
今复为差役,当议论尽善,然后行之,不宜遽改,以贻后悔。
”吕公著曰:“惇所论固有可取,然专意求胜,不顾朝廷大体。
”光议既行,暴愤恚争辨帘前,其语甚悖。
宣仁后怒,刘挚、苏辙、王觌、朱光庭、王岩叟、孙升交章击之,黜知汝州。
七八年间,数为言者弹治。
哲宗亲政,有复熙宁、元丰之意,首起惇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于是专以“绍述”为国是,凡元祐所革一切复之。
引蔡卞、林希、黄履、来之邵、张商英、周秩、翟思、上官均居要地,任言责,协谋朋奸,报复仇怨,小大之臣,无一得免,死者祸及其孥。
甚至诋宣仁后,谓元祐之初,老奸擅国。
又请发司马光、吕公著冢,斫其棺。
哲宗不听,惇意不惬,请编类元祐诸臣章疏,识者知祸之未弭也。
遂治刘安世、范祖禹谏禁中雇乳媪事,又以文及甫诬语书导蔡渭,使告刘挚、梁焘有逆谋,起同文馆狱,命蔡京、安惇、蹇序辰穷治,欲覆诸人家。
又议遣吕升卿、董必察访岭南,将尽杀流人。
哲宗曰:“朕遵祖宗遗制,未尝杀戮大臣,其释勿治。
”然重得罪者千余人,或至三四谪徙,天下冤之。
惇用邢恕为御史中丞,恕以北齐娄太后宫名宣训,尝废孙少主立子常山王演,托司马光语范祖禹曰:“方今主少国疑,宣训事犹可虑。
”又诱高士京上书,言父遵裕临死屏左右谓士京曰:“神宗弥留之际,王珪遣高士充来问曰:‘不知皇太后欲立谁?’我叱士充去之。
”皆欲诬宣仁后,以此实之。
惇遂追贬司马光、王珪,赠遵裕奉国军留后。
结中官郝随为助,欲追废宣仁后,自皇太后、太妃皆力争之。
哲宗感悟,焚其奏,随觇知之,密语惇与蔡卞。
明日惇、卞再言,哲宗怒曰:“卿等不欲朕入英宗庙乎?”惇、卞乃已。
惇又以皇后孟氏,元祐中宣仁后所立,迎合郝随,劝哲宗起掖庭秘狱,托以左道,废居瑶华宫。
其后哲宗颇悔,乃叹曰:“章惇坏我名节。
”惇又结刘友端相表里,请建刘贤妃于中宫。
初,神宗用王安石之言,开熙、河,谋灵、夏,师行十余年不息。
迨闻永乐之败,神宗当宁恸哭,循致不豫,故元祐宰辅推本其意,专务怀柔外国。
西夏请故地,以非要害城砦还之。
惇以为蹙国弃地,罪其帅臣,遂用浅攻挠耕之说,肆开边隙,绝夏人岁赐,进筑汝遮等城,陕西诸道兴役五十余所,败军覆将,复弃青唐,死伤不可计。
知天下怨己,欲塞其议,请诏中外察民妄语者论如律。
优立赏逻,告讦之风浸盛。
民有被酒狂讹者,诏贷其死,惇竟论杀之。
用刑愈峻,然不能遏也。
哲宗崩,皇太后议所立,惇厉声曰:“以礼律言之,母弟简王当立。
”皇太后曰:“老身无子,诸王皆是神宗庶子。
”惇复曰:“以长则申王当立。
”皇太后曰:“申王病,不可立。
”惇尚欲言,知枢密院事曾布叱之曰:“章惇,听太后处分。
”皇太后决策立端王,是为徽宗,迁惇特进,封申国公。
为山陵使,灵轝陷泽中,逾宿而行。
言者劾其不恭,罢知越州,寻贬武昌军节度副使、潭州安置。
右正言任伯雨论其欲追废宣仁后,又贬雷州司户参军。
初,苏辙谪雷州,不许占官舍,遂僦民屋,惇又以为强夺民居,下州追民究治,以僦券甚明,乃已。
至是,惇问舍于是民,民曰:“前苏公来,为章丞相几破我家,今不可也。
”徙睦州,卒。
惇敏识加人数等,穷凶稔恶,不肯以官爵私所亲,四子连登科,独季子援尝为校书郎,余皆随牒东铨仕州县,讫无显者。
妻张氏甚贤,惇之入相也,张病且死,属之曰:“君作相,幸勿报怨。
”既祥,惇语陈瓘曰:“悼亡不堪,奈何?”瓘曰:“与其悲伤无益,曷若念其临绝之言。
”惇无以对。
政和中,追赠观文殿大学士。
绍兴五年,高宗阅任伯雨章疏,手诏曰:“惇诋诬宣仁后,欲追废为庶人,赖哲宗不从其请,使其言施用,岂不上累泰陵?贬昭化军节度副使,子孙不得仕于朝。
”诏下,海内称快,独其家犹为《辨诬论》,见者哂之。
6相关评价
王夫之《宋论》评价
“章惇之邪,卓然无待辨者”(《宋论》卷六《神宗》)。
“是安石之法,未足以致宣、政之祸;惟其杂引吕惠卿、邓绾、章惇、曾布之群小,以授贼贤罔上之秘计于蔡京,则安石之所以贻败亡于宋者此尔。”(《宋论》卷八《徽宗》)。
宋朝宰相
北宋
宋太祖
▪范质▪王溥▪魏仁浦▪赵普▪薛居正▪沈义伦。
宋太宗
▪赵普▪薛居正▪沈义伦▪卢多逊▪宋琪▪李昉▪吕蒙正▪张齐贤。
▪吕端
宋真宗
▪吕蒙正▪张齐贤▪吕端▪李沆▪向敏中▪毕士安▪寇准▪王旦。
▪王钦若▪丁谓▪李迪▪冯拯。
宋仁宗
▪王钦若▪丁谓▪冯拯▪王曾▪李迪▪张知白▪张士逊▪吕夷简
▪王随▪陈尧佐▪章得象▪晏殊▪杜衍▪贾昌朝▪陈执中▪文彦博
▪宋庠▪庞籍▪梁适▪刘沆▪韩琦▪曾公亮▪富弼
宋英宗
▪韩琦▪曾公亮
宋神宗
▪富弼▪韩琦▪曾公亮▪陈旭▪王安石▪韩绛▪吴充▪王圭。
▪蔡确
宋哲宗
▪司马光▪文彦博▪王圭▪蔡确▪韩缜▪吕公著▪吕大防▪范纯仁。
▪刘挚▪苏颂▪章惇▪苏辙。
宋徽宗
▪章惇▪韩忠彦▪曾布▪蔡京▪赵挺之▪何执中▪张商英▪刘正夫。
▪余深▪王黼▪李邦彦▪白时中。
宋钦宗
▪李邦彦▪白时中▪张邦昌▪吴敏▪徐处仁▪唐恪▪许将▪欧阳珣。
南宋
宋高宗
▪李纲▪黄潜善▪汪伯彦▪朱胜非▪吕颐浩▪杜充▪范宗尹▪赵鼎。
▪张浚▪秦桧▪万俟卨▪沈该▪汤思退▪陈康伯▪朱倬。
宋孝宗
▪张浚▪汤思退▪陈康伯▪朱倬▪史浩▪洪适▪叶颙▪魏杞。
▪蒋芾▪陈俊卿▪虞允文▪梁克家▪曾怀▪叶衡▪赵雄▪王淮。
▪周必大▪留正
宋光宗
▪周必大▪留正▪葛邲▪黄祖舜
宋宁宗
▪留正▪赵汝愚▪余端礼▪京镗▪谢深甫▪陈自强▪韩侂胄▪钱象祖。
▪史弥远
宋理宗
▪史弥远▪郑清之▪乔行简▪崔与之▪李宗勉▪史嵩之▪范钟▪杜范。
▪游侣▪赵葵▪谢方叔▪吴潜▪董槐▪程元凤▪丁大全▪贾似道。
宋度宗
▪贾似道▪程元凤▪叶梦鼎▪江万里▪马廷鸾。
宋恭帝
▪贾似道▪王爚▪章鉴▪陈宜中▪留梦炎▪吴坚▪文天祥。
宋端宗
▪陈宜中▪李庭芝▪文天祥▪黄镛
宋末王
▪文天祥▪陆秀夫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