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伟大的综合
达尔文主义和孟德尔主义的开始融合,是在孟德尔定律被重新发现之后二十年的事。
这一次不是一个科学巨人的孤身奋战,而是群星灿烂了。
在这些伟大的科学家中,最重要的是英国人费歇(R.A.Fisher)、荷尔登(J.B.S.Haldne)和美国人莱特(S.Wright)。
他们从理论上证明了,达尔文主义和孟德尔主义不仅不互相冲突,而且相辅相成。
那些在野外做观察研究的生物统计学家所获得的进化论数据,都可以从遗传学原理推导出来。
在孟德尔遗传学的基础上,自然选择可以完满地解释生物的适应性进化,根本不需要拉马克主义(拉马克主义这时候也已被证明是不可能的)。
孟德尔遗传学正是达尔文梦寐以求的遗传学!这些理论研究工作,是在1918年开始,而在三十年代初基本完成的。
1930年,费歇发表了《自然选择的遗传理论》;1931年,莱特发表了《孟德尔群体中的进化》;1932年,荷尔登发表了《进化的动力》。
这三本经典著作,构成了现代进化论的理论基础。
但是这些理论研究,涉及到复杂的数学计算,不是一般的生物学家们所能理解的。
而且只有理论没有实验,也很难被生物学家们所接受。
因此,他们的研究工作,对当时的生物学界并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
直到生物学界出现了另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不仅有耐心去弄懂这些繁琐的数学计算,而且用实验来验证这些计算,他就是俄国出身的美国遗传学家杜布赞斯基(T.Dobzhansky)。
杜布赞斯基师从俄国遗传学家契特维里科夫(S.Chetverikov)研究果蝇遗传学,1927年移民到美国(两年后他的老师被苏维埃政府逮捕,实验室被关闭)。
他与莱特合作,以果蝇为实验材料证实了莱特的理论工作。
1937年,杜布赞斯基发表了《遗传学和物种起源》。
在这部继《物种起源》之后最为重要的进化论论著中,杜布赞斯基在理论上和实验上统一了自然选择学说和孟德尔遗传学,对博物学家和实验生物学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刺激了各个领域的生物学家都投身到进化论的研究当中来。
接下去的十年,是现代进化论硕果累累的十年。
动物学家迈耶(E.Mayr)把现代进化论应用于分类学研究,并提出了在地理变异和隔绝条件下新种产生的模型。
古生物学家辛普森(G.G.Simpson)的研究表明现代进化论能够很好地被用于解释化石记录,而植物学家斯特宾斯(G.L.Stebbins)则指出植物的进化同样能被现代进化论所解释。
到本世纪四十年代,现代进化论已经被成功地应用于生物学的所有领域。
1942年,朱利安·赫胥黎(进化论奠基人之一汤姆逊·赫胥黎之孙)发表《进化:现代综合》一书,综合了现代进化论在各个领域的研究成果,现代进化论也因此被称为“现代综合学说”,也即新达尔文主义。
标志着这个伟大的综合过程的最终完成的,是1947年在普林斯顿成立了“遗传学、分类学和古生物学的共同问题委员会”。
组成这个委员会的三十个学术权威代表着生物学的不同领域,但有着一个共同的观点:达尔文主义和孟德尔主义的综合。
五、没有止境的进化
1944年艾菲力(O.T.Avery)证明DNA是遗传物质,1953年华森和克里克提出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生物学从此进入了分子时代。
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为生物进化这一科学事实补充了重要的新证据。
它揭示了生物界在分子水平上的一致性,证明了进化论关于“所有的生物由同一祖先进化而来”的命题。
同时,分子生物学为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和机理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
在以前,生物学家们只能通过古生物化石的研究和现存生物的形态结构比较确定各物种亲缘关系的亲疏,从而绘出种系发生树;现在,我们已完全可以在分子水平上,通过比较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或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不仅在总体上肯定了传统生物学的结果,而且使种系发生树的描绘更精确,达到了定量化的程度。
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也使进化论的研究面临新的问题。
1968年,日本遗传学家木村资生提出中性学说,认为在分子水平上,生物进化不受自然选择的作用,而是按一定的速率随机地突变,对生物的生存没有好处也没有坏处。
木村在当时是根据蛋白质序列提出这个学说的,八十年代以来,DNA序列大量测定所得的结果表明DNA序列的改变更符合中性学说。
有关中性学说的正确性和适用范围目前仍然没有定论。
在从前,自然选择的结果往往被认为导致产生对生物物种或群体有好处的适应性,这就是所谓“群体选择”。
六十年代以来,生物学家越来越倾向于认为,“群体选择”很可能并不存在,自然选择产生的只是对个体有益的适应性,生物个体不会因为为了物种或群体的利益而放弃传递属于自己的基因,这就是“个体选择”。
实际上,达尔文本人就是一个个体选择论者(虽然在当时很少有生物学家认同他)。
他认为,社会性昆虫如蜜蜂中丧失了繁殖力的工蜂并非真正地“利他”,而是利己,因为一个蜂窝都是一个蜂后的直接后代,实际上就是一个个体。
在性选择的研究上,我们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
一些生物学家更进而认为,自然选择的作用单位不是个体,而是比个体更基本的基因,这就是引起很大争议的“自私的基因”假说。
这个假说,在八十年代发现自私的DNA及自私的基因之后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生物进化可以分成三个层次:微进化(生物群体中基因频率的改变)、新种生成和大进化(从一个类型到另一个类型的跃变,比如从鱼类进化到两栖类)。
现代综合学说完美地解释了微进化和新种生成,并认为由微进化和新种生成的研究所得的结果可以进一步推广到大进化。
但是一些生物学家对这个推论表示怀疑,他们认为生物大进化可能有属于自己的机理。
按照他们的观点,生物新类型的产生是在生物胚胎发育过程中基因突变的结果。
胚胎发育时的微小突变可以导致成体的巨大变化。
最近发育生物学的研究似乎证明了这一点:如果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某种基因的表达速度变慢,就会使鱼鳍变成肢足。
可以预见,随着发育生物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大进化难题将被解决。
对于如何评价这些新成果,进化生物学家们争论不休。
持激进观点的人认为,这些成果已推翻了现代综合学说,它必须被新的学说所取代。
现代综合学说也被称为新达尔文主义,因此这些新学说,比如中性学说,也就被称为非达尔文主义。
而在持保守观点的人看来,这些新成果与现代综合学说并无本质上的冲突,也可以被综合到现代综合学说之中去。
不管怎样,自从创立以来就备受攻击的现代综合学说仍然是进化生物学的主流学说。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出现综合了分子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等新学科的研究成果的“分子综合”学说。
进化论创建一百多年来,本身就不断地在进化,将来也会不断地进化。
进化论的进化没有止境。
在总结育种实践的经验和他自己的科学实验中,达尔文逐步形成了人工选择的学说。
[编辑本段]【人工选择学说】
达尔文在研究家畜和作物品种起源时,首先发现每一种家畜和作物都有许多品种,他认为不论品种有多少,它们之间的差异可以很大,但这些品种都来自一个或少数几个野生种。
如家鸽的品种很多(达尔文当时搜集的鸽子有150个品种),但它们都起源于一种,即野生的岩鸽;家鸡的品种很多,但都来源于共同的祖先,即野生的原鸡。
不同的品种又是如何形成的呢?达尔文认为:家养生物的各种品种,是人类通过有意识的选择而创造出来的。
所谓选择,就是人类根据他们的要求和爱好把符合要求的个体变异保存下来,并让它们传种接代,把不符合要求的个体淘汰。
通过遗传与变异的累积,逐渐形成各种品种。
这样看来,新品种的形成包括3个因素:即变异、遗传与选择。
变异在这里起着提供材料的作用,没有变异就没有选择的原材料;选择保留了对人有利的变异,淘汰对人不利的变异,没有选择,就没有变异的定向发展;遗传起着保持巩固变异的作用,没有遗传,就没有变异的积累。
人工选择学说的建立对达尔文进一步探讨物种起源问题有很大的帮助,使他联想到,在自然界是否也有类似的选择过程呢?进一步的研究使达尔文确信:各物种的起源也是由于在自然界存在着同人工选择相似的选择过程。
从而建立了自然选择的学说。
[编辑本段]【生物进化论】
简称进化论,是生物学最基本的理论之一。
进化(Evolution),是指生物在变异、遗传与自然选择作用下的演变发展,物种淘汰和物种产生过程。
地球上原来无生命,大约在30多亿年前,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了原始生命,其后,生物不断的进化,直至今天世界上存在着170多万个物种。
生物进化论最早是由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提出的,在其名著《物种起源》有详细的论述。
进化论有三大经典证据:比较解剖学、古生物学和胚胎发育重演律。
生物进化可以分成三个层次:微进化(生物群体中基因频率的改变)、新种生成和大进化(从一个类型到另一个类型的跃变,比如从鱼类进化到两栖类)。
现代综合学说完美地解释了微进化和新种生成,并认为由微进化和新种生成的研究所得的结果可以进一步推广到大进化。
但是一些生物学家对这个推论表示怀疑,他们认为生物大进化可能有属于自己的机理。
按照他们的观点,生物新类型的产生是在生物胚胎发育过程中基因突变的结果。
胚胎发育时的微小突变可以导致成体的巨大变化。
最近发育生物学的研究似乎证明了这一点:如果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某种基因的表达速度变慢,就会使鱼鳍变成肢足。
可以预见,随着发育生物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大进化难题将被解决。
[编辑本段]【《物种起源》的意义】
一部划时代的著作
标志着19世纪绝大多数有学问的人对生物界和人类在生物界中的地位的看法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影响历史进程的经典著作
震撼世界的10本书之一
对人类发展进程产生过广泛影响的巨著
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经典译作
1985年美国《生活》杂志评选的人类有史以来的最佳图书。
1986年法国《读书》杂志推荐的理想藏书
1859年11月24日,在英国伦敦,这是很不平凡的一天。这一天,伦敦众多市民涌向一家书店,争相购买一本刚出版的新书。这本书的第一版1250册在出版之日即全部售罄。
这本轰动一时的新书就是《物种起源》,它是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的第一部巨著。
这部著作的问世,第一次把生物学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以全新的生物进化思想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的理论。
《物种起源》的出版,在欧洲乃至整个世界都引起轰动。
它沉重地打击了神权统治的根基,从反动教会到封建御用文人都狂怒了,他们群起攻之,诬蔑达尔文的学说"亵渎圣灵",触犯"君权神授天理",有失人类尊严。
与此相反,以赫胥黎为代表的进步学者,积极宣传和捍卫达尔文主义。
进化论轰开了人们的思想禁锢,启发和教育人们从宗教迷信的束缚下解放出来。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非常有意义,这本书可以用来当做历史上的阶级斗争的自然科学根据。-------马克思。
1859年成为划分科学史前后两个"世界"的界限。
《物种起源》的出版使生物学发生了一场革命,这场革命如同马克思主义登上历史舞台一样,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达尔文远离大城市的繁嚣,在他宁静的庄园里准备着一场革命,马克思自己在世界嚣嚷的中心所准备的也正是这种革命,差别只在杠杆是应用于另一点而已。
-------李卜克内西。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的主导思想,即"自然选择",一定会被当做科学上的确定真理而为人们所接受。
它有一切伟大的自然科学真理所具有的特征,变模糊为清晰,化复杂为简单,并且在旧有的知识上添加了很多新的东西。
达尔文是本世纪的、甚至是一切世纪的博物学中最伟大的革命者。
-------英国植物学家华生
我认为《物种起源》这本书的格调是再好也没有的,它可以感动那些对这个问题一无所知的人们。至于达尔文的理论,我准备即使赴汤蹈火也要支持。--------英国博物学家赫胥黎。
[编辑本段]【生命之旅】
从最古老的单细胞到有着复杂生命结构与思维的人类诞生,在漫长的30多亿年生命行进征程中,形形色色的生物从出生到灭亡,从低等到高等,究竟是何种神奇的力量推动着生物的进化发展呢?多少个世纪以来,人们绞尽脑汁,企图找到令人信服的答案,最终都以百思不得其解而告终。
就在人们对生命演进机理持不同见解的各门各派展开激烈论战、争论不休的时候,一个划时代的人物出现了。
自古以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进化论思想终于在19世纪英国伟大的博物学家达尔文手中形成了具有无可争议的说服力的体系。
到了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出版后,生物普遍进化的思想以及"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机制已成为学术界、思想界的公论。
由此,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被称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在举世闻名的《物种起源》一书中,达尔文提出了一个又一个令人震惊的论断:生命只有一个祖先,因为生命都起源于一个原始细胞的开端;生物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而来的,生物在进化中不断地进行着生存斗争,进行着自然选择……。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成了生物学史上的经典著作。
如今,《物种起源》所提及的许多观点已成为人尽皆知的常识。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后来不断地得到发展。
20世纪40年代初,英国人霍尔丹和美籍苏联生物学家杜布赞斯基创立了"现代进化论"。
现代进化论者摒弃了达尔文把个体作为生物进化基本单位的说法,他们认为,应当把群体作为进化的基本单位。
突变本身是物种的一种适应性状,它既是进化的动因,又是进化的结果,自然选择的作用不是通过对优胜个体的挑选,而是以消灭无适应能力的个体这一方式而实现的。
现代进化论很好地解释了古典达尔文主义无法解释的许多事实。
遗憾的是在达尔文时代,遗传学先驱孟德尔还没有能够让世人相信他的遗传学说,否则,达尔文定会痛不欲生,因为1838年,他选择了亲舅舅的女儿、表姐埃玛作为终身伴侣。
据说,到了晚年,达尔文对孟德尔和他的遗传学略有所闻,他常常为他的近亲结婚感到不安。
达尔文死后安葬于牛顿与约翰·赫歇尔的墓旁,地点就在英国伦敦的西敏寺。
[编辑本段]CharlesRobertDarwin【名言】
类别:人生
乐观是希望的明灯,它指引着你从危险峡谷中步向坦途,使你得到新的生命新的希望,支持着你的理想永不泯灭。
类别:时间
敢于浪费哪怕一个钟头时间的人,说明他还不懂得珍惜时间的全部价值。
完成工作的方法是爱惜每一分钟。
我从来不认为半小时是微不足道的很小的一段时间。
我的生活过得像钟表的机器那样有规则,当我的生命告终时,我就会停在一处不动了。
类别:思想
寿命的缩短与思想的虚耗成正比。
我一贯力求思想不受束缚。
类别:读书
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普通人之上。
类别:真理
我能成为一个科学家,最主要的原因是:对科学的爱好;思索问题的无限耐心;在观察和搜集事实上的勤勉;一种创造力和丰富的常识。
我在科学方面所做出的任何成绩,都只是由于长期思索,忍耐和勤奋而获得的。
类别:科学
我之所以能在科学上成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科学的热爱,坚持长期探索。
无知者比有知者更自信。只有无知者才会自信地断言,科学永远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不要因为长期埋头科学,而失去对生活、对美、对待诗意的感受能力。
我在科学方面所做出的任何成绩,都只是由于长期思索,忍耐和勤奋而获得的。
作为一个科学家来说,我的成功……最主要的是:爱科学——在长期思索任何问题上的无限耐心——在观察和搜集事实上的勤勉——相当的发明能力和常识。
我能成为一个科学家,最主要的原因是:对科学的爱好;思索问题的无限耐心;在观察和搜集事实上的勤勉;一种创造力和丰富的常识。
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以便从中得出普遍的规律或结论。
类别:理想
乐观是希望的明灯,它指引着你从危险峡谷中步向坦途,使你得到新的生命新的希望,支持着你的理想永不泯灭。
类别:勤奋
我在科学方面所做出的任何成绩,都只是由于长期思索,忍耐和勤奋而获得的。
如果说我有什么功绩的话,那不是我有才能的结果,而是勤奋有毅力的结果。
类别:工作
完成工作的方法是爱惜每一分钟。
类别:成功
作为一个科学家来说,我的成功……最主要的是:爱科学——在长期思索任何问题上的无限耐心——在观察和搜集事实上的勤勉——相当的发明能力和常识。
我之所以能在科学上成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科学的热爱,坚持长期探索。
类别:友情
谈到名声、荣誉、快乐、财富这些东西,如果同友情相比,它们都是尘土……。
类别:保护环境
只有服从大自然,才能战胜大自然
[编辑本段]【大事年表】
1809年
2月12日,查尔斯·达尔文出生在英国施鲁斯伯里镇。
1817年
妈妈去世。
1817年~1825年
在施鲁斯伯里私立中学就读。
1825年~1827年
在苏格兰爱丁堡大学攻读医学。
1828年~1831年
在英国剑桥大学就读。
1831年~1836年
随贝格尔号军舰环球考察。
1837年
开始写作第一本物种演变笔记。
1838年
阅读托马斯·马尔萨斯的著作《人口论》
1839年
1月,与爱玛·韦奇伍德结婚;12月,儿子威廉出生;严重疾病的第一阶段。
1839年~1843年
编纂五卷本巨著《贝格尔号航行期内的动物志》。
1842年
移居到伦敦郊外的达温宅。
1842~1846年
撰写三卷本著作《贝格尔号航行期内的地质学》。
1844年
撰写未发表的阐述进化论的论文。
1846年~1855年
就藤壶问题进行研究写作。
1848年
父亲去世;健康状况不佳并持续很长时间。女儿安妮去世。
1855年
开始撰写关于进化论的主要著作。
1858年
伦敦林奈学会宣读达尔文和华莱士合作的关于进化论的论文。
1859年
发表《物种起源》。
1860年
英国科学促进会年会在牛津大学关于进化问题的大辩论。
1863年~1865年
病情延续。
1868年
发表《家养动物和培育植物的变异》。
19世纪70年代
发表五部关于植物的著作。
1871年
发表《人类起源和性选择》。
1872年
发表《人类和动物情感的表达》
1881年
发表关于蚯蚓的著作。
1882年
4月19日,达尔文在达温宅逝世;厚葬于威斯敏斯特大教堂。
[编辑本段]【达尔文的葬礼】
1882年4月19日下午4点,达尔文在夫人爱玛的怀里停止了呼吸。
爱玛和子女们一边向亲友发出讣告,一边着手准备葬礼。
达尔文的遗愿是埋葬在唐恩村的家庭墓地中,与哥哥伊拉兹马斯和夭折的大女儿安妮埋在一起。
他的家人和村民们也都希望他能长眠在他已生活了40多年的土地上。
但是其他人则认为以达尔文的成就应该为他举行国葬,埋到英国的先贤祠——威斯敏斯特大教堂。
第二天英国的报纸纷纷发表评论,呼吁把这位“自牛顿以来最伟大的英国人”与牛顿等人埋在一起供后人凭吊。
有一家报纸还指出,早在15年前普鲁士国王已授予达尔文爵位,英国女王却没有这么做,以至达尔文死时还是一介平民,不能以“爵士”的头衔下葬,难道不该以入祠祀奉来弥补英国对其第一儿子的不公平待遇吗?(后来达尔文有三个儿子被陆续授予爵士头衔)也有报纸评论说,达尔文要比已埋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许多政治家更属于那里,因为“与这位震撼世界的思想家的成果所产生的巨大影响相比,日常政治的喧嚣大部分不过是尘土一般的贫乏”。
在媒体的呼吁声中,皇家学会会长给达尔文的家人去信,请求他们同意达尔文入葬威斯敏斯特大教堂。
达尔文的邻居、林耐学会会长兼议员约翰·鲁巴克收集了28位议员的签名,向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主教请愿。
正在法国访问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主教甚至还未收到议会的请愿书,就已发电报表示同意让达尔文入祠。
葬礼于4月26日举行。
爱玛没有出席葬礼,留在了唐恩家中。
10名抬棺者中除了鲁巴克、一名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教士,还包括王家学会会长代表科学界,一名伯爵和两名公爵代表政府(其中一位是达尔文的母校剑桥大学的校长),和美国大使代表外宾,以及达尔文最亲密的朋友中还健在的三位:植物学家约瑟夫·胡克。
达尔文随贝格尔号环球航行回来后,长期秘密研究进化论,只有一些朋友知道他在研究这个将会颠覆世界的理论,胡克就是其中之一。
自然选择理论的共同发现者华莱士。
达尔文本来做好了在死后才发表其进化论手稿的准备。
做为一个生性平和的人,他不想见到这个理论的发表在社会上引起的争议。
但是在1858年夏天,由于接到华莱士的来信,知道华莱士已独立发现了自然选择理论,这才迫使他在征求了胡克等人的意见后,与华莱士同时发表了关于自然选择论的论文,并在次年出版《物种起源》。
此后自然选择理论也被称为达尔文主义——这个说法是华莱士首先使用的。
古生物学家托马斯·赫胥黎。
《物种起源》的发表不出所料掀起轩然大波,达尔文本人避免参与社会争论,代替他四处争斗捍卫进化论的是赫胥黎,因此获得“达尔文的斗犬”的称号。
送葬者包括伦敦市长,王家学会、林耐学会和其他科学学会的会员们,以及各国、各界代表。
在“得智慧,得聪明的,这人便为有福”的赞美诗歌声中,达尔文被埋在了牛顿墓碑的下方。
没有人觉得把提出动摇了基督教世界的学说的人埋在大教堂里有何不妥。
《时报》甚至评论说:“该大教堂需要这个葬礼甚于该葬礼需要大教堂。
”进化论与基督教的冲突似乎已成为历史。
英国基督教领袖们乘机在世人面前展示他们的宽容。
《旗帜报》宣称:“真正的基督徒能够像接受天文学和地质学一样接受进化论的主要科学事实,而不会对更古老和珍贵的信仰产生任何偏见。
”高教会派的报纸《晨报》声称:“我们无法欣赏他的理论的全部,但是我们能够敬佩他的生活。
”《教会时报》则干脆说达尔文是一名“基督教绅士”。
几年之后,开始出现谣言声称达尔文临终忏悔放弃了进化论,这个谣言至今还能在传教宣传品中看到。
事实上达尔文死时不仅不信神,甚至对基督教极其反感。
他生前不愿公开他的宗教立场,一方面是因为他不愿参与争端,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认为不信神的立场只适合于有教养的人,让普通大众接受无神论的时机还不成熟。
但是在私下场合,达尔文并不隐瞒他反对基督教的立场。
这有他晚年写的自传为证。
在自传中,他用一章专门阐述自己的信仰,批驳各种有关上帝存在的证据,认为没有任何理由相信上帝存在,并介绍了自己唾弃基督教的经过。
他甚至抨击基督教的教义“真是一种可咒诅的教义”。
美国人与动生物的关系图
忘了曼特尔这个名字以及他那位热爱大自然的妻子.
"恐龙"之名的由来
实际上,人类发现恐龙化石的历史肯定是由来已久.早在曼特尔夫妇发现禽龙之前,欧洲人早就知道地下埋藏有许多奇形怪状的巨大骨骼化石.但是,当时人们并不知道它们的确切归属,因此一直误认为是"巨人的遗骸".至于我们中国人,早在2000多年前就开始采集地下出土的大型古动物化石入药,并把这些化石叫做"龙骨".谁能肯定,这"龙骨"之名与恐龙化石的发现就没有联系吗。
但是,直到曼特尔夫妇发现了禽龙并与鬣蜥进行了对比,科学界才初步确定了这是一种类似于蜥蜴的,早已灭绝的爬行动物.因此,随后发现的新类型的恐龙以及其它一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名称全都和蜥蜴有关,例如"像鲸鱼的蜥蜴","森林的蜥蜴"等等.同时,由于最初引起人们注意的这些远古动物化石,往往个体巨大,奇形怪状,着实令人恐怖.
随着这些令人恐怖而类似于蜥蜴的远古动物的化石不断被发现和发掘,它们的种类积累得越来越多,许多博物学家已经开始意识到它们在动物分类学上应该自成一体.到了1842年,英国古生物学家欧文爵士用拉丁文给它们创造了一个名称,这个拉丁文由两个词根组成,前面的词根意思就是"恐怖的",后面的词根意思就是"蜥蜴".从此,"恐怖的蜥蜴"就成了这一大类彼此有一定的亲缘关系,但是却表现得形形色色的爬行动物的统称.我们中国人则既有想象力又有概括力,把这个拉丁名翻译成了"恐龙".
现在我们知道,恐龙家族中确实有许多令人恐怖的庞然大物,但是也有一些小巧可爱的"小东西".如果你到北京动物园西边不远的中国古动物馆去看一看,从身长不足1米的鹦鹉嘴龙到身长达22米的马门溪龙,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各种恐龙一定会使你对恐龙世界有一个更为全面的了解.
现在我们还知道,恐龙根本就不是蜥蜴.它们虽然都属于爬行动物,但是在门类繁杂的爬行动物大家族中,恐龙与蜥蜴的亲缘关系相差得还相当远呢。
最大的恐龙
到目前为止,我们所发现的身材最大的恐龙是震龙,它的身长有39至52米!身高可以达到18米!!体重达到130吨!!!也就是说,2到3条震龙头尾相接地站在一起,就可以从足球场的这个大门排到另一个大门.而如此沉重的庞然大物如果在原野上行走的话,它那硕大的巨脚每一次踩到地面都会使大地发生颤抖,就像地震一样.这就是"震龙"一名的含义.
震龙生活的时代是大约1亿6千2百万年到1亿3千6百万年前的侏罗纪晚期.在动物分类学上,它属于蜥臀目,蜥脚亚目,梁龙科.除了震龙之外,当时生活在地球上的身体巨大的蜥脚亚目(一般称为蜥脚类)恐龙还包括梁龙科的梁龙(身长26米),雷龙(身长21米,体重25吨),超龙(身长42米,肩部高5.19米,臀部高4.58米),马门溪龙(身长22米)以及腕龙科的腕龙(身长25米,体重30~50吨)等等.
这些巨大的恐龙都是吃植物的,高大的身躯和长长的脖子使得它们可以吃到高树上的叶子.如此巨大的身材肯定需要特别大的食量,但是这些恐龙却全都长了一个相对来说很小的脑袋和不大的嘴,怎么来满足那么大的食量呢大概它们只能不停地吃了.科学家推测,马门溪龙一天要用23个小时的时间来进食!这恐怕也是世界之最了.
想一想,一头马门溪龙23个小时要吃下多少树叶呀,还有成千上万其它的马门溪龙呢,还有更多的其他巨型蜥脚类恐龙呢.看来,那时侯地球上肯定是植物茂密,森林遍野,自然环境非常地优越,才使得这么多的庞然大物能够悠闲地生活在地球上.
现在,我们在陆地上再也见不到如此庞大的动物,能够与它们相比的大概只有生活在海洋里的蓝鲸了.雌性蓝鲸可以长到30多米,体重可以达到200吨重.
世界上最长的恐龙足迹
20世纪90年代,一个由美国丹佛科罗拉多大学恐龙足迹专家马丁-洛克莱教授率领的古生物考察队在位于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边境上的一片泥滩上,发现了迄今为止所发现的世界上最长的恐龙足迹化石.其中,有5串足迹都比过去在葡萄牙发现的延伸了147米的世界最长恐龙足迹还要长,其长度分别为184米,195米,226米,262米和311米._。
这些足迹是由20多条巨齿龙留下的.巨齿龙是一种与霸王龙相似的食肉恐龙,但是它们生活在距今1亿5千5百万年前的侏罗纪晚期,那个时候霸王龙还没有出现呢._。
新发现的足迹与过去在北美洲和欧洲发现的巨齿龙的足迹非常相似,说明在侏罗纪晚期的时候巨齿龙的分布范围很广._。
每个足印的大小与霸王龙的足印差不多,有60多厘米长.足印还显示其足后跟比较长.足迹显示的跨步长度表明,这些巨齿龙的身体只比一般身长在12.2米左右的霸王龙略微小一点.像所有的肉食恐龙一样,巨齿龙的足迹显示它的一只脚的足印并不落在另一只脚的前面,而是在左右足印之间有90多厘米宽的间距.科学家据此推测,巨齿龙很可能像鸭子那样摇摇摆摆地走路.
恐龙家谱
早期的古生物学家认为恐龙是自成一类的爬行动物,因此将其统一分类在"恐龙目"当中.后来,当科学家对这些动物的知识增多以后,才发现它们实际上包括了两个不同的爬行动物目,即蜥臀目(一般称为蜥臀类)和鸟臀目(一般称为鸟臀类).二者的区别在于其腰臀部的骨骼(解剖学上称为腰带)结构:蜥臀类的腰带从侧面看是三叉形,耻骨在肠骨下方向前延伸,坐骨则向后伸,这样的结构与蜥蜴类相似;鸟臀类的腰带,肠骨前后都大大扩张,耻骨则有一个大的前突起,伸出在肠骨的下方,因此,骨盆从侧面看是四射形,四个突出部分(四支)由肠骨的前部,后部,耻骨前支(也称前突或前耻骨)和紧挤在一起的坐骨和耻骨体及耻骨后支(也称后突)构成.
不论是蜥臀目还是鸟臀目,它们的腰带在肠骨,坐骨和耻骨之间留下了一个孔.这个孔,在其它各个目的爬行动物中是没有的.科学家由此推测,正是这个孔表明,与所有其它各个目的爬行动物相比,被称为恐龙的这两个目之间有着最近的亲缘关系.
两个目的恐龙分别在三叠纪晚期起源于槽齿类.
不论是蜥臀目还是鸟臀目,它们的腰带在肠骨,坐骨和耻骨之间留下了一个孔.这个孔,在其它各个目的爬行动物中是没有的.科学家由此推测,正是这个孔表明,与所有其它各个目的爬行动物相比,被称为恐龙的这两个目之间有着最近的亲缘关系.
两个目的恐龙分别在三叠纪晚期起源于槽齿类.
不论是蜥臀目还是鸟臀目,它们的腰带在肠骨,坐骨和耻骨之间留下了一个孔.这个孔,在其它各个目的爬行动物中是没有的.科学家由此推测,正是这个孔表明,与所有其它各个目的爬行动物相比,被称为恐龙的这两个目之间有着最近的亲缘关系.
两个目的恐龙分别在三叠纪晚期起源于槽齿类.
蜥臀目分为3个亚目:古脚亚目,蜥脚亚目和兽脚亚目.
古脚亚目是一些生活在三叠纪晚期的小型至中型恐龙,曾被称为原蜥脚类或板龙类.它们身体较粗壮,半四足行走.我国云南发现的著名的禄丰龙就属于古脚亚目.
蜥脚亚目从古脚亚目演化而来,主要生活在侏罗纪和白垩纪.它们绝大多数都是巨型的素食恐龙.头小,脖子长,尾巴长,牙齿呈小匙状.蜥脚亚目的著名代表有产于我国四川,甘肃晚侏罗世的马门溪龙,由19节颈椎组成的脖子长度约等于体长的一半.
兽脚亚目生活在晚三叠世至白垩纪.它们都是肉食性恐龙,两足行走,趾端长有锐利的爪子,嘴里长着匕首或小刀一样的利齿,牙齿前后缘常有锯齿.霸王龙是其著名代表.
晚些时候,曼特尔先生回到了家中.当夫人将新采集到的化石呈现在他眼前的时候,他惊呆了.他见过许许多多远古动物的化石牙齿,可是没有一种能够与这么大,这么奇特的牙齿相似.
在随后不久,曼特尔先生又在发现化石的地点附近找到了许多这样的牙齿化石以及相关的骨骼化石.为了弄清这些化石到底属于什么动物,曼特尔先生把这些化石带给了法国博物学家居维叶,请这位当时在全世界都是最有名的学者给予鉴定.
说实在的,居维叶也从来没有见过这类化石,而他读过的所有的由前辈科学家撰写的书籍和论文中也从来没有提到过这种化石.不过,居维叶还是根据他掌握的相当丰富的动物学知识做了一个判断,他认为牙齿是犀牛的,骨骼是河马的,它们的年代都不会太古老.
曼特尔先生对居维叶的鉴定非常怀疑,他认为居维叶的结论太草率了.他决定继续考证.从此,只要一有机会,他就到各地的博物馆去对比标本,查阅资料.
图片欣赏
图片欣赏
图片欣赏
恐龙的头部
鸟臀目分为5个亚目:鸟脚亚目,剑龙亚目,甲龙亚目,角龙亚目,肿头龙亚目。
古老的云南龙
侏罗纪之初,在地球上的各个大陆上都生活着许多类型的恐龙,由于这些恐龙在各地的面貌大同小异,因此被称为环特提斯海恐龙动物群._。
在这个环特提斯海恐龙动物群中,生活过一类以发现地--我国云南省命名的云南龙,它们是侏罗纪刚刚开始就出现的一种古脚类恐龙._。
云南龙长有一条长长的脖子,四足行走,以植物为食.令人惊奇的是,云南龙的牙齿非常奇怪,身为古脚类恐龙,它的牙齿却长得非常像一种蜥脚类恐龙--腕龙的牙齿.云南龙长有60多颗牙齿,这些牙齿不仅形状像蜥脚类恐龙的牙齿,而且连磨蚀的方式都与蜥脚类恐龙相像.这种情况很可能正是蜥脚类恐龙起源与古脚类恐龙的证据之一
多谢收看!!!~~~~
恐龙简介
恐龙源自数十亿年前生活在海洋裏的微生物.渐渐微生物演化成鱼类.由於海洋裏的生物渐多,鱼类又演化出在陆地上行走的两生类,接著并演变出爬行类.
恐龙有陆地王者之称,他们生存於大约2亿2500万年前至6500万年前的中生代,其间历时约1亿6000万年.在这段漫长的岁月里,陆地上的植物也随著时代的变迁发生变化.
恐龙时期
三叠纪—(约2亿4千8百万到2亿8百万年前)是中生代的第一个时期.当时所有的陆地形成了一个超级大陆,叫做盘古大陆,北半部称劳拉西亚古陆,南半部则是冈瓦纳古陆.
___当时各地的气候都限暖和或者炎热.极地没有冰层覆盖,沙漠在内陆地区扩展.显花植物尚未演化出来.
侏罗纪—(约2亿1千万—1亿4千万年前)是中生代的第二个时期.在亚洲针叶树和银杏繁茂.盘古大陆继续分离.
白垩纪—(约1亿4000万—6500万年前)是中生代的第三个时期.虽然恐龙不断繁盛,但是在这个时代末期就都灭绝了.在三叠纪开始分裂的盘古大陆到了白垩纪即很快地形成了大西洋.从6500万年前到现在为止.
恐龙时期
恐龙类别
主龙亚纲大致上可分为两个目:「蜥盘目」和「鸟盘目」.
蜥盘目:
蜥盘目具类似蜥蜴的三角状腰带,原始类型为后足行走,而进步代表又有四足行走者,分肉食恐龙和素食恐龙.根据「肢骨结构」,结合「生活方式」,蜥盘目又分为两个亚目:兽脚亚目和蜥脚形亚目.
鸟盘目:
腰带为四射型结构,与鸟类者相似.,除鸟脚亚目外,其馀是四足行走动物,大部份属素食恐龙,少数是杂食.鸟盘目共有五个亚目:鸟脚亚目,剑龙亚目,甲龙亚目,角龙亚目和肿头龙亚目.
恐龙灭绝
恐龙灭绝的可能性很多,其中较真实的有下列几种理论:。
1)行星撞击理论:铱在地球上含量很少,但在白垩纪的沉积物中发现了丰富份量,使人猜想乃行星撞击所留下证据.估计当时因撞击而引起地表上浓密而蔽日的尘埃,挡住了阳光而使大量植物枯死,地球气候寒冷,素食恐龙因食物链中断而灭亡;肉食恐龙最后亦步其后尘,当时即使能有绝少数小型的恐龙,但不久亦难以幸免.这个是最可能令恐龙灭绝的原因.
2)哺乳类动物的出现:到了白垩纪未期,素食恐龙被肉食恐龙吃尽之后,只好相互残杀,同时小型哺乳类动物亦因为过度饥荒,冒险盗取恐龙的卵,并藉此为生.恐龙的后代受到严重威胁,更有人猜测当时恐龙种族中发生了流行瘟疫,有毒气体漫延;植物受污染而毒化,最后完全灭亡.
3)火山爆发理论:白垩纪未期火山频密活动带来慢性灾害,大量的火山灰喷发出来,经常把成群的古生物淹没,(孔子鸟的形成可能其中之一),大气层逐渐昏暗,植物枯萎,动物亦相互猎杀而同归灭亡.
恐龙灭绝
恐龙之最
●最大的恐龙:『地震龙』,走路时惊天动地有如地。
震,故而得名.1986年8月,在新墨西哥州中部出。
土,体长约50公尺,是世界最大最长的恐龙纪录.
●脑袋最坚硬的恐龙:『厚头龙』,白垩纪后期,全。
长约8公尺.
●数量最多的恐龙:『慈母龙』,白垩纪后期,全长。
约9公尺.
●体型最小的恐龙:『细颚龙』,侏罗纪后期,全长。
约60公分,只有鸡一般大,但速度很快.
●速度最快的恐龙:『恐爪龙』,白垩纪中期,全长。
约3公尺,成群进行狩猎.
恐龙之最
●最残暴的恐龙:『暴龙』,身体高达约14公尺,体。
重大约10公吨,白垩纪后期美洲大陆的最后一类肉。
食性恐龙,听说还会吃死恐龙的腐肉.
●牙齿数目最多的恐龙:『鸭嘴龙』,白垩纪后期,。
全长8~10公尺,齿数在2000颗以上.
●背饰最多的恐龙:『剑龙』,侏罗纪后期,全长约。
8公尺,背上的盾板甚至可达80公分.
●视力最佳的恐龙:『似鸟龙』,白垩纪后期,全长。
约3.5公尺,眼睛甚至有10公分大.
●头最大的恐龙:『三角龙』,白垩纪后期,全长约。
8公尺,头却有约2.6公尺.
恐龙化石
恐龙的尸体经过亿万年变成化石,由於地质的侵蚀作用,才又露出地面,被人发现.这些化石经过专家研究,将它复原成形,最后展示出来,让大家看到这种恐龙的形象.恐龙的复原工作十分不容易.专家除了必须对现存生物有充份了解之外,在挖掘化石的时候,也要仔细观察;再加上丰富的想像力以及艺术家的表现手法,才能把一个恐龙的骨架复原.复原的骨架再加上肌肤,就能画出一幅恐龙的复原图.复原的恐龙必须合乎生物生活的法则,不然的话就会产生错误.
在英国南部的苏塞克斯郡有一个叫做刘易斯的小地方.180年前,这里曾经住着一位名叫曼特尔的乡村医生.这位曼特尔先生对大自然充满了好奇心,特别喜爱收集和研究化石.行医治病之余,他常常带着妻子一起爬山涉水去寻找和采集化石,足迹踏遍了周围有岩层出露的沟沟坎坎.久而久之,曼特尔夫人也成了一位"自然之友"和化石采集高手.
1822年3月的一天,天气非常的寒冷,可是曼特尔先生还是照常出门去给病人看病.夫人在家里等着丈夫回来,心理总是惦记着他会不会着凉.后来,曼特尔夫人实在坐不住了,就带上一件丈夫的衣服出门向着他出诊的方向去迎接他.她走在一条正修建的公路上,公路两旁新开凿出的陡壁暴露出一层层的岩石.她习惯性地边走边观察两边新裸露出来的岩层,忽然,一些亮晶晶的东西引起了她的注意."这是什么东西呢"她一面自言自语,一面走上前去仔细观看.哇!原来是一些样子奇特的动物牙齿化石.这些化石牙齿太大了,曼特尔夫人从来没有见到过这么大的牙齿.发现的兴奋使得曼特尔夫人忘记了给丈夫送衣服这件事.她小心翼翼地把这些化石从岩层中取出来带回了家里.
最早发现了恐龙
两年后的一天,他偶然结识了一位在伦敦皇家学院博物馆工作的博物学家,此人当时正在研究一种生活在中美洲的现代蜥蜴——鬣蜥.于是,曼特尔先生就带着那些化石来到伦敦皇家学院博物馆,与博物学家收集的鬣蜥的牙齿相对比,结果发现两者非常地相似.喜出望外的曼特尔先生就此得出结论,认为这些化石属于一种与鬣蜥同类,但是已经绝灭了的古代爬行动物,并把它命名为"鬣蜥的牙齿".
后来,随着发现的化石材料越来越多,人类对这些远古动物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我们知道所谓的"鬣蜥的牙齿"这种动物实际上是种类繁多的恐龙家族的一员;它确实与鬣蜥一样属于爬行动物,但是它与真正的鬣蜥的亲缘关系比起与其它种的恐龙的关系还要远呢!但是,按照生物命名法则,这种最早被科学地记录下来的恐龙的种名的拉丁文字并没有变,依然是"鬣蜥的牙齿"的意思.不过,它的中文名称则被译成为禽龙.
因此请记住:禽龙是科学史上最早记载的恐龙.同时,别忘了曼特尔这个名字以及他那位热爱大自然的妻子.
"恐龙"之名的由来
实际上,人类发现恐龙化石的历史肯定是由来已久.早在曼特尔夫妇发现禽龙之前,欧洲人早就知道地下埋藏有许多奇形怪状的巨大骨骼化石.但是,当时人们并不知道它们的确切归属,因此一直误认为是"巨人的遗骸".至于我们中国人,早在2000多年前就开始采集地下出土的大型古动物化石入药,并把这些化石叫做"龙骨".谁能肯定,这"龙骨"之名与恐龙化石的发现就没有联系吗。
但是,直到曼特尔夫妇发现了禽龙并与鬣蜥进行了对比,科学界才初步确定了这是一种类似于蜥蜴的,早已灭绝的爬行动物.因此,随后发现的新类型的恐龙以及其它一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名称全都和蜥蜴有关,例如"像鲸鱼的蜥蜴","森林的蜥蜴"等等.同时,由于最初引起人们注意的这些远古动物化石,往往个体巨大,奇形怪状,着实令人恐怖.
随着这些令人恐怖而类似于蜥蜴的远古动物的化石不断被发现和发掘,它们的种类积累得越来越多,许多博物学家已经开始意识到它们在动物分类学上应该自成一体.到了1842年,英国古生物学家欧文爵士用拉丁文给它们创造了一个名称,这个拉丁文由两个词根组成,前面的词根意思就是"恐怖的",后面的词根意思就是"蜥蜴".从此,"恐怖的蜥蜴"就成了这一大类彼此有一定的亲缘关系,但是却表现得形形色色的爬行动物的统称.我们中国人则既有想象力又有概括力,把这个拉丁名翻译成了"恐龙".
现在我们知道,恐龙家族中确实有许多令人恐怖的庞然大物,但是也有一些小巧可爱的"小东西".如果你到北京动物园西边不远的中国古动物馆去看一看,从身长不足1米的鹦鹉嘴龙到身长达22米的马门溪龙,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各种恐龙一定会使你对恐龙世界有一个更为全面的了解.
现在我们还知道,恐龙根本就不是蜥蜴.它们虽然都属于爬行动物,但是在门类繁杂的爬行动物大家族中,恐龙与蜥蜴的亲缘关系相差得还相当远呢。
最大的恐龙
到目前为止,我们所发现的身材最大的恐龙是震龙,它的身长有39至52米!身高可以达到18米!!体重达到130吨!!!也就是说,2到3条震龙头尾相接地站在一起,就可以从足球场的这个大门排到另一个大门.而如此沉重的庞然大物如果在原野上行走的话,它那硕大的巨脚每一次踩到地面都会使大地发生颤抖,就像地震一样.这就是"震龙"一名的含义.
震龙生活的时代是大约1亿6千2百万年到1亿3千6百万年前的侏罗纪晚期.在动物分类学上,它属于蜥臀目,蜥脚亚目,梁龙科.除了震龙之外,当时生活在地球上的身体巨大的蜥脚亚目(一般称为蜥脚类)恐龙还包括梁龙科的梁龙(身长26米),雷龙(身长21米,体重25吨),超龙(身长42米,肩部高5.19米,臀部高4.58米),马门溪龙(身长22米)以及腕龙科的腕龙(身长25米,体重30~50吨)等等.
这些巨大的恐龙都是吃植物的,高大的身躯和长长的脖子使得它们可以吃到高树上的叶子.如此巨大的身材肯定需要特别大的食量,但是这些恐龙却全都长了一个相对来说很小的脑袋和不大的嘴,怎么来满足那么大的食量呢大概它们只能不停地吃了.科学家推测,马门溪龙一天要用23个小时的时间来进食!这恐怕也是世界之最了.
想一想,一头马门溪龙23个小时要吃下多少树叶呀,还有成千上万其它的马门溪龙呢,还有更多的其他巨型蜥脚类恐龙呢.看来,那时侯地球上肯定是植物茂密,森林遍野,自然环境非常地优越,才使得这么多的庞然大物能够悠闲地生活在地球上.
现在,我们在陆地上再也见不到如此庞大的动物,能够与它们相比的大概只有生活在海洋里的蓝鲸了.雌性蓝鲸可以长到30多米,体重可以达到200吨重.
世界上最长的恐龙足迹
20世纪90年代,一个由美国丹佛科罗拉多大学恐龙足迹专家马丁-洛克莱教授率领的古生物考察队在位于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边境上的一片泥滩上,发现了迄今为止所发现的世界上最长的恐龙足迹化石.其中,有5串足迹都比过去在葡萄牙发现的延伸了147米的世界最长恐龙足迹还要长,其长度分别为184米,195米,226米,262米和311米._。
这些足迹是由20多条巨齿龙留下的.巨齿龙是一种与霸王龙相似的食肉恐龙,但是它们生活在距今1亿5千5百万年前的侏罗纪晚期,那个时候霸王龙还没有出现呢._。
新发现的足迹与过去在北美洲和欧洲发现的巨齿龙的足迹非常相似,说明在侏罗纪晚期的时候巨齿龙的分布范围很广._。
每个足印的大小与霸王龙的足印差不多,有60多厘米长.足印还显示其足后跟比较长.足迹显示的跨步长度表明,这些巨齿龙的身体只比一般身长在12.2米左右的霸王龙略微小一点.像所有的肉食恐龙一样,巨齿龙的足迹显示它的一只脚的足印并不落在另一只脚的前面,而是在左右足印之间有90多厘米宽的间距.科学家据此推测,巨齿龙很可能像鸭子那样摇摇摆摆地走路.
恐龙家谱
早期的古生物学家认为恐龙是自成一类的爬行动物,因此将其统一分类在"恐龙目"当中.后来,当科学家对这些动物的知识增多以后,才发现它们实际上包括了两个不同的爬行动物目,即蜥臀目(一般称为蜥臀类)和鸟臀目(一般称为鸟臀类).二者的区别在于其腰臀部的骨骼(解剖学上称为腰带)结构:蜥臀类的腰带从侧面看是三叉形,耻骨在肠骨下方向前延伸,坐骨则向后伸,这样的结构与蜥蜴类相似;鸟臀类的腰带,肠骨前后都大大扩张,耻骨则有一个大的前突起,伸出在肠骨的下方,因此,骨盆从侧面看是四射形,四个突出部分(四支)由肠骨的前部,后部,耻骨前支(也称前突或前耻骨)和紧挤在一起的坐骨和耻骨体及耻骨后支(也称后突)构成.
不论是蜥臀目还是鸟臀目,它们的腰带在肠骨,坐骨和耻骨之间留下了一个孔.这个孔,在其它各个目的爬行动物中是没有的.科学家由此推测,正是这个孔表明,与所有其它各个目的爬行动物相比,被称为恐龙的这两个目之间有着最近的亲缘关系.
两个目的恐龙分别在三叠纪晚期起源于槽齿类.
不论是蜥臀目还是鸟臀目,它们的腰带在肠骨,坐骨和耻骨之间留下了一个孔.这个孔,在其它各个目的爬行动物中是没有的.科学家由此推测,正是这个孔表明,与所有其它各个目的爬行动物相比,被称为恐龙的这两个目之间有着最近的亲缘关系.
两个目的恐龙分别在三叠纪晚期起源于槽齿类.
不论是蜥臀目还是鸟臀目,它们的腰带在肠骨,坐骨和耻骨之间留下了一个孔.这个孔,在其它各个目的爬行动物中是没有的.科学家由此推测,正是这个孔表明,与所有其它各个目的爬行动物相比,被称为恐龙的这两个目之间有着最近的亲缘关系.
两个目的恐龙分别在三叠纪晚期起源于槽齿类.
蜥臀目分为3个亚目:古脚亚目,蜥脚亚目和兽脚亚目.
古脚亚目是一些生活在三叠纪晚期的小型至中型恐龙,曾被称为原蜥脚类或板龙类.它们身体较粗壮,半四足行走.我国云南发现的著名的禄丰龙就属于古脚亚目.
蜥脚亚目从古脚亚目演化而来,主要生活在侏罗纪和白垩纪.它们绝大多数都是巨型的素食恐龙.头小,脖子长,尾巴长,牙齿呈小匙状.蜥脚亚目的著名代表有产于我国四川,甘肃晚侏罗世的马门溪龙,由19节颈椎组成的脖子长度约等于体长的一半.
兽脚亚目生活在晚三叠世至白垩纪.它们都是肉食性恐龙,两足行走,趾端长有锐利的爪子,嘴里长着匕首或小刀一样的利齿,牙齿前后缘常有锯齿.霸王龙是其著名代表.
晚些时候,曼特尔先生回到了家中.当夫人将新采集到的化石呈现在他眼前的时候,他惊呆了.他见过许许多多远古动物的化石牙齿,可是没有一种能够与这么大,这么奇特的牙齿相似.
在随后不久,曼特尔先生又在发现化石的地点附近找到了许多这样的牙齿化石以及相关的骨骼化石.为了弄清这些化石到底属于什么动物,曼特尔先生把这些化石带给了法国博物学家居维叶,请这位当时在全世界都是最有名的学者给予鉴定.
说实在的,居维叶也从来没有见过这类化石,而他读过的所有的由前辈科学家撰写的书籍和论文中也从来没有提到过这种化石.不过,居维叶还是根据他掌握的相当丰富的动物学知识做了一个判断,他认为牙齿是犀牛的,骨骼是河马的,它们的年代都不会太古老.
曼特尔先生对居维叶的鉴定非常怀疑,他认为居维叶的结论太草率了.他决定继续考证.从此,只要一有机会,他就到各地的博物馆去对比标本,查阅资料.
图片欣赏
图片欣赏
图片欣赏
恐龙的头部
鸟臀目分为5个亚目:鸟脚亚目,剑龙亚目,甲龙亚目,角龙亚目,肿头龙亚目。
古老的云南龙
侏罗纪之初,在地球上的各个大陆上都生活着许多类型的恐龙,由于这些恐龙在各地的面貌大同小异,因此被称为环特提斯海恐龙动物群._。
在这个环特提斯海恐龙动物群中,生活过一类以发现地--我国云南省命名的云南龙,它们是侏罗纪刚刚开始就出现的一种古脚类恐龙._。
云南龙长有一条长长的脖子,四足行走,以植物为食.令人惊奇的是,云南龙的牙齿非常奇怪,身为古脚类恐龙,它的牙齿却长得非常像一种蜥脚类恐龙--腕龙的牙齿.云南龙长有60多颗牙齿,这些牙齿不仅形状像蜥脚类恐龙的牙齿,而且连磨蚀的方式都与蜥脚类恐龙相像.这种情况很可能正是蜥脚类恐龙起源与古脚类恐龙的证据之一
多谢收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