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罗汉果:增香,性凉,味甘,增香,味道清甜醇香,具有清肺止咳,润肠通便的功效。
2.甘菘:一种毛绒绒、黑褐色的根状香料,成都人称为香草,重庆人称其为香菘,其实应该叫甘菘,又名甘菘香。
甘菘气味辛香,近似强烈的松节油气味,具有理气止痛、开郁醒脾的作用,是被用作治疗胸腹胀痛、胃痛呕吐、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的一味中药。
3.丁香:又叫公丁香、子丁香,为丁香的花蕾,烹调中常用的是干品,香味浓,尝之有刺舌、麻舌感,其性味辛温,有暖胃、止嗝逆、驱风、镇痛的作用。在烹调中的用量应在1~2克以内,千万不可多用。
4.八角:应叫八角茴香,又叫大茴香、大料、八月珠,这是人们较为熟悉的一味香料。
其特点是闻之芳香,尝之微甜。
其性味辛、温,有温中开胃,祛寒疗疝的作用。
在烹调中无论是火锅、红烧、卤水均可使用。
以5~10克为宜。
5.小茴香:又叫茴香、香丝菜、怀香、野茴香。
其成熟果实犹如小稻谷粒或孜然,有特异芳香气。
作为香料使用,广泛用于红烧、卤水、麻辣火锅中。
在火锅中可适当加大用量,比如10~20克或更多一些。
在药用方面,其性味辛温,有行气止痛、健胃、散寒的作用。
6.草果:一种姜科植物草果的果实,尝之味怪,不好受。
其药性温、味辛,有燥湿健脾、祛痰温中、逐寒抗疟疾的作用。
烹调中可拍破或整粒使用,作为香料与牛肉同烧或同卤,其风味尤佳。
草果在麻辣火锅和卤水中也不得多用,放3~5个较为合适。
7.砂仁:又叫春砂仁、阳春砂仁,系植物阳春砂的成熟果实,尝之涩口,闻之有香味,药性温,味辛。
有行气宽中,健胃消食之功,药用于胃腹胀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肠炎、痢疾、胎动不安等症。
用于火锅和卤菜中则不可过多,以3克以内为宜。
8.三奈:也叫沙姜、山辣,为根状茎。
杂货店、中药店出售的为其干制切片,其味芳香。
药性温、味辛,能温中化湿、行气止痛,主治急性肠胃炎,消化不良,腹痛泄泻,胃寒疼痛,牙痛,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等。
在烹调中多用于烧、卤、麻辣火锅,用量多在5~10克之间。
8.灵草:也叫灵香草,又名零陵香,有浓烈香气,性味甘平。
在麻辣火锅中运用,一般用量不超过5克。
市场上还有另外一种灵草,名罗勒,可代替上面一种,但属唇形科植物,也叫零陵香,其性味辛温。
在药用方面,其性味辛温,有治风寒、感冒头痛等作用。
9.排草:排草又叫排香,香排草,香羊,毛柄珍珠菜,也属报春花科植物,其性味甘平。
具有治感冒、咳嗽、风湿病、月经不调等作用。
在麻辣火锅中用量也不宜多,3~5克即可,也可在卤水中使用。
有人说,在麻辣火锅和卤水中,“灵草增香,排草防腐”,其实很多辛香味调料都不同程度地具有抑菌防腐作用。
10.白豆蔻:又叫圆豆蔻,市场上或药店有写为百叩、叩仁的。口尝之有涩味,因其药性味辛温,故有行气理气,暖胃消食,化湿止吐,解酒毒的作用。在麻辣火锅中加入3~5克即可。因其香味佳,故用量少。
11肉豆蔻:别名玉果。近年来在火锅中运用十分普遍,不过尝之味亦不好受,其药性味辛温,具有暖脾胃、涩肠、下气的作用。此物不可多用,2-3个即可。
12.桂皮:又称肉桂。性味辛甘、热,有补元阳、暖脾胃、除积冷、通血脉的功效。主治肾阳虚衰、心腹冷痛、久泻等。油性大,香味浓烈。尝之味辛辣、回味略甜。在麻辣火锅和卤菜中运用很普遍,用量5~10克为宜。
13.孜然:别名,阿拉伯小回香,安息茴香,属伞形科植物,孜然芹的种子,主要产于我国边域一带,果形呈椭圆形.两端细长约5毫米,宽3毫米,淡绿灰色,形同小茴香,使用时注意保存,尽量密封,以免跑味达不到效果.
14.香叶:香味浓郁,即桂树之叶呈灰绿状,以体无霉癍,香气浓郁味上品.作用,增香去异味,促进食欲.
15.筚拨:增香,味道辛辣,有特异香气,具有行气暖胃,能治腹泻呕吐,解酒止痢的作用。
16.香附子:增香,气味芳香,味道苦而辛有调经止痛解郁的作用。
17.白芷:(香白芷,川白芷)增香,性温,味辛,去风湿活血排脓,生肌止痛的功效。
18.紫草:增香,(硬紫草,红条紫草,大紫草)增色,性寒,味甘,咸,有活血,凉血,解毒透疹,疮疡湿疹等功效。
19.山楂:增香,性酸味甘,增香,去异味,消食健胃,行气三淤,胃脘胀满,高血脂等功效。
20.陈皮:增香,(红橘,大红炮,川橘)压醒,去臊味,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食少吐泻,咳嗽痰多等功效。
21.草寇:增香,性温味辛,有燥湿健脾,温胃止呕,寒食内阻,不思饮食,脘腹胀满等功效。
22.良姜:增香(高良姜,小良姜)增香,压腥,味辛,性温,有温胃散寒,行气止痛的功效。
23.枝子:增香,味辛,性温,有降火,清热解毒,用于牙疼,特别对火锅清火有特别好处。
24.紫苏:增香,性温,味辛,用于解表散寒,行气和胃,用与风寒感冒,鱼蟹中毒之功效。
25.香茅草:(野香茅,臭草)性温,辛,有浓郁的香气,不可多用,主要用与养心安神,祛风解表等功效。
26.川木香:增香,性温味辛,苦,有行气止痛,和胃消胀止泻等功效。
高良姜图片功效与作用是什么
中草药6000种图解名字功效?以下是小社吐血整理的常用中草药图谱及性味归经、功能主治介绍,供大家欣赏、参考。
另外,小社这次特意给每一种中药都附上了别名,便于大家平时灵活运用。
(前方大量图片,建议在WIFI下观看)。
1.解表类
-发散风寒药
-生姜:温中散寒,发汗解表。
-白芷:解表散寒,通窍止痛。
-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
-苍耳:散风除湿,通窍止痛。
-羌活:解表散寒,祛风止痛。
-细辛:解表散寒,温肺止咳。
-荆芥:解表散寒,透疹消疮。
-桂枝:解肌发表,温经通脉。
-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2.发散风热药
-牛蒡子:清热解毒,利咽透疹。
-升麻:解表清热,升阳解毒。
-柴胡:解表退热,疏肝解郁。
-葛根:解肌退热,透疹生津。
-桑叶:清热润肺,凉血止血。
-菊花:清热解毒,平肝明目。
-薄荷:清热解表,透疹利咽。
-泻火药
-天花粉:清热生津,清肺润燥。
-决明子:清肝明目,润肠通便。
-知母:清热泻火,生津润燥。
-栀子:清热泻火,凉血解毒。
-莲子心:清心泻火,交通心肾。
-夏枯草:清热泻火,明目利尿。
3.清热洞陪燃湿药
-龙胆: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白鲜皮:清热燥湿,祛风解毒。
-苦参:清热燥湿,杀虫解毒。
-鸦胆子: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黄芩:清热燥湿,凉血止血。
-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4.清热凉血药
-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赤芍:清热凉血,散瘀止痛。
-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祛瘀。
5.清虚热药
-银柴胡:清热凉血,退虚热。
-胡黄连:退虚热,除疳热。
6.泻下药
-攻下药
-大黄:泻下攻积,清热解毒。
-润下药
-火麻仁:润肠通便,滋养补虚。
-峻下逐水药
-千金子:峻下逐水,消肿散结。
7.祛风湿药
-祛风散寒药
-川乌:祛风除湿,温经止痛。
-祛风湿清热药
-防己:祛风除湿,清热止痛。
-祛风湿强筋骨药
-五加皮:祛风湿,强筋骨。
8.化湿药
-广藿香:芳香化浊,和中止呕。
-苍术:燥湿利水,散寒止痛。
-豆蔻:化湿行气,温中止呕。
-佩兰:化湿解暑,醒脾开胃。
9.利水渗湿药
-利水消肿药
-冬瓜皮:利水消肿,清热解暑。
-利水通淋药
-车前草:利水通淋,清肺化痰。
-利湿退黄药
-垂盆草:利湿退黄,清热解毒。
10.温里药
-丁香:温中散寒,止痛止呕。
-八角茴香:温中散寒,理气止痛。
-小茴香:温中散寒,行气止痛。
-花椒:温中散寒,杀虫止痒。
-肉桂:温中散寒,温经通脉。
-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
-吴茱萸:温中散寒,疏肝解郁。
-附子:温中散寒,回阳救逆。
-高良姜:温中散寒,止痛止呕。
11.理气药
-刀豆:降气止呕,宽中止痛。
-土木香:行气止痛,消肿解毒。
-大腹皮:行气宽中,利水消肿。
-川楝子:行气止痛,杀虫疗癣。
-木香:行气止痛,健脾消食。
-乌药:行气止痛,温肾散寒。
-佛手:疏肝解郁,理气和中。
-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枳壳:理气宽中,行滞消积。
-枳实:破气除痞,化痰消积。
-香附:疏肝解郁,调经止痛。
-香橼:疏肝解郁,理气和中。
-薤白:通阳散结,行气导滞。
12.消食药
-山楂:消食化积,行气散瘀。
-麦芽:消食健胃,回乳消胀。
-莱菔子:消食除胀,降气化痰。
13.驱虫药
-苦楝皮:杀虫疗癣,清热解毒。
-南鹤虱:杀虫消积,清热解毒。
-使君子:杀虫消积,润肠通便。
-槟榔:杀虫消积,行气利水。
14.止血药
-凉血止血药
-大蓟:凉血止血,散瘀解毒。
-地榆:凉血止血,解毒敛疮。
-侧柏叶:凉血止血,化痰止咳。
-槐花:凉血止血,清肝泻火。
-茜草:凉血止血,活血祛瘀。
-蒲黄:凉血止血,化瘀消肿。
-仙鹤草:凉血止血,收敛止痢。
-白及:凉血止血,消肿生肌。
-藕节:凉血止血,化瘀解毒。
15.化瘀止血药
-三七:化瘀止血,活血定痛。
-茜草:化瘀止血,活血祛瘀。
-蒲黄:化瘀止血,化痰消肿。
-仙鹤草:化瘀止血,收敛止痢。
16.收敛止血药
-白及: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17.温经止血药
-艾叶:温经止血,散寒调经。
18.活血化瘀药
-活血止痛药
-川芎:活血止痛,行气解郁。
-延胡索:活血止痛,行气解郁。
-郁金:活血止痛,行气解郁。
-姜黄:活血止痛,行气解郁。
-乳香:活血止痛,行气解郁。
-没药:活血止痛,行气解郁。
-五灵脂:活血止痛,行气解郁。
-虎杖:活血止痛,行气解郁。
-鸡血藤:活血止痛,行气解郁。
-刘寄奴:活血止痛,行气解郁。
-穿山甲:活血止痛,行气解郁。
19.活血调经药
-川牛膝:活血调经,利尿通淋。
-王不留行:活血调经,利尿通淋。
-丹参:活血调经,凉血安神。
-红花:活血调经,散瘀止痛。
-桃仁:活血调经,润肠通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