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种物态变化如下:
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2、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
3、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
4、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5、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
6、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
物态变化: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质从一种状态变化到另一种状态的过程,叫做物态变化。
它们两两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所以物态变化有6种: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
其他物态如:等离子态、超固态、中子态、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软物质等。
物态:由于构成物质的大量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热运动,且不同的分子做热运动的速度不同,就形成了物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质的状态称为物态。
重要性
首先是物质的固态和液态,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物质从固态转换为液态时,这种现象叫熔化,熔化要吸热,比如冰吸热熔化成水,反之,物质从液态转换为固态时,这种现象叫凝固,凝固要放热,比如水放热凝固成冰。
在这些从固态转换为液态的固体又分为晶体和非晶体,晶体有熔点,就是温度达到熔点时(持续吸热)就会熔化,熔化时温度一直等于熔点,完全融化后温度才会上升。
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所以熔化过程中的温度不定,如石蜡在融化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
晶体熔化时温度不变,存在三种状态,例:冰熔化时,温度为0℃,同时存在冰的固态,水的液态和冰与水的固液共存态。
超固态是物质六态之一吗为什么
常见的物质存在状态有六种:固态、液态、气态、等离子态、超固态、中子态。
不过实验技术的进步产生了许多新的物质状态,像是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及费米子凝聚态。
对于基本粒子的研究也产生了新的物质状态,像是夸克-胶子浆。
在自然科学的历史中,许多人都在研究物质的确切性质,物质是由许多离散组件组合而成的概念,即所谓的“物质粒子论”,最早是由希腊哲学家留基伯(~490BC)及德谟克利特(~470–380BC)提出。
所有可以用肉眼看到的物体都是由原子组成,而原子是由互相作用的次原子粒子所组成,其中包括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原子核,以及许多电子组成的电子云。
一般而言科学上会将上述的复合粒子视为物质,因为他们具有静止质量及体积。
相对的,像光子等无质量粒子(英语:masslessparticle)一般不视为物质。
不过不是所有具有静止质量的粒子都有古典定义下的体积,像夸克及轻子等粒子一般会视为质点,不具有大小及体积。
而夸克和轻子之间的交互作用才使得质子和中子有所谓的体积,也使得一般物体有体积。
爱因斯坦证明所有物体都可以转换为能量(即质能等价),之间的关系式即为著名的E=mc2,其中E为能量,m为质量,c为光速,其数值为299792458m/s。
因此很小的质量可以转换为很大的能量,例如正子和电子(都是物质)可以转换为非物质的光子。
不过虽然在这些过程中可以产生或是湮灭物质,但是物质及能量的总和(透过E=mc2转换)却不会改变。
宏观而言,物质的种类万千,性质多样。
气体状态的物质,液体状态的物质或固体状态的物质;单质、化合物或混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矿物与合金;无机物和有机物;天然存在的物质和人工合成的物质;无生命的物质与生命物质以及实体物质和场物质等等。
物质的种类虽多,但它们有其特性,那就是客观存在,并能够被观测,以及都具有质量和能量。
物质与物件的区别
就内涵方面而言,物质是永不均匀满布于时、空中的填充内容,其唯一属性是质量。
就外延方面而言,物质指所有的物件,包括“精神物件”与“现实物件”。
“宇宙”三要素为时间、空间、质量。
其中质量与空间是物件的基本属性,而质量与空间及时间都是事件的基本属性。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