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外国人会选择这种固话,实际上是因为它的价格要比手机拨号要便宜,所以为了降低平时的话费,那么这些西方国家的人,可能宁愿会使用这些公共电话。
第二个是因为它们的运营商覆盖的信号站不够多,所以说,有时候他们会拿着智能手机在外面都找不到信号,这点不是吹嘘,可能出过国的朋友就可以知道,即使在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手机也是经常没有信号的。
所以这个时候使用公共电话来拨打电话,也是一件非常方便的事情。
比如在英国,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些经典的红色公共电话亭,它对人们来说也是非常方便的。
而回到我国来说,在三大运营商的大比拼下,我国的网络已经遍布了各地,所以说这种公共电话,在我国境内大多数地方已经没有了存在的市场了,那么被淘也是可想而知。
另一个方面就是公共电话亭是需要维护的,而这个维护成本也非常高,如果说每年在这方面上花钱也是得不偿失。
在这里可以给大家一个很直观的数据,就是全世界有70%以上的基站都是建立在我国的。
所以哪怕在一些非常偏远的农村山里,我们也能够找到电话信号,更不要说是在城里面生活人了。
可能现在提到公共电话亭的话,一些00后都已经将这个曾经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东西给遗忘了。曾经在手机还没被普及的时候,咱们要给家里面打个电话,一般就要通过公共电话。
所以说,在大概20多年前,公共电话是到处可见了一种通讯工具,比如说在街上,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商店有这种固定电话,或者是一些电话亭,也是街头的常见元素。
但如今在我国,这种公共电话已经不多见了,甚至在一些城市里面已经完全消失。
电话亭为什么是红色的
细思恐极的电影寓言—《电话亭》
狭小封闭的环境,若干的角色,简单的场面调度。
在电话亭里拍电影需要对剧本和导演的功底有巨大的考验。
说起电话亭,可能大多数人回想起2002年乔舒马赫的《狙击电话亭》,情节曲折紧张,刺激悬疑的气质和导演强大的节奏把握使其成为了经典。
但是有一部1972年的《电话亭》同样也是经典,不过看过的人不多,虽然豆瓣评分8.3,但是却只有寥寥6267人进行评论。
这部电影不同于《狙击电话亭》的紧张刺激,是在平静中给人一种细思恐极的惊悚感。
故事的剧情十分简单,就说了一个男人打电话被电话亭困住的故事。
电影的开头,四个身着墨绿色衣服的工人把电话亭放在了广场中央,然后一个男人在准备打电话的时候,红色的电话亭的门缓缓关上,好像收紧陷阱的捕蝇草一般。
此时此刻电话亭好像是个活物,吞噬着猎物,慢慢的被消化。
从演员的反应可以看出,这个电话亭是假的,电话里面并没有声音。
随后路过的人开始聚拢,开始围观,围观者也有几个“挑战者”试图打开电话亭,但是纷纷失败,周围充满了围观者的笑声,仿佛这里正在表演一场行为艺术,或者说是一场搞笑情景剧,中间还时不时传出来口哨的欢呼声。
男人被运走,在路上,男人以为自己会被解救,却看到了另一辆同样的卡车,同样的电话亭里关着另一个人。
最后,男人被送到一处偏远的仓库,随着下货,进入传送带。
男人惊骇的发现周围全是一模一样的电话亭,只是里面关着的却是累累白骨,男人挣扎,哭喊和拍打声埋没在机器的轰鸣中,终于一切归于平静,男人连同电话亭静静的被永远关在了角落。
画面一转,一座新的电话亭又重新安在了广场的中央,等待着下一个受害者……。
《电话亭》情节推进平铺直叙,但是镜头却多次转换,特别一开始是在高处的几个镜头,给人一种正在大楼上窥视事情全程发生的感觉,配合着轻快的音乐,让观众以为这是一部幽默情景剧,工人安装电话亭,运用了快速的剪切,体现了工人的专业和干净利落,最后临走前工人半开电话亭的门,似乎是故意引诱可怜的人进入一样,四个工人看不到脸上的表情,如同机器人一般的干练,精准。
影片多次用特写来表现被关男人的无奈,惊恐和被人嘲笑时候的羞愧,和路人的讥笑,冷漠和事不关己的幸灾乐祸,同时用中景,近景展示整个电话亭,这样的镜头运用增加了代入感,好像自己也是旁观者的一员一样。
音乐时不时用交响乐和黑管独奏穿插,主要是配合关在电话亭里男人的情绪波动切换。
黑管表现了男人一开始的疑惑,紧张。
悬疑带一点调皮的旋律还有一点《猫和老鼠》的感觉,一度以为这是个喜剧。
直到中间被抬走,未被解救男人的激动,愤怒,被交响乐取代,再到最后发现自己陷入死地的绝望惊恐,竟然是一段女声弥撒曲合唱。
尤其是结局随着传送带慢慢发现其他电话亭里的骷髅的时候,音乐一出如当头一棒,打晕了电话亭里的男人,也打晕了看到这里的观众,瞬间将惊悚感提高到了极点。
本片由西班牙导演安东尼奥·梅尔塞罗在1972年为西班牙电视台执导的电视短片,获得国际艾美奖最佳短片金奖。
有人说这是一部充满了政治隐喻的电影,也许是,在1972年冷战还未结束的时代,红色的电话亭似乎代表了什么。
但是我觉得《电话亭》这部34分钟的电影想要表现的东西其实还有很多。
比如影片其实多次暗示了这个电话亭已经不是第一次放在这里,比如结局前随着主角的视角,看到很多的电话亭,里面的人已经化为白骨,恐怕放在那里也有个几年了。
几年的时间不知道有多少个电话亭。
但是从周围人的表现来看,好像第一次看见这个被电话亭关住的“傻帽”,包括了警察和消防员。
还有就是四个工人在搬走电话亭的时候,并没有人表示过怀疑,进行过阻拦。
四个人一言不发的抬走了电话亭,连警察都没有说些什么,感觉有些反常。
甚至有人告诉男人工人会把你弄出来的。
《电话亭》这部电影其实暗示了人在中年里对于“中年危机”的焦虑,男人被困在自己的牢笼里,却不停的整理着自己的“地中海”,帮助男人脱困的人全是中年人,面对着男人的困境毫无办法,最后出现的电话亭也暗示了,终究他们也会进入困境。
在后半段有三处汽车停下的场景,第一处电话亭外是别人的葬礼,男人在电话亭里仿佛看到了自己正迈向死亡。
第二段电话亭外是幼儿园,无忧无虑的玩着游戏,面前看到了另一个秃顶的男人。
第三段是画着鬼脸的另一个秃顶男人,在陪孩子玩,此时男人露出了憧憬的表情,这让他想起了自己的孩子,但是无奈,生活这辆大卡车正不停歇的带他走向死亡,男人低下头默默陷入回忆与无奈……。
男人走进中年,每天日复一日重复的生活,当困境来临却无力改变,不仅自己不能改变,别人也没有办法帮自己。
只能看着别人生老病死,看着别人欢天喜地,悲欢离合。
在下半辈子静静的怀念自己的过去,然后慢慢的在自己的小空间里等死。
这部超现实主义的电影,其实表现了一个中年男人的下半生,表现了人生的脆弱。
电话亭象征了人生的危机,从某种程度上也象征了死亡,当被关进电话亭的时候,你会不会后悔自己还有什么没有做过?会不会在想,如果再来一次,我应该要怎么样?这才是这部电影细思极恐的地方。
我听到过太多人说过,自己本来很想怎么样,但是已经晚了。不过如果让他被关进这个电话亭,恐怕他会发现,一切都不晚,让他出去啥都可以做。
所以说,在自己还能的时候,不要做一个等死的中年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