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6年科学界把普吕克发现的射线确认为“阴极射线”后,便出现了关于“阴极射线”本质的争论。
有的认为是气体分子在阴极上得到电荷后形成的负离子;有的认为是和光线一样没有重量、非实物粒子的电磁辐射。
阴极射线是什么射线
β射线即阴极射线是电子流,X射线是原子内层电子受激发后产生的射线.
β射线阴极射线可在空气中传播几厘米,而X射线可穿透几米厚的钢板.
产生阴极射线的阴极射线管叫克鲁克斯射线管,产生X射线的阴极射线管叫伦琴射线管.
X射线又称伦琴射线。
它是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辐射,其波长约为(20~0.06)×10-8厘米之间。
伦琴射线具有很高的穿透本领,能透过许多对可见光不透明的物质,如墨纸、木料等。
这种肉眼看不见的射线可以使很多固体材料发生可见的荧光,使照相底片感光以及空气电离等效应,波长越短的X射线能量越大,叫做硬X射线,波长长的X射线能量较低,称为软X射线。
当在真空中,高速运动的电子轰击金属靶时,靶就放出X射线,这就是X射线管的结构原理。
放出的X射线分为两类:(1)如果被靶阻挡的电子的能量,不越过一定限度时,只发射连续光谱的辐射。
这种辐射叫做轫致辐射;(2)一种不连续的,它只有几条特殊的线状光谱,这种发射线状光谱的辐射叫做特征辐射。
连续光谱的性质和靶材料无关,而特征光谱和靶材料有关,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特征光谱这就是为什么称之为“特征”的原因。
X射线的特征是波长非常短,频率很高。
因此X射线必定是由于原子在能量相差悬殊的两个能级之间的跃迁而产生的。
所以X射线光谱是原子中最靠内层的电子跃迁时发出来的,而光学光谱则是外层的电子跃迁时发射出来的。
X射线在电场磁场中不偏转。
这说明X射线是不带电的粒子流。
1906年,实验证明X射线是波长很短的一种电磁波,因此能产生干涉、衍射现象。
X射线用来帮助人们进行医学诊断和治疗;用于工业上的非破坏性材料的检查;在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领域内,被广泛用于晶体结构分析,及通过X射线光谱和X射线吸收进行化学分析和原子结构的研究。
临床医生为了明确诊断,常需要病人到放射科做各种检查,如透视、摄片、消化道钡餐以及特殊的造影等。
因而经常会遇见病人向放射科医生提出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其中最多最普遍的问题是:这些检查对我的健康影响大吗?要回答这个问题不是简单一句话就能说明白的,具体情况要具体对待。
首先要从X线的基本原理谈起。
X线是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威廉·康拉德于1895年11月8日发现的。
当时由于人们对这种射线不了解,就给它取了个未知数“X”的名字,后来人们便称它为“X射线”。
X线对人体健康确有一定危害,X线照射量越大,对人体的损害就越大。
X线照射量可在身体内累积,其主要危害是对人体血液成分中的白细胞具有一定的杀伤力,使人体血液中的白细胞数量减少,进而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使病菌容易侵入机体而发生疾病。
根据X线理论原理,病人在X线检查时,安全照射量应在100伦琴以内,按这个照射量再制定出容许的照射次数和时间。
如胸部透视在几天以内总的积累不应超过12分钟,胃肠检查不应超过10分钟。
至于摄片检查因部位不同,照射量多不同,所以相应的容许照射次数也不同。
病人在一年当中做2~3次检查对健康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
而且随着医学影像学的不断发展,目前胶片及暗盒夹都采用了“感绿屏”和“感绿片”,这样X线照射量要比原来剂量还要减少1/2量,从而更加保护了病人的健康,且诊断效果没有丝毫降低。
此外,近年来各大医院均采用摄片为主、透视为辅的方式。
一方面是为了减少病人过多摄入X线量(透视比摄片X线量大),另一方面也可为诊断疾病留有依据,以便于治疗和复查对比。
虽说X线检查对绝大多数人是安全的,但仍应强调,由于胎儿、婴幼儿、儿童对X线非常敏感,故孕妇和婴幼儿、儿童应尽量避免X线检查。
如果必须检查,特别是作骨盆测量或胎儿检查时,则曝光次数不得超过2~3次。
对婴幼儿的X线检查最好仅将被检查部位暴露,其余部分均应遮盖。
在正常情况下,如果不超过容许照射时间及次数应该是相对安全的。
但是对于X线的敏感性每个人是不相同的,它还与人体的一般健康状况有关系,更重要的是所谓安全照射量并不保证对遗传因子也是安全的,因为目前对于足以影响遗传的照射量究竟是多少还不十分明确。
但是,从预防角度来看,X线检查次数还是越少越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