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北陵努尔哈赤雕像的介绍
昭陵是清入关前“关外三陵”中规模最大,占地最多的一座,占地面积450万平方米,构成北陵公园的主体部分。北陵公园东南部有东湖、青年湖,西南部有芳秀园。北部树木幽静,鸟语花香。全园林木葱郁,古松参天。
昭陵,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沈阳市区北郊,是清朝第二代皇帝清太宗皇太极和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陵墓。
因坐落在沈阳市北端,故又称北陵。
昭陵与福陵和永陵齐名,合称"关外三陵",但其规模宏大,结构完整,远非其他二陵可比。
昭陵建筑完整无双独具特色,仿自明陵而又具有满族陵寝的特点,是汉、满民族文化交流的典范。
墓主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的第八子。
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继位为金(后金)主。
并于天聪十年(1636年)改国号为清,称皇帝。
皇太极在位期间,积极推行汉化政策,不仅仿照明制设立"六部"官衙,而且组织人力翻译汉文典籍,他与其父努尔哈赤一样,对满族初期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昭陵始建于清崇德八年(1643年),竣工于顺治八年(1651年),后经康熙、嘉庆二帝增建,才成今日规模。
昭陵不依山傍水,而是直接建在平地上。
四周护以缭墙(围墙),极似一座小城。
全陵占地18万平方米,共分三大部分。
由南至北依次为:前部,从下马碑到正红门;中部,从正红门到隆恩门;后部,从隆恩门到宝顶。
主体建筑都建在中轴线上,由南至北依次为:神桥、牌楼、正红门、碑亭、隆恩门、隆恩殿、明楼、宝顶。
两侧呈对称布局,建有辅助建筑。
游昭陵时,先游前部。
前部在缭墙外,参道两侧有华表、石狮、更衣亭等,而正中是牌楼。
牌楼是前部主体建筑,系青石建成,四柱三层,雕刻得玲珑剔透,精美无双,为罕见的艺术珍品。
游罢牌楼,即可至正红门,这是游中部的开始。
正红门为缭墙的正南门,层楼高耸,十分庄严,而其两翼所装饰的五色琉璃蟠龙壁,因造形生动,更引人注目。
正红门内的参道两旁,有华表、石兽和大望柱,它们两两相对。
既整饬又肃穆。
石兽中最值得欣赏的是"大白"和"小白"。
这两匹石马形象逼真,栩栩若生,据说是以墓主生前最爱骑的两匹骏马为原型雕琢而成。
欣赏罢石马,即可至碑亭。
碑亭与正红门相对,为颂扬墓主而建,里面所竖碑称"昭陵神功圣德碑"。
出碑亭即至隆恩门。
隆恩门是方城的正南门,与碑亭相对。
方城为后部,它建造得如同城池一般,位于缭墙,仿佛是城中之城。
游方城先要游隆恩殿。
隆恩殿居于方城中心,前有隆恩门,后有明楼,左右有配殿,四隅有角楼,犹如众星拱月一般,故显得异常雄伟。
隆恩殿以雕刻精美的花岗岩台阶为底座,以金光闪闪的黄琉璃瓦为屋顶,再加上画栋雕梁、金匾红墙,故又显得异常华丽。
参观罢隆恩殿,经过明楼,即可至宝城。
宝城在方城北端,为月牙形。
宝城又称宝顶,其下即地宫,安置着墓主夫妇的棺椁和陪葬品。
登上宝顶,向四下一望,绿树环合,景色清幽,宛若置身于城市山林中,一种恬适之感油然而生。
现在昭陵已辟为北陵公园。
昭陵的另一特色是漫漫数里的古松群。
现存古松二千余棵,松龄达三百多年,摇曳挺拔,参天敝日。
这些苍翠的陵松在金瓦红墙中构成昭陵又一壮丽景观,其中的“神树”、“凤凰树”、“夫妻树”、“姐妹树”、“龟树”等更是别具特色。
民国十六年五月(1927年),以陵寝为中心辟为“北陵公园”,如今占地面积330万平方米。
其总体规划是以陵寝为中心,分陵寝、陵前和陵后三部分。
园内的自然景观千姿百态,五彩缤纷,其中芳秀园是北陵公园的园中园,总面积4万平方米,种植了近200种植物,四季分呈,各具特色。
初春樱花盛开,满园飘香;盛夏荷花竞放,柳浪闻莺;深秋满山红叶,层林尽染;寒冬银装素裹,苍松挺拔。
纵观整个园林,春有花,夏有阴,秋有果,冬有青,奇花异石,小桥流水,颇有江南之秀。
园内建筑与景观巧妙结合,用中国传统园林建筑艺术将自然美和人工美合为一体,构成了一幅天然画卷,吸引大量的中外游客来此参观。
北陵公园拥有30万平方米的人工湖水面,夏天碧波荡漾,柳岸成荫,乘坐脚踏船、快艇观光游玩,泛舟湖上,别有一番情趣。
沈阳昭陵古老的历史、神秘的皇陵、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成为数以万计的中外游客为之心旷神怡、流连忘返的浏览胜地,亦成为世界各国人民了解中国、了解沈阳的窗口。
2.北陵公园作文500字急
正月初五,阳光明媚,我和家人一起去北陵公园游玩。
北陵公园是我们沈阳市著名的文化遗产之一,是清朝皇太极的陵墓。我们先在北陵公园的大门前的大龙壁照了合影。
那天的太阳真的很刺眼,照的相了眼睛都是眯眯的,好像没睡醒一样。进了北陵公园的里面,冬日里的北陵公园被白雪覆盖着,两旁翠绿的古松树又粗又高。
公园被白雪和翠绿的古松树衬托的更加庄严。好几只喜鹊在离我们不远的草地上悠闲地吃着食物。
光秃的树梢上还有个大大的鸟窝,那是鸟妈妈和鸟爸爸辛勤劳动的成果。啊,天下所有的父亲和母亲都是很不容易的。
再往前走,就看到了皇太极的雕像,石碑上刻着爱新觉罗,皇太极的名字。这位开国皇帝站在那里,显得非常高大威武,因此我和家人在雕塑前留影。
我们继续往前走,在通往清昭陵路的两边看到了两个下马碑,这个标志是所有骑马的官员到这里的时候,必须要下马步行。
终于到了清昭陵,进到了清昭陵的里面我们看到了四周被古老的青砖城墙包围着,上到了古城墙的上面,去感受古人古老建筑的辛劳成果。
我们在城墙上走到一半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又圆又高又大的古墓,非常壮观,问了爷爷才知道是皇太极的陵墓,古墓的上边还生长着一棵郁郁葱葱的古松树,但是我们进不到里面去,只能围着古墓走一圈,有的地方非常的滑;有的地方还是有斜坡的,很容易滑倒。
啊!终于走完一圈了,虽然很累,但是很快乐。
之后,我们往回走,发现河面上结了一层厚厚的冰,于是,我和爸爸,老叔老婶还有妈妈一起去玩冰车。老叔,老婶和妈妈都是自己划一个冰车,可我不敢滑,所以就和爸爸划一个冰车。
爸爸两手拿着两根铁铅子用力往前滑,总是掌握不好方向,总把冰车滑到雪堆里。
后来,我尝试着自己划一个冰车,在爸爸的指导下,我终于能单独操作了,家人都夸我学的很快,我也非常高兴,爷爷还给我们照相呢!今天我玩的真开心那。
3.【一尊雕塑(片段描写)作文】
[一尊雕塑(片段描写)作文]在校园里除了有花红柳绿的花儿、草儿,还有一座高大的雕塑,一尊雕塑(片段描写)作文.雕塑下半边是一个胖乎乎的大圆球,圆球的雕塑上有一条翘尾巴,尾巴上有一只小白鸽,小白鸽在飞时,就像我们在放飞自己的理想.雕塑前面有两只像长臂的长条条,条条上有一个圆圆的球,好像妈妈用自己的手把自己的孩子捧了起来.从斜处看它,像一团***的烈火在燃烧着.从远处看它,像一条美人鱼捧着海里的大海贝,小学六年级作文《一尊雕塑(片段描写)作文》.从近处看它,像一个游泳圈一样.学校的小白鸽在放飞时,那时我也随着小白鸽一起放飞,我放飞我那渴望的梦想,我放飞我那渴望的心愿,我爱小白鸽,我更爱着座高大的雕塑!一尊雕塑(片段描写)作文250字。
4.描写雕塑的作文
石雕仙鹤群
南郊公园蘑菇亭下有一条小河。
清清的河水潺潺地流着。
在阳光的照耀下,河面闪烁着点点金光。
河中心有一只用岩石堆砌成的石龟。
石龟身上站在五只雪一样白的石雕仙鹤。
它们都有长长的腿,又细又长的脖子,小小的眼睛下面是一张尖尖的最,真是可爱极了。
这五只仙鹤中最高的一只昂着头,似乎望着蔚蓝的天空中飘过的朵朵白云,静静地凝思着什么,又似乎在邀请从南方归来的燕子给大伙儿介绍旅途见闻。
右边的一只仿佛遥望远处水里隐约可见的小鱼,准备迅速地飞过去把小鱼叼起。
在它身旁的一只仙鹤正把河水当作一面镜子,专心致志地打扮着自己,好像要与岸上的桃花和翠柳比美。
左边的一只伸长着脖子,好像在全神贯注地俯视着小河里的鱼群。
瞧!最前面的一只昂首挺立,威风凛凛,多么神气啊!。
这五只仙鹤姿态不一,个个形象逼真,深深地吸引着游客。我真想多看它几眼呢!。
5.一尊雕塑(片段描写)作文
[一尊雕塑(片段描写)作文]
在校园里除了有花红柳绿的花儿、草儿,还有一座高大的雕塑,一尊雕塑(片段描写)作文。
雕塑下半边是一个胖乎乎的大圆球,圆球的雕塑上有一条翘尾巴,尾巴上有一只小白鸽,小白鸽在飞时,就像我们在放飞自己的理想。
雕塑前面有两只像长臂的长条条,条条上有一个圆圆的球,好像妈妈用自己的手把自己的孩子捧了起来。
从斜处看它,像一团***的烈火在燃烧着。
从远处看它,像一条美人鱼捧着海里的大海贝,小学六年级作文《一尊雕塑(片段描写)作文》。
从近处看它,像一个游泳圈一样。
学校的小白鸽在放飞时,那时我也随着小白鸽一起放飞,我放飞我那渴望的梦想,我放飞我那渴望的心愿,我爱小白鸽,我更爱着座高大的雕塑!一尊雕塑(片段描写)作文250字。
6.描写安阳殷虚的作文600字
一下车,我便远远的看见一座长方形的宫殿大门。
来到博物馆的大门前,只见几根华丽的柱子横穿竖插,独具匠心地组成了甲骨文的“门”字。
两扇大门的中心,雕刻着两条盘曲的古龙,精工细凿,栩栩如生。
门额上的“殷墟博物馆”几个大字,更是气派蓬勃,苍劲有力。
一进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重达875公斤的司母戊大方鼎。
远远望去,大鼎庄重雄浑,纹饰细腻,鼎高133厘米,长111厘米,宽78厘米。
它不仅是我国出土的青铜器中最大的一件,而且是当今世界上出土青铜器中最大的魁首,大鼎腹内壁有“司母戊”三铭文,故名司母戊大方鼎。
迈进博物馆的正殿——是为仿古而建筑的十多间大草屋,里面陈列着大大小小几百块出土的甲骨文。
所为甲骨文,就是殷代王室将占卜的内容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记录。
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是我国最早的文字,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它的出土,对研究我国奴隶制社会,特别对研究殷商的政治、经济、民俗、民情、信仰、征伐等都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据说安阳殷墟是全世界唯一发掘甲骨文的地方,所以有许多的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安阳殷墟参观,文字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
在安阳殷墟中还有好多好多的景观没有写到,如果对甲骨文与殷商历史文化感兴趣的你,快去参观参观吧。
7.描写千佛山万佛洞的作文350字
那天是除夕夜,除夕晚上我和爸爸、阿姨、叔叔,还有叔叔家的小妹妹,我们去爬千佛山。
千佛山,海拔大约3百米,为济南三大名胜之一。
快到了千佛山的时候我们买了几柱香,他们都说:“除夕晚上去千佛山烧香就会心想事成。
”一进千佛山的大门,我一看有好多的人啊!真是人山人海。
然后,我们就开始爬山了,爬到了半山腰,我们都是气喘吁吁、满头大汗的就从这里休息了一会儿。
过了一会儿,我们又开始爬山了,我们爬着爬着我看见了一个大睡佛他大约有六七米呢!到了山顶我爸爸他们都去烧香、拜佛去了,让我和妹妹在这里等着,不能让我们乱跑,过了大约两分钟之后我爸爸他们就烧完香回来了。
然后,我从上面往下看了一眼,简直不敢相信我的眼睛,真是太美了,真的是灯火辉煌、鞭炮齐鸣啊!下山的时候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这座山叫做千佛山了,因为这座山上有好多好多座佛,所以叫做千佛山。
清昭陵从哪个门进的
清初关外陵寝中,规模气势堪称关外诸陵之首的就是盛京昭陵。
昭陵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它不但是清初关外帝王陵寝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座,而且也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筑之一。
昭陵始建于皇太极病逝的崇德八年(1643年),同年九月第一期工程完工,翌年第二期工程告竣,以后又陆续在陵区增置石雕立象、立马、坐狮、坐獬豸、坐麒麟各一对,擎天柱四个和望柱两个。
顺治八年(1651年),又从平地上以人工堆起一座土山,封号为“隆业山”,第三期工程结束,昭陵初步建成。
从昭陵的建造情况看,陵为平地起建,工程浩大。
此后清朝为了宣扬皇太极的文治武功并借以显示封建皇权的威严,从康熙年间开始先后对昭陵进行多次的改造和扩建,直到嘉庆六年(1801年),昭陵的建设才算最后全部完工,前后历时长达一百五十九年之久。
昭陵正红门及两侧袖壁
昭陵平地为陵,坐北朝南,其建筑形制与福陵大致相同,但就其建筑规模来看,昭陵建筑则更加宏伟。
以建筑艺术水平来讲,昭陵的艺术水平也远在福陵之上。
昭陵楼阁高耸,殿堂峥嵘,松柏葱郁,规模壮丽,它不仅吸取了前代明陵的建筑长处,继承了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优点,又融汇了满族陵寝建筑的特点,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清入关前满族建筑艺术的演进情况。
陵寝占地面积为十八万平方米,平面布局可分为前中后三个部分,也即是三进院落的平面布局。
三进院落的布局形式是明清陵寝制度的特点之一,在这种布局形式中陵寝由南至北依次分为三个院落,第一个院落由碑亭、神厨、神库组成;第二个院落是祭殿和配殿;第三个院落是宝城和明楼。
永陵和福陵的总体布局形式也是采用这种三进院落的布局形式。
昭陵的主要建筑都分布在平面布局的中轴线上,中轴线两侧建筑采取对称形式分布,中轴线的最后面就是全部建筑的主体。
昭陵华表
努尔哈赤死后其陵寝建在了山水佳胜的天柱山下、浑河岸边,而皇太极死后其陵寝为什么却建在城北的一片平地之上呢?传说天聪三年(1629年)皇太极亲率八旗兵偷袭明军把守的宁远城时,中了当时明朝的宁远守将袁崇焕设下的埋伏。
皇太极落荒而逃,仓皇间马失前蹄,被甩了出去,跌得头破血流。
明军在后面紧迫不舍。
正在这时,天空中飞来了一群黑压压的乌鸦,将他的身子团团地围住了。
追赶而来的明军远远瞧见皇太极躺在地上,四周乌鸦盘旋,便疑其已死,也就不再追赶了,皇太极因此得以死里逃生。
从此,皇太极就把乌鸦看成了神物,并严令八旗官兵禁止射杀。
皇太极到晚年时,为修筑自己死后的陵寝,曾派人四处探寻风水宝地。
一天黄昏,皇太极带领众贝勒到盛京北郊行围射猎,正走着,只见一只野兔狂奔而过,便连忙搭弓驱马,奋力追赶。
可那野兔左蹦右跳转眼间就窜入草丛不见了踪影。
皇太极正在纳闷自己的宝马怎么连一只兔子都追不上的时候,一片聒噪之声传了过来,他循声定睛一看,只见一片荒林之中有一个大土丘,土丘上落着一大群乌鸦。
皇太极见此情景赶忙收箭入囊,心想我生前曾受此神物庇护,死后也当如此,于是掉转马头,率众人打马而去。
十几年之后,人们便在那座乌鸦落过的大土丘上为皇太极建起了昭陵。
古代封建帝王在陵址的选择上重视堪舆之术,都选择佳山胜水之地起建陵寝。
昭陵的陵址所在之地也有它的特殊之处,据地质专家考察,昭陵恰恰坐落在沈阳沙土和黄土分布带的分界线上,陵前是沙土,陵后是黄土,福陵的情况也是如此,这样的陵址地质特点说明当时的堪舆家们看中的就是这种地质情况特殊的“风水宝地”。
从神桥南下马碑到正红门是昭陵陵园平面布局的第一部分。
昭陵下马碑
下马碑是人们进入陵园后首先映入眼帘的陵园建筑物。
昭陵下马碑共有六座:玉带河北(今新开河北、北陵公园正门前约一百米处)二座,神桥南二座,东、西红门前各一座。
玉带河北的二座,上用满、汉两种文字刻着“诸王以下官员人等至此下马”的字样,其他四座均用满、汉、蒙古三种文字刻着“官员人等至此下马”的字样。
昭陵的下马碑都位于陵道的左右两侧,它们是进入陵区的标志。
在清代,凡是来此谒陵的文武官员不论职位高低都必须在下马碑处下马步入陵区,以表示对墓主的尊崇之意。
昭陵下马碑和福陵、永陵下马碑一样,原来均为木制,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的时候,清代统治者为了炫耀“盛世”,乾隆皇帝亲自谕令将三陵的所有木制下马碑改用石制下马碑,并为昭示大清国的“一统同文之盛”谕示在石碑上镌刻满、汉、蒙古、回、藏五体文字。
华表顶部望天犼
矗立在陵道左右两侧的两根雕着飞龙和卷云的洁白晶莹的对称石柱,就是华表,也叫擎天柱或万云柱。
昭陵神桥外的华表雕刻得十分精美壮观。
华表通高约八米,柱身周长二米有余,立在一米高的须弥座上。
柱身上雕刻着盘绕飞动的游龙和瑞云。
华表四周有望柱和栏板,上雕方格图案。
望柱系连固栏板的立柱,共有八根,在柱头上分别雕有狮子,各个姿态优美,活泼可爱。
在昭陵神桥外华表的柱头上各雕着一个面向南方坐着的石怪兽,只见它身披鳞甲,挺胸昂首,神态威严,这种怪兽名叫犼(音吼),人们根据这种立于华表顶端的石犼的姿态以及传说中它好望的性格,都叫它望天犼。
望天犼常常两两成对地被安放在皇帝宫殿和陵寝前后,其中一对犼头向着皇宫或陵寝内,意在希望帝王不要久居宫内,提醒帝王走出皇宫外去了解世风、体察民情,因此这对犼的名字叫作“望帝出”;另外一对犼的犼头向着宫内,意在希望帝王不要耽恋山水,废弃政务,提醒帝王赶快回来处理朝政,因此这对犼的名字叫作“望君归”。
华表柱为陵寝增添了几分庄严和威严。
昭陵石牌坊
陵道两旁左右有对称的一对石狮,在石狮的北面有一座三孔石桥,这就是昭陵神桥。
此桥长四十米左右,宽约七米,桥面用规则的青石块铺成,光滑平整。
桥洞为拱券式,造型优美,桥两侧都有石栏板,每侧有栏桩竖立,中间以栏板相连,栏板石雕而成。
其石雕图案简练、庄重、明快、大方。
昭陵石牌坊建于清嘉庆六年(1801年),全部用辽阳青石雕造而成,石质光洁,晶莹可爱。
牌楼为四柱三楼,单檐歇山式,檐下有仿木构斗拱,正脊及横枋浮雕花卉、飞龙;上下横枋之间镶嵌有透雕八宝、行龙等图案的栏板。
四根柱脚上雕有坐狮四对,獬豸一对,均为圆雕。
综观整个牌坊雕工精细,形象生动,奇花异草争奇斗艳,飞禽走兽栩栩如生,华丽雄伟,巧夺天工,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它是昭陵陵寝建筑中有代表性的一件石雕作品,也是不可多得的清初石坊建筑。
石牌坊后面就是昭陵的正门——正红门。在此门前的东西两侧各有三间瓦房。东侧的三间瓦房是更衣厅,是皇帝谒陵进祭时更衣、洗漱的地方。西侧三间是宰牲厅,是祭祀时宰杀上祭用的猪、牛、羊的地方。
昭陵石牌坊细部
正红门是昭陵平面布局第二部分的起点,它和方城之间组成了昭陵平面布局的第二部分。
正红门位于整个陵园的正南位置,是陵园的正门,它由三个半圆形的红色大拱门组成,高达数米,一抹朱红,铜钉铜环,镶嵌其间,红中带黄,气势辉煌。
整个正红门是仿北京皇史宬建筑而成,雄伟壮观。
红色大拱门上为一座单檐歇山式门楼,斗拱建筑由彩色琉璃构件组成。
正红门三个拱门边上均有浮雕装饰,中门浮雕为二龙戏珠图案,左右红门为花纹图案,三个红门内侧各有一方门额。
在正红门中门脊上有宝瓶一个,取宝瓶之音以示保陵平安之意。
在正红门两侧的砖墙叫作袖壁,壁上浮雕着五彩琉璃蟠龙,故此袖壁又称龙壁或龙砖看墙。
袖壁长八点五米,高五米有余。
上面的巨龙造型极为夸张,只见它昂首张爪,腾空跃起,身披坚甲,光彩夺目,形象生动。
在袖壁的两侧有红色缭墙相接,缭墙向左右方向延伸形成方形围墙,将整个陵寝紧紧围绕起来。
昭陵缭墙均用青砖砌成,其中南面墙高九尺八寸,东西墙高七尺八寸,四周长共四百九十五丈九尺。
缭墙墙体覆以红土,故此又有红城之称。
由于墙体为红色,所以在缭墙中所开各门也就以红门相称了,如正红门、东红门和西红门。
东西红门是在缭墙东西墙正中位置开设的陵寝侧门,在东西红门的南北两墙之上也建有龙雕袖壁。
整个昭陵缭墙秀丽迤逦,肃穆典雅,墙内原植有松树一千九百二十五棵。
东红门迤东地方还铸有大钟一口,并盖有钟楼。
按清代规定,皇帝谒陵时,行“展谒礼”开左旁门进出。
行“大飨礼”时才开正门以供出入。
昭陵石象生立象
正红门之内是神道,这条神道是用长条的石板铺建而成。
从下马碑起,一直通向陵寝后部的隆恩殿前,它实际上形成了全陵的中轴线。
在昭陵的神道两侧自南向北依次排列着石雕华表一对、石兽六对、大望柱一对。
石兽当中依次分为坐狮、坐獬豸、坐麒麟、立马、卧骆驼、立象各一对,共为六对十二个。
这些石雕兽群就是清康熙时道士苗君稷在《秋日望昭陵》这首诗中描绘的“十二御林”。
这些“御林军”日夜拱卫着地下皇城的安全,也显示着皇家的威严。
在帝王陵前放置象、马、狮子、麒麟、骆驼、獬豸还有另一种讲究,说是陵寝中的明楼、正殿、城楼、碑楼正门为五级,象、马、狮子、麒麟、骆驼、獬豸为六兽,即所谓应五级六兽之说。
在昭陵神道两旁的石兽群前面还立有一对华表,华表柱身雕盘龙云水纹,通身白色,云板为墨绿色石材制成,顶部各有一个“望天犼”。
头向陵里。
华表底座呈八面形,上雕花纹,四周望柱和栏板各八,互为连接,栏板镂雕、浮雕,望柱上蹲有四个狮子和四个怪兽,每两个一组,隔组而设。
迈入正红门环视左右首先看到这一对华表,也使人顿生庄严肃穆之感。
昭陵的陵园建筑与福陵基本相同,它的独到之处主要表现在神道两侧的石雕群特点上。
昭陵的石雕兽底下都有高一米、宽一点五米、长二点七米的刻着吉祥如意花纹的须弥座,刻工精细,稳重大方。
每对石雕兽间隔近十五米左右。
石兽或坐或立,意态生动。
石雕刻工极为精细,线条简练遒劲,富于一种韵律感,也呈现出一种质朴简洁、沉雄浑厚的艺术特色。
石雕群在神道两侧自南向北每对之间距离逐渐递减,成为不明显的“八”字形,这就弥补了神道短促的不足,在透视感觉上,给人以纵深旷远之感,从而增加了陵园特有的幽静、辽阔、肃穆的气氛。
在昭陵石兽群北面的正中位置,有一座高大的碑楼,这就是有名的昭陵神功圣德碑楼。
这座碑楼是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玄烨第二次东巡时修建的。
碑楼为方形重檐歇山式,四面各开设一个拱门,下有须弥座式台基,楼内为彩绘花藻井,中间竖立着一块以满、汉两种文字镌刻的“大清昭陵神功圣德碑”,此碑立于龟趺之上,巍峨挺拔,气势雄伟。
碑楼飞檐翘角,嵯峨壮观,尤其是旁边有一对石柱相衬,就更加显得壮丽非常。
昭陵的神功圣德碑文出于康熙皇帝之手,为御笔亲撰。
碑文共一千八百一十个字,以工整端庄的楷书体刻成。
它以简洁的文字概括了皇太极的一生,颂扬了他的文治武功。
石碑通高五点四五米,宽一点九八米,重达十万斤,巍然矗立在龟趺石座上。
在昭陵的神功圣德碑楼的北面东西两侧,各有两座三间青砖瓦房,这些都是当年的祭祀用房。
东侧南边的叫仪仗房,是皇帝谒陵时存放旗、伞等祭祀所用仪仗之物的库房,后为上祭最高官员更衣休息之处;北边的叫茶膳房,是上祭时烹茶煮奶及上茶官员休息之所。
西侧南边的叫膳房,又称饽饽房(汉语称馒头),是上祭时造饭的地方,也是上膳官员休息的地方;北边的叫果房,是上祭时准备土杂果品鲜货及上果官员休息的地方。
在以上祭祀用房的北面就是隆恩门和方城。
在方城的前门隆恩门前面甬道的两侧,当年栽有八棵松树,东西两旁各栽四棵,名叫站班松,也叫配松,这八棵松树就是俗称的“八大朝臣”。
据说皇太极在位的时候,曾有八大朝臣辅佐朝政。
这八位朝臣都是满洲八旗的首领,他们分别姓佟、关、马、索、齐、富、安、郎,上朝时文东武西,各有四位分厢侍立。
隆恩门前的这八棵松树,就是这八位朝臣的化身。
八大朝臣在皇太极生前辅弼朝政,在皇太极死后也要表示对他忠心耿耿。
为了表示对八大朝臣的崇敬,清朝规定隆恩门前不得再栽种别的树木。
就是在栽种这“八大朝臣”松时,也要由钦天监择定吉日,特派钦差前来栽种,以示敬重之意。
昭陵碑楼
皇帝生前有朝臣辅佐和军士卫疆征战,此外,还有三千六百名“内军”保护皇宫内院的安全。
这内军里又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叫内侍卫军,共有一千六百二十五名;一部分叫外侍卫军,共有一千九百七十五名。
在皇帝驾崩之后,这凤栖龙盘之地自然也要有重兵把守。
于是在这象征皇宫的方城之内,在埋葬皇帝的宝顶周围,植下一千六百二十五棵松树,以象征那一千六百二十五名内侍卫军巡守于方城。
除此之外,又在方城之外如众星拱月一般,栽下一千九百七十五棵松树,以象征那外侍卫军的一千九百七十五位将士,因此栽种在方城之外的这一千九百七十五棵松树栽植时都各自成行。
在清代,这些栽种在方城内外的松树历年增减、迁退均须奏明皇上。
方城是昭陵的主要陵寝建筑,它与后面的月牙城及宝城紧密连接,形成了陵园建筑的主体部分,这个陵园建筑的主体部分也是陵园平面布局的第三部分。
方城的正门是隆恩门。
隆恩门是由两扇朱漆大门所组成,每扇门上各有四十二枚铜钉和一个兽环,两扇大门合在一起便形成了一面大拱门。
在门楣上方正中位置设有以汉、满、蒙三种文字刻成的“隆恩门”三字立额,门额为黑底白字。
在门额的两侧有琉璃龙雕,造型生动。
大门的边上有花纹石雕装饰。
隆恩门的上方是一座三檐歇山式的高大门楼,黄琉璃瓦覆顶,每层檐的四角均悬有风铃,门楼为彩绘斗拱,在门楼的檐脊上有琉璃兽装饰。
在三层门楼的底层南、北两面设有供人登临的楼门,在二层和三层门楼的四面都设有木窗,周围出廊。
据说当年在三层楼上设有金链四条,名叫“江山万代”,在民国年间被人取下,收归官府保存。
以高大的隆恩门为中心,左右延伸成正方形齿状高墙。
隆恩门建筑雄伟壮观,昔日在门楼的最高处向南眺望,沈城全貌尽收眼底。
走进隆恩门转身沿着门楼两侧的楼梯向上攀登,人们就来到了方城之上,在这里沿着方城的马道环绕而行,方城内的景况便可一览无余。
昭陵方城是一座由大块青砖砌成的长方形的城堡,它的建筑规制和装饰情况与福陵大致相同。
城墙南面高九尺八寸,东西两面均为七尺八寸,整个城墙周长为四百九十五丈九尺。
方城除在南面的入城门户隆恩门上建有门楼之外,在方城的四角之上还各建有一座角楼。
四座角楼均为二层歇山式建筑,较隆恩门稍矮,每座角楼的下层都开有一个拱门。
楼内有木制楼梯可供登楼,在二楼的四面都辟有窗户,在拱角下悬有风铃。
清人苗君稷在诗中所写“风嘶铁马白云霄”之句,就是指微风吹动时悬于檐间的这些风铃铁片发出的悦耳响声。
昭陵角楼是当时护卫陵寝的官兵警卫瞭望的地方,它也象征着帝王之威震慑于四面八方。
昭陵的方城之上还建存雉堞,每个雉堞高一米有余,长近七米。
在雉堞的中间设有马道,道宽五点四米,亦由青砖铺成,它的建筑情况与福陵相同,路面也是由外向里倾斜,可能其取意也是与福陵一样吧。
方城内的主要建筑有隆恩殿和东西配殿等。
进入方城之后,迎面看到一座壮观殿宇建筑,这就是昭陵的正殿——隆恩殿。
隆恩殿位于方城内正中靠北位置,它是方城内的中心建筑,是陵墓的享殿,既是用来供奉清太宗皇太极及其皇后的神牌的地方,也是举行朝祭大典的处所。
昭陵角楼
隆恩殿坐落在宽敞巍峨的花岗石台基之上,台基为仰覆莲须弥式,平地起台是满族的一种风俗。
隆恩殿台基高六尺,前部有月台,周围环以雕刻精美的汉白玉栏杆,其雕刻技法采用透空雕和突起浮雕的形式。
这是为关内明清诸陵所不见的,显示了浓厚的地方色彩,它在建筑艺术史上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
除此以外,在台基的边上还设有石雕的龙头作为排水的出口,龙头雕造的巨口大开,颇具神态,每逢暴雨降临之际,雨水便由龙头喷涌而出,极为壮观。
这也是昭陵的一景。
昭陵隆恩殿须弥座石雕
昭陵隆恩殿全景
矗立在高高的台基之上的隆恩殿是一单檐歇山式建筑,殿顶以黄色琉璃瓦相覆,黄琉璃瓦正中镶有三颗琉璃宝珠。
殿檐下有蓝地金字的“隆恩殿”题额一块,从左至右似汉、满、蒙三种文字书写,题额四周透雕金色的游龙。
以隆恩命名是表示感恩受福之意。
隆恩殿共为三间。
四门八窗,周围出廊,共有廊柱二十根环殿而立,大殿为红柱、红门、红窗,窗棂剔透,梁架全部彩绘。
殿内立有两根八角形立柱,梁架均以彩色游龙为饰,中间地方有大暖阁(又称寝宫或神阁)一座,形似小房,前有门两扇,门环用赤金制成。
阁内设有宝座、帷帐等卧具,均用黄色云缎制成。
暖阁上部用黄云龙缎罩顶,名为“披庐帽”。
大暖阁内又有小暖阁(又称佛龛),里面供奉着帝后两人的神牌。
神牌为金黄色,高约二十厘米,上以黄缎罩之。
大暖阁前有帝后的龙凤宝座两驾,其两侧还有两驾两妃的配座,以表示两妃居于配合祭享(或称配食)的地位。
宝座和配座的座垫皆以黄色云缎制成。
宝座前边设有供桌,是用来摆放祭品的。
供桌前面有宝石烧成的铜胎珐琅香炉、烛台和花瓶五种供器一套,为乾隆年间所造,五供底座均以硬木为之,足皆为五,在五供的花瓶之中插有灵芝草。
祭祀时,把两个神牌分别放在龙凤宝座上,帝后同案,摆供祭祀。
此外,殿内还有福全椅二把,分列东西,朝灯四盏,棹四个,盛弓柜一个,龙毯六张。
隆恩殿内的器物多为表示象征意义的装饰品。
昭陵隆恩殿
在隆恩殿前的台基上,有三路踏跺,中路为丹陛御路,俗名又叫“龙道”,是由一块长五点五米、宽近二米的巨石铺成。
巨石上浮雕海水云龙纹,双龙在水中翻腾游动。
精美华丽,这块石雕刀法遒劲,极富立体感。
旧时无论何人均不准在上面行走。
在隆恩殿的正门前还有顺铺长条翠石一块,长约七八尺,宽约三四尺,其色泽斑斓夺目。
据说旧时在隆恩殿前西侧还有长方形蓝宝石一块,以往清朝的四品官员即以这种宝石作为顶珠之用。
隆恩殿四周所铺的地砖均为金矿石制成,俗称皇帝金砖铺地之金砖就是用这种金矿石制成的。
这些铺在正殿四周的金矿石每当日光斜照的时候,熠熠生辉,不过此景现在却不易见到了。
原来在隆恩殿迤东的地方有带眼见方的石头五块,名叫仗房石,满语名叫“夹细”。
相传太宗皇帝生前作战时以此石搭盖仗房,因太宗爱之,故置之殿前以为纪念。
又有人说过去每逢大祭以前,恐怕祭物一时不能齐全,所以先将祭物搬运到这里,放在棚内,此石即作搭棚之用。
届时一声进祭,不致有遗误之虞。
隆恩殿两侧还建有东西配殿。
东西配殿各为三间,形制与正殿相同,所以名为配殿是因为它是备用之殿,如果赶上正殿修缮的时候,就要将帝后的神牌及其他用品移到这里暂时安放,直到正殿维修完工后,再将帝后神牌和其他用品归回正殿。
在昭陵隆恩殿后边,有一个由两扇门面组成的彩绘木门。
这就是石柱门,也叫照牌。
所以将此门叫石柱门是因为木门两侧有三丈多高的两根方形石柱,又因为门侧有石柱两根,所以也叫二柱门。
石柱门的上面有一单檐,檐顶覆以黄色琉璃瓦,瓦当上有龙形装饰,檐的四角各立一琉璃兽和道人骑鸟的琉璃檐饰。
石柱门唯有皇帝陵内才可设置,昭陵石柱门是清嘉庆年间增设的。
有清一代,每当皇帝来此谒陵时,均须在此门后举哀。
在石柱门的后面是嘉庆年间增设的石五供。石五供有五种石制的供器排列在一面长条石上。长条石长一丈八尺六寸,宽五尺,呈白色,四周雕刻有装饰性花纹,它铺放在一个高约四尺的须弥石座上。
长条石上面所列的供器均以汉白玉雕成,中间的石鼎高约零点八米,上置一海水云龙纹石帽,石香炉上的两块黑紫色石帽是以端溪石制成。
因五种供器均为石制,故称石五供。
石五供是用来镇压地宫门的,地宫门就在它的下面,有隧道直通地下宫殿。
每逢大祭时皇帝要在石五供前举哀告天。
昭陵棂星门与石五供
石五供北面是券洞门,洞门高二米,长二十一米,门为双扇朱红铜钉大门。
洞门内壁呈红色。
通过券洞门便可进入连接方城和宝城的月牙城。
人们一进入券洞门之内便会感到阴风袭袭,回音阵阵,充分体验到皇陵的阴森气氛。
穿过券洞门一进入月牙城,就会看到正面墙上的琉璃照壁,照壁与石柱门一北一南隔门相对。
照壁紧贴着月牙城北墙而建,它高五米,宽五点八米,上面覆盖着黄琉璃瓦和琉璃龙砖。
壁体呈红色,壁檐为绿色,上面雕有荷花和净瓶,在照壁的四角也雕有荷花。
绿色的荷花叶与红色的壁底相互衬映,红绿相间,煞是惹人喜爱。
据说此壁瓦上所雕制的花纹均有暗号,移启某瓦即能开启地宫门进入宝顶下面的地宫,当初是为了维修地宫内部而设的。
然而这个暗号的机关位置及开启方法由于年代久远早已失传了。
券洞门之上设有明楼,此为太宗文皇帝的碑楼。
碑楼位于券洞门之上的方城城墙正中位置,为一重檐歇山式建筑,平面呈正方形,每边长十五点三米。
楼体为红色,上以黄琉璃瓦覆顶,八个檐角各悬一个铁马,上面立有瑞兽、鱼及道人的琉璃像。
檐间有蓝色彩绘,上画金龙和其他花纹,中间立有一蓝地金字题额,题额从左至右用汉、满、蒙三种文字书写。
碑楼四面各开一个拱门,门以木栅为之。
楼内立有一块用汉白玉制成的陵碑,碑高约六米,下以须弥座承之,碑额浮雕二龙戏珠,碑身从左至右依次以汉、满、蒙三种文字镌刻着“太宗文皇帝之陵,的字样。
明楼内天井为分格彩绘,以“绿”为主色,使楼内更显肃穆庄重。
此楼始建于康熙五年(1666年),后因失火,又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重建。
后来又为雷火所烧毁又再次重修。
昭陵明楼是全陵的最高建筑,崇楼巍峨,气势雄伟,站在明楼之上,可俯视昭陵全景。
在明楼的北面,有宝城与月牙城相连。
宝城也叫“团城”,在宝城的中间是突起的圆形坟堆——宝顶,宝顶的下面就是幽深的地宫,即皇太极与博尔济吉特氏的葬身之所。
宝城和宝顶是明代帝王陵墓封土的一种特有的形式,它的建筑方法是在地宫的上面砌筑起高大的砖城,然后在砖城内填土,直至形成一个高出砖城的圆顶。
在宝城的城墙上建有垛口和女墙,形如小城,因它建在帝王葬身之处,故称宝城。
宝城之上的土堆圆顶也就随之称为宝顶了。
昭陵的宝城高二丈三尺八寸,周长六十一丈,周围是砖砌垛口和女墙,在两侧的女墙中间是马道,道面由外向里倾斜,马道是用大块规整的麻石铺成,宽约二点四米。
在女墙的内侧有石砌的排水沟和竖井,竖井上有井盖相覆,颇似现在城市道旁的“马葫芦”。
每逢雨季则雨水顺着排水沟流入竖井,再经过排水管道流到宝城之外。
昭陵宝顶高二丈,周长三十三丈。
当初宝顶之上涂以白灰,辉煌夺目,“宝顶凝辉”被称为昭陵一景,现它已为黄土所覆盖,上面已是草木葱茏。
据说宝顶上生有榆树一棵名为“神榆”,相传有清一代每易一帝,则此榆必发一杈,此树早已枯死不存了。
(现有一榆树,为昭陵管理人员所栽。
)至于昭陵地宫的内部情况,由于史书上不记载,今天又没发掘,所以一直是一个诱人的秘密。
昭陵月牙城与明楼
宝城的后面是一座人工堆起的土山,清代统治者认为此山与长白山西麓相连而为一体,有所谓“包罗万象,统御八荒”之势,所以在顺治八年(1651年)封此山为隆业山,以寓帝业兴隆之意。
堪舆家当时也称此山为“靠山”,当地人也有称之为“龙冈”或“龙脉”的。
此山高六丈一尺,长一百五十一丈,山上草木葱绿,翠鸟啼鸣其间,呈现出一派自然景色,很好地烘托了陵园的气氛,为陵园增添了不少的风采。
昭陵依山傍水,地势宽敞,建筑规模宏大,雄伟多姿,金碧辉煌;楼堞高耸,殿宇峥嵘,红墙绿瓦,异彩纷呈。
布局错落有致,层次分明,其间松柏掩映,环境幽静。
它是满汉文化交融而产生的独特建筑艺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然而这样一座美丽的帝陵在清代一直是守备森严的皇家禁地。
其陵山旧制与福陵、永陵大略相同。
当时曾设有掌关防、尚茶正、尚膳正、内管领、武职总管等官员掌管陵寝各项事宜。
在陵寝周围设有红桩、白桩和青桩,以为界标,当时周围界址为二千五百六十丈。
对劳动人民来说它是一种皇权和神权的象征。
在旧中国它也曾历经磨难。
饱经沧桑。
新中国成立后,这一著名的历史古迹回到了人民的手中。
人民政府多次对昭陵进行修葺,使之受到妥善保护。
1963年昭陵被批准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又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4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沈阳一处著名的风景游览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