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随着海拔的升高,大气压力逐渐减小。
2.气压是大气对单位面积的力,通常以大气压强表示。
3.大气压强随着海拔的增加而降低,因为大气层受到的重力作用减弱,厚度变薄,导致压力降低。
4.海拔升高时,空气密度减小,进而降低气压。
5.空气密度与温度和压力有关,海拔升高时温度降低,空气密度减小,导致气压降低。
6.气压随海拔变化而连续变化,海平面附近的气压约为1013百帕斯卡(hPa),随海拔升高气压降低。
7.在约1000米的高度,气压约为950hPa,在约2000米的高度,气压约为900hPa。
8.海拔与气压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海拔升高,气压降低。
9.大气层厚度和空气密度的变化是影响海拔与气压关系的主要因素。
10.理解海拔与气压的关系对气象学和地理学的研究至关重要,因为它影响气候、天气预报和空气污染等领域。
11.气压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海拔高度、温度、湿度、大气环流和地理位置。
12.海拔越高,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的气压越低。
13.温度升高,气压降低,因为气体分子速度增加,碰撞后反弹力减小。
14.湿度增加,气压降低,因为水蒸气分子占据空间,使气体分子平均自由程变大。
15.大气环流引起气压差异,影响气压大小。
16.地理位置影响气压大小,如赤道附近的低气压带和两极的高气压带。
大气压力与海拔高度的关系表
大气压与海拔高度的关系是:
高度增加,大气压减小;在3000M范围内,每升高12M,大气压减小1mmHg,大约133Pa!。
气压的大小与海拔高度、大气温度、大气密度等有关,一般随高度升高按指数律递减。
气压有日变化和年变化。
一年之中,冬季比夏季气压高。
一天中,气压有一个最高值、一个最低值,分别出现在9~10时和15~16时,还有一个次高值和一个次低值,分别出现在21~22时和3~4时。
气压日变化幅度较小,一般为0.1~0.4千帕,并随纬度增高而减小。
气压变化与风、天气的好坏等关系密切,因而是重要气象因子。
通常所用的气压单位有帕(Pa)、毫米水银柱高(mm·Hg)、毫巴(mb)。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为:100帕=1毫巴≈3/4毫米水银柱高。
气象观测中常用的测量气压的仪器有水银气压表、空盒气压表、气压计。
海拔和高原反应
高原反应是人体急速进入海拔3000米以上高原暴露于低压低氧环境后产生的各种不适,是高原地区独有的常见病。
常见的症状有头痛,失眠,食欲减退,疲倦,呼吸困难等。
头痛是最常见的症状,常为前额和双颞部跳痛,夜间或早晨起床时疼痛加重。
肺通气增加如用口呼吸,轻度活动等可使头痛减轻。高原病根据发病急缓分为急性、慢性两大类,再根据低氧突出损害的器官系统进行临床分型。
1.急性高原反应
(1)休息一旦考虑急性高原反应,症状未改善前,应终止攀登,卧床休息和补充液体。轻症者可不予处理,一般经适应1~2周症状自行消失。
(2)氧疗经鼻管或面罩吸氧(1~2L/min)后,几乎全部病例症状缓解。
(3)药物治疗头痛者应用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或普鲁氯哌嗪;恶心呕吐时,肌注丙氯拉嗪(或甲哌氯丙嗪);反应较重者酌情选用镇痛、镇静、止吐等药物对症治疗,如去痛片、地西泮、甲氧氯普胺等。
头痛及呕吐还可用“氨扑苯”及“消呕宁”,后者主要作用于呕吐中枢而对其他区域无抑制作用。
严重病例,口服地塞米松或地塞米松和乙酰唑胺联合应用。
(4)宜地治疗症状不缓解甚至恶化者,应尽快将患者转送到海拔较低的地区,即使海拔高度下降300m,症状也会明显改善。
2.慢性高原反应
(1)宜地治疗在可能情况下,应转送到海平面地区居住。
(2)氧疗重症者夜间给予低流量吸氧(1~2L/min)能缓解症状。可予间断或持续吸氧,不主张长时间吸氧,因有碍机体对低氧环境习服。必要时可用轻缓利尿剂如醋氮酰胺或用氨茶碱口服等治疗。
(3)药物乙酞唑胺或酯酸甲经孕酮,能改善氧饱和度。
(4)静脉放血静脉放血可作为临时治疗措施。
治疗基本原则是早期诊断,避免发展为严重高原病。轻型患者无特殊治疗,多数人在12~36小时内获得充分适应后,症状自然减轻或消失。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