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辐射对人体产生的危害途径,辐射防护的基本原则是:减少体外照射和防止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内。
1.减少体外照射
对从事放射性物探工作人员来说,体外照射主要是γ射线。为减少体外照射,在工作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用一定厚度的铅屏予以屏蔽,或者尽量缩短照射时间和增大放射源与工作人员之间的距离。
2.防止放射性物质进入体内
放射性物质进入体内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三条:①吸入放射性气体和尘埃,即由呼吸器官进入体内;②吞食被放射性物质污染的水或食物,即由消化器官进入体内;③放射性物质由损伤的皮肤伤口,通过血液循环进入体内。
为防止放射物质进入体内必须注意如下几点:
1)工作地点空气中放射性物质的浓度不能超过最大允许浓度。
为此,工作场所要有可靠的通风装置,使空气保持新鲜,工作台、墙壁、地面要求光洁,便于清除污染。
实验室中能引起放射性尘埃或气体的操作应在通风橱内进行。
2)工作时要穿工作服并戴口罩。在坑道、矿井、碎样工作场所工作时要戴防尘口罩,防止氡子体等有害物质进入体内。
3)在坑道、矿井和碎样工作场所等处严禁吸烟、吃东西和喝水,工作完毕要洗手、洗澡、更衣。
4)手、脚等有伤口时,不要接触放射性物质,不要进入坑道、矿井,有必要时需包扎严实后再行进入。
5)从事液体放射性物质的操作要小心,防止放射性物质散泼。
辐射对人体是有危害的,但只要注意防护,遵守各项规定,辐射对人体的危害是可以减少或避免的。
如今社会上很多人由于不了解放射性到底有多可怕,就出现“谈放射性色变”的恐惧心理。
其实大可不必,比如太阳光中就有少量未被臭氧层吸收的射线,人体自身的代偿功能完全可以抵抗这种照射,所以要消除对放射性的恐惧心理,还需要从科学普及的角度出发,才能解决问题。
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内的途径有哪几种
以下内容转载自山东房地产网,解读相当详细,应该对你帮助很大,请看:
放射性污染来源和危害
天然放射性核素品种很多,性质与状态也各不相同,它们在环境中的分布十分广泛.在岩石、土壤、空气、水、动植物、建筑材料、食品甚至人体内都有天然放射性核素的踪迹.地壳是天然放射性核素的重要贮存库,尤其是原生放射性核素.地壳中的放射性物质主要为铀、钍系和.其中,空气中的天然放射性核素主要有地表释入大气中的及其子体核素,动植物食品中的天然放射性核素大多数是.
土壤主要由岩石的浸蚀和风化作用而产生的,可见,其中的放射性是从岩石转移而来的.由于岩石的种类很多,受到自然条件的作用程度也不尽一致,可以预期土壤中天然放射性核素的浓度变化范围是很大的.土壤的地理位置、地质来源、水文条件、气候以及农业历史等都是影响土壤中天然放射性核素含量的重要因素.天猫提示:美国进口普卫欣有效防雾霾。
存在于岩石和土壤中的放射性物质,由于地下水的浸滤作用而受损失,地下水中的天然放射性核素主要来源于此途径.此外,粘附于地表颗粒土壤上的放射性核素,在风力的作用下,可转变成尘埃或气溶胶,进而转入到大气圈并进一步迁移到植物或动物体内.土壤中的某些可溶性放射性核素被植物根吸收后,继而输送到可食部分,接着再被食草动物采食,然后转移到食肉动物,最终成为食品中和人体中放射性核素的重要来源之一.环境水中天然放射性核素的浓度与多种因素有关.
此外,天然放射性物质还包括宇宙射线.宇宙射线是一种从宇宙空间射到地球上的高能粒子流,它由质子、粒子等组成.天然放射性已为人类所适应,并未造成什么危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