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集:南齐年间,皇太子萧定权做了噩梦,梦见往事,求佛祖指点迷津,对方指出如能远离颠倒梦想,即可破除烦恼。
2、第2集:齐王的母亲赵氏听说儿子密谋的诡计被张内人偷听,她知道张内人是先皇后身边的侍女,担心她会去告密,她的心腹姜尚宫提醒她作为一席尚宫,张内人绝对不会将自己的安危拱手相让的。
3、第3集:萧定权领着嘉义伯终于到了母亲生前的住处,果不其然在那里他找到了卷轴,另有一只破碎的玉簪,将张内人留给他的这个东西怀揣着,萧定权十分怀念她。
4、第4集:人证和物证俱在,证据确凿,铁证如山。足以完全证明萧定权是无辜的,皇帝下令萧定权全权处理当日的事件,萧定权在大臣面前伸张正义,教育大家要从发生这样的事中吸取教训。
5、第5集:萧定权向恩师告辞的时候,卢世瑜送他离开,趁机有个人蹑手蹑脚地从卢世瑜的桌子上偷走了钥匙,赶紧偷走了考题。齐王去藩地的日子在即,齐王妃从小没有出过远门,她泪流满面去求皇贵妃。
6、第6集:萧定权对几个作弊者进行了严刑审讯,发现李柏舟故意放纵几人夹带小抄,并有意搜场。萧定权这才恍然大悟,所有的一切十有八九是李柏舟一手制造的阴谋。
7、第7集:事情过去之后,考生也被释放,卢世瑜突然发现一间考房没有考生、考号,不由得心里一惊。另一边,皇上认真对照卢世瑜的原书和造伪的笔迹,他清楚仿造得如此逼真只有卢世瑜本人做到。
8、第8集:卢世瑜见萧定权不再反对自己归乡,便意识到他已经知晓整个事情的经过。萧定权不舍地离开,独自走到一个街头的角落失声痛哭。
9、第9集:陆文普回到家中,父亲陆英进京不久,看到儿子满身泥泞十分狼狈,心中多少有些不高兴,陆文普怕爸爸担心,谎称自己不慎掉落池塘。
10、第10集:萧定权和皇上心里都清楚,茶马政事关国力走势、国运吉凶,举足轻重。一日,陆英向皇上汇报,此次长州战事所需战马事务皆由其掌管,由于长州离蜀地较近,因此都是由蜀地将军马就近送到前方。
11、第11集:陆文昔被拦下后,就被萧定棠的人看守起来,陆文普赶紧去向萧定权求助寻求良策,顾逢恩主动表示愿意帮忙,进宫劝说皇上撤回旨意。
12、第12集:皇上宣布举行射柳宴,兴致勃勃表示获胜者无论提出什么赏赐都答应,萧定权与萧定棠等人跟随皇上来到行宫,萧定棠跃跃欲试,萧定权心中也是感慨万千。
13、第13集:皇上提出想由李明安把吕翰的天长军队调去长州,李柏舟表示京都与长州相隔甚远,补给过长,十分不便,不是万全之计,不如从长州周边的民间充实军队。
14、第14集:事情已然这样,李柏舟只能承认失败,叫嚣在次日的邸报上刊登皇室的丑闻,在他廷试之前要让全天下的人都知晓。与此同时,顾逢恩向萧定权抱怨皇上过分。
15、第15集:陆文昔处事缜密,从印局找到了一些情况,顾逢恩便沿着线索找到了证据。李柏舟不久从手下得到消息,由于赵壅印的邸报数量过于庞大,京师印局便将手中的任务转给了另一家印局。
16、第16集:萧定权跟随父皇回宫,疲惫的萧定权渐入梦乡,在梦中,他再次梦见三年前的凄惨情景,晃如真实再现一般。
与此同时,以陆英为首的御史们正在热血沸腾,他们认为太子已经被软禁在行宫,于是纷纷鸣起不平。
17、第17集:张陆正求见皇上,恳求护送恩师卢世瑜的尸首回府,自责自己身为刑部尚书,却没能阻止悲剧发生,十分痛心,请求引咎辞职。
18、第18集:萧定权分析出刑部的矛头是指向陆文昔而来的,于是他当机立断,立即冲向了陆家,到达时只见陆家一片混乱,满目创痍。
19、第19集:陆文昔被太子拒绝帮助救人后,独自在桥上哭泣,将手中的画作抛到河里,蹲坐在桥面。陈内人把嘉义伯安顿躺下休息,然后被太子嘱咐了一件事情。
20、第20集:萧定权直言不讳地说出了陆文昔的名字,让人出乎意料。张陆正便要趁势捉拿,就在这时,萧定权神情自若地称在这里拿人非常不妥,应该过后将陆文昔押解到刑部。
21、第21集:齐王拜别皇上,如期离开京都,走之前,他再三嘱咐姜尚宫一定好好照顾他的母后。姜尚宫回去向赵贵妃如实回禀,赵贵妃牵挂心爱的儿子远走他乡,她情绪低落,茶不思饭不想,做活时扎破了手。
22、第22集:户部尚书黄赐为皇上介绍太子婚礼所花费用,大呼修缮延祚宫已经耗资巨大,因此国库空虚,无法再在婚礼上花费。他想表达的意思是太子应该避免铺张,回宫举办婚礼为佳。
23、第23集:陆文昔已经化名顾阿宝进宫,张绍筠认为她很美丽。萧定权大婚之日,张尚书向女儿跪拜,行对太子妃的礼节,张尚书之女张念之不肯嫁给太子。
24、第24集:长州外围的紧急军报传来,顾逢恩慌忙闯入宫中,十分牵挂父兄的安危,当他得知父兄都已经找不到位置时,不禁心急如焚,马上请求准许前往长州。
25、第25集:张绍筠到处打听购买藩马,这天,几个不三不四的人主动上来卖马,张绍筠没有疑问,便选了一匹好马带回去送给萧定权。萧定权试着骑了几圈,觉得与自己的御马还是很像。
26、第26集:眼看张绍筠正和马贩子完成交易的时候,忽然京畿道府管辖的人出现了,他们抓住了张绍筠,马贩子赶紧夺回张绍筠手里的欠条四处逃命。
27、第27集:皇帝最终同意萧定权彻查军马贩卖的事情,声称必须有个交代,如果没有调查出真相会追究到张陆正、太子甚至更多人,他们既是父子,但他们首先是君臣,萧定权询问父皇,自己在他心中到底是什么位置。
28、第28集:夜色正浓,萧定权一个人伫立在廊上,太子妃走过来,为他加上外衣。
萧定权深情地揽太子妃入怀,让她什么都不用操心。
太子妃十分豁达,她并没有因为家里的事向丈夫求情,还明确表明心意,如果萧定权喜欢陆文昔,自己不会任何干涉。
29、第29集:蔻珠看到萧定权让陆文昔为自己整理腰带,不由得心生妒火,十分厌恶陆文昔。另一边,李柏舟命人把赵壅和张绍筠押上来一起审问。
30、第30集:萧定权立即叫来了太医,可太子妃的孩子还是流产了,她伤心欲绝,比起失子之痛,更生气萧定权欺骗了自己。张陆正只能在门外劝导女儿保重身体。
31、第31集:萧定权离开牢房,下令次日处死陆文昔,陆文昔绝望痛哭。张陆正慌慌张张的去找李柏舟,他坦白透露,赵壅其实还给萧定权写了一份供词,上面写的他是幕后指使,他还是脱不了干系。
32、第32集:在刑部大牢里面,有衙役来带张绍筠出去,张绍筠自认为是要上黄泉路,他忧心忡忡地与陆文普告别,没想到原来是虚惊一场,萧定权为他求了情,赦免了死罪。
《鹤唳华亭》讲述了皇太子萧定权少年丧母丧妹不与父亲亲近,早年的经历让他对亲情极度渴望,总是想竭力留住身边仅有的亲人。对于父亲,萧定权又敬爱又畏惧,既期望获得父亲的肯定,又害怕面对希望落空时的窘境。
而齐王及其岳父中书令李柏舟屡屡制造祸端,不但迫害了萧定权身边仅有的珍视之人,还令萧定权与父亲间的隔阂日渐加深。
太子老师卢世瑜曾希望清流陆英接替自己成为太子坚实后盾,没想到阴差阳错让陆英之女陆文昔与太子偶遇相知,进而暗许终身。
亲近之人相继被害后,深受卢世瑜儒家思想熏陶的萧定权,坚定地以家国天下的君子准则和小人阴谋做斗争。
而陆文昔在父兄遭难后化身东府女官默默守护在萧定权身边,先后帮助他解决了军马案、童谣案,最终使父兄的冤屈得以昭雪,奸佞巨蠹得以伏法。
萧定权和陆文昔也在互相配合间情感不断加深。两个小怯而大勇的人不畏艰险不畏牺牲,为了社稷的安宁相持相伴。
皇上把皇子送出宫是什么电视剧
万贞儿以一个卑微的宫女,半老徐娘之身,竟一举夺宠,宠冠后宫,做了二十多年无名有实的皇后。
个中缘由,无人能晓。
至于宪宗的两个皇后吴氏和王氏,一个是新婚伊始便守活寡,一个是当了一辈子的傀儡。
万贵妃人老珠黄,却未失宠于皇帝,这真是让旁人百思不得其解,唯一的解释只能是万妃具有与众不同、***入骨的狐媚手段了,就此说来,万贵妃倒是当之无愧的最有魅力的女人!>>>少年陪伴,渐生情愫>>万贞儿出生在一个中途没落的家庭里,因她的父亲受到罪亲的牵连而被谪居霸州。
为了让自己日后有所依靠,他把年仅四岁的女儿送进皇宫做了宫女。
年幼的万贞儿入宫后十分懂事乖巧、聪明伶俐,深得明宣宗皇后孙氏的喜爱。
一眨眼十五年过去了,到了正统十四年,万贞儿已经成了一位十九岁的妙龄少女。
但却没有像她父亲所期望的那样得到皇上的宠爱,而是被已经成为太后的孙氏派去照顾年仅两岁的皇太子朱见深。
>>两个人的缘分由此开始,也为日后万贞儿的得宠埋下了伏笔。
从小皇帝有什么不开心,懦弱的时候,都是她挺身而出,两个人青梅竹马。
在朱见深的眼中万贞儿既像母亲又如姐姐,幼小的他便和万贞儿形影不离。
对她而言,皇帝就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她也是皇帝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所以,他们两人的感情基础是第一位,其次才是手段和心计。
>>天顺六年,孙太后因病去世,万贞儿和皇太子更加肆无忌惮。
而此时的万贞儿虽然已年过三十,但仍然风韵犹存,风姿绰约,旁人看来也只有二十几岁。
为了勾引情窦初开的太子,她格外献媚,终于得到了太子的青睐。
>>由于太子从小就是万贞儿带大的,对她有很强的依赖性,而且越来越强烈,简直离不开她了。
万贞儿便利用这一点牢牢地抓住太子,于是她和太子之间便越来越暧昧。
太子居然也爱上了这个大他十九岁的宫女,这在皇室是绝对不允许发生的事。
>>贵妃横行,凌驾皇后>>天顺八年明英宗驾崩,只有十八岁的朱见深即位,即为宪宗。
坐上了皇帝宝座的朱见深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册封万贞儿为皇后,由于万贞儿年纪大且出身微贱,不适合做一国之母,因此遭到了两宫太后的强烈反对。
在进退两难下,宪宗只能后退一步,立万贞儿为贵妃。
后来关于立皇后的事,两宫太后费了不少的心思。
她们在英宗生前亲自为儿子挑选的十二名淑女中又经过仔细筛选,两位太后最后决定立吴氏为皇后。
>>谁知大婚之后,皇帝新郎并不贪恋吴皇后的青春美色,而是常常宿在嫔妃万氏宫中,这使吴皇后又气又羞。
她不明白,自己哪一点比不上徐娘半老的万妃,无论姿色才学还是门第修养?她更不明白的是,比皇帝年龄大十九岁的万妃用什么手段把皇帝的心死死拴住?>>原来,大婚前的宪宗,早已同年过三十的宫女万贞儿有了私情。
天顺六年,孙太后病死,年已十五的皇太子乘机把万贞儿要进东宫做自己的贴身侍女。
尽管贞儿已年过三十,但因仍是处女,且华色犹浓,看上去不过二十左右。
为了勾引情窦初开的太子,她使出种种狐媚手段,终于把太子勾上手,两人便瞒着宫里人,干起了风流韵事。
>>宪宗即位后,唯恋着万贞儿一人。
照他心思,真想册立万贞儿为皇后,但以一个年龄比他大十九岁,又是微贱的宫女之身,想坐上皇后宝座,几乎是做梦。
迫于礼制,也迫于母命,宪宗只得与吴皇后成婚,而于万氏,只能给她个小小妃嫔的名号。
>>万贞儿可不甘心。
她知道,此时的皇帝,已完全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她认为,只要皇帝下决心,她是完全可能坐上皇后宝座的。
仗着皇帝的无比宠幸,她根本不把吴皇后放在眼里。
大婚以后,皇帝经常临幸她的寝宫,与她朝夕相处,相亲相爱,这越发助长了她的骄气。
因此,她每次谒见吴皇后时,总是板着脸不给面子,甚至故意拿架子,这使吴皇后非常生气。
起先碍着宪宗的面子还隐忍着,到后来实在忍耐不住,免不了斥责她无理。
可万妃非但不知收敛,却对皇后恶语相讥。
一次惹得吴后性起,命宫人将她拖倒在地,亲自取过杖来打了她几下。
>>这下可不得了,万妃找到宪宗,哭闹不休。
宪宗大怒,要去找皇后评理。
万妃是个有心机之人,又故意拦住宪宗不让去闹,说道:“妾已年长色衰,不及皇后玉女天成,还请陛下命妾出宫,以免皇后生气,妾也省得受那杖刑了!”宪宗又恨皇后又怜万妃,慢慢替万妃解开衣服,见她雪也似***的肌肤上面,一道道杖痕透着血色,不由怒从心头起,发誓道:“此等泼辣货,我若不把她废去,誓不为人!”>>第二天一早,宪宗便去见两宫太后,说吴皇后举动轻佻,不守礼法,不堪居六宫之首,定要废去。
钱太后不便说什么,周太后劝阻道:“册后才一月便要废去,岂不惹人笑话?”>>宪宗坚持要废,周太后溺爱儿子,只得由着宪宗。
于是,一道废后诏书下达,命吴氏退居别宫,还把司礼监牛玉罚往孝陵种菜。
>>万妃觊觎后位,要宪宗替她去向太后说说,但周太后嫌她年长,且出身微贱,始终不肯应允。
过了两个月,周太后下旨,要宪宗册立已同柏氏一起被封为贤妃的王氏为皇后。
王皇后生性软弱怕事,知道皇帝宠幸万妃,自己更不是万妃的对手,只得处处谦虚忍让,做个傀儡皇后也就罢了。
>>残害皇子,百密一疏>>成化二年,万妃生下皇长子,宪宗大喜,立即进她为贵妃,又派出使者四出祷告山川诸神。
谁知偏偏天不从人愿,未等满月这位龙子竟是短命夭折,万贵妃也从此不再有娠。
但是夺取皇后之位的野心并未放弃,因此她就十分妒恨妃嫔们生子,如知道哪个妃嫔怀胎,她就千方百计逼令喝药打胎。
迫于万贵妃在宫中的权势,妃嫔们只有含泪服从。
>>几年过去了,宪宗一直没有子嗣,宫廷内外,朝野上下为之忧心。
大臣们屡屡奏请,要皇帝广施恩泽,宪宗也为之愁眉不展。
到成化五年,柏贤妃生下一个皇子,宪宗高兴非凡,大事庆贺,取名极,并立即立为皇太子。
第二年二月,皇太子突然生起病来,病势来得凶猛,令御医们束手无策,一天一夜后竟夭折了。
宪宗哭得死去活来,宫人太监们觉得太子病得奇怪,偷偷查访下来,果然是万贵妃派人毒死了太子。
但是,谁也不敢去告发。
>>光阴似箭,一晃又过了六年。
此时的万贵妃不但仍宠冠六宫,而且是威行朝野,连宪宗也制掣不了她了。
她内连宦官,外结权臣,太监梁芳、钱能、郑忠、汪直等,俱诌事贵妃,以宫廷采办为名,大肆搜刮,动用内帑无数,宪宗也不敢多问。
>>这天,宪宗思念亡子,百般无聊中召大监张敏替他梳理头发。
对镜自照,忽见头上已有数根白发,不禁长叹道:“朕老了,尚无子嗣!”>>张敏一下伏倒在地,连连磕头道:“请万岁爷恕奴死罪,奴直言相告,万岁已有子了!”>>宪宗大吃一惊,忙问道:“此话怎讲?朕哪里还有什么子嗣?”>>张敏又叩首道:“奴一说出口,恐怕性命难保。
万岁爷可千万替皇子作主,奴虽死无憾!”>>站在一旁的司礼太监怀恩也跪下奏道:“张敏所言皆是实情。
皇子被养育西内密室,现已六岁了。
因怕招惹祸患,故隐匿不敢报。
”宪宗又惊又喜,怀疑自己在做梦,当下传旨摆驾至西内,派张敏去领皇子前来见面。
>>这个皇子是谁呢?原来,成化三年,西南土族作乱,朝廷派大将前去征讨,平夷之后,将男女俘掳解入京城。
其中有一纪氏女,本是贺县一名士官之女,长得美丽机敏,被充入掖庭。
宫中见她性情贤淑,又通文字,升为女史。
不久,王皇后看中了她,命她管理内府库藏。
>>一天,宪宗偶而来到内藏,问及内藏现有多少金银钱钞,她口齿伶俐对答如流,使龙心大悦。
又见她生得明眸皓齿,妩媚动人,宪宗便在纪氏住处召幸了她。
过了几个月,纪氏怀了孕。
>>这事被万贵妃知道了,妒恨异常,派了一名宫婢去内藏打听实情。
那宫婢是个好心人,不忍皇帝子嗣又遭残害,回去禀报贵妃说,纪氏不过是生了鼓胀病。
万贵妃半信半疑,不太放心,便勒令纪氏退出内藏,移居同自己住处相近的安乐堂,以不时监督她。
>>几个月过去了,纪氏生下一个男孩。
对这样的喜事,纪氏却忧愁万分,她知道儿子一定逃脱不了万贵妃的魔掌,假如不设法弄死,只怕自己的性命也难保。
她咬了咬牙,把孩子包好,命令门监张敏把皇子带出宫去溺死。
>>张敏接过皇子,好生不忍,他想皇上年纪越来越大了,几个儿子不是胎死腹中,就是急病夭亡,至今没有子嗣,我怎能做这种对不起社稷,对不起皇家的事来呢?他冒着杀头的危险,把皇子偷偷藏入密室,取些蜜糖、粉饵之类的食物喂养。
由于张敏行事小心,一次次躲过了万贵妃的耳目。
不久,废皇后吴氏知道了这件事,便把皇子接到自己居住的西内,悉心予以照料,皇子才安然活了下来。
>>再说纪氏听得宪宗召见儿子,抱着儿子放声大哭,说道:“今日我儿一去,我恐怕性命难保!儿去,若见一穿黄袍,有胡须的人,便是儿的父皇,儿拜见他吧!”她替儿子换上一件小红袍,抱儿子上了小轿,由张敏等护着,离西内而去。
>>这时,宪宗正眼巴巴地坐在堂上等候,忽见宫门前一顶小轿停下,一个身穿红衣,胎发披肩的小孩子跳了下来,直奔堂前,一见到他,便双膝跪地,口称:“儿臣叩见父皇”,向他请安。
他悲喜交集,不由掉下眼泪,一把把儿子抱入怀里,放置膝上,仔细端详。
良久,才喃喃说道:“这孩子长得真像我,确是我的儿子!”>>宪宗派怀恩去内阁报喜,并说明原委。
大臣们皆大欢喜,第二天早朝一齐向宪宗道贺。
宪宗命内阁起草诏书颁行天下,并封纪氏为淑妃,移居西内。
因六岁皇子尚未取名,又命礼部会议,替皇子定名叫樘。
>>大学士商辂仍担心这位皇子会重蹈皇太子极的覆辙,但又不敢明言,只说让皇子母子住在一起,便于照料养育。
宪宗准奏,命纪淑妃携皇子居住永寿宫,他自己也常常驾临永寿宫,同纪妃欢聚。
不仅如此,宪宗还大胆地同其他妃嫔交欢,陆续又生了几个儿子。
>>誓废太子,气极而亡>>喜庆的皇宫里,唯有万贵妃一人恨得咬牙切齿。
她日夜怨泣,说是群小们竟敢欺我,我决不同你等干休!>>这一年的六月,好端端的纪妃竟暴病而亡。
是被毒死的,还是被勒死的,谁也不敢过问,但谁都心中有数。
宪宗也不追究,只是下令予以厚葬,并谥纪妃为“恭恪庄禧淑妃”。
张敏见淑妃被万贵妃害死,料想自己也难逃毒手,便吞金自杀了。
>>万贵妃还想除去眼中钉朱樘。
可是她也不是那么容易下手的。
周太后为了保护孙儿,命宪宗将樘交给她,放在仁寿宫抚养。
不久,朱樘被册立为皇太子。
一天万贵妃请樘到她宫里去玩,周太后知道她不安好心,叮嘱孙儿,去了之后不要吃任何东西。
到了贵妃宫中,贵妃劝樘吃饼,樘回答说,已吃过饭了。
贵妃又劝他吃羹汤,机灵的孩子反问她:“这羹中有毒吗?”气得贵妃半晌说不出话来。
>>“这么小的孩子就如此防备我,记恨我,将来他一旦登上皇位,我不就死在他手里吗?”她觉得非下决心逼宪宗易储不可。
>>这以后,她一有机会,就向宪宗吵闹,要求废掉皇太子朱樘,另立邵宸妃的儿子兴王朱杭。
尽管此时万贵妃已年近六十,可宪宗对她又亲又怕,根本离不开她,怎敢不听从她呢?太监梁芳等人勾结万妃,大肆侵吞内府钱财,害怕将来太子即位后会惩治他们,也帮着万贵妃一起攻击太子。
宪宗只得答应了。
>>第二天,宪宗找司礼太监怀恩商量,怀恩连连说不可,惹得宪宗很不高兴,竟把怀恩贬到凤阳去守皇陵。
正想再召集群臣们商议废立之事,忽报东岳泰山发生地震,钦天监正据天象所测,说此兆应在东宫,宪宗以为废太子会惹怒天意,不再提易储之事,这才保住了太子的地位。
>>万氏死时五十八岁。
成化二十三年(公元一四八七年),万氏因为一宫女出言讥讽,大怒,用掸子连打宫女数下,气咽痰涌而昏厥,继而身亡,死时五十八岁。
>>万贞儿死后,朱见深念及她的种种好处,特别是年幼时的一段情分,洒落下了眼泪。
他命按皇后礼仪办理万贵妃丧事,并辍朝七日,给万贵妃加了“荣靖”的封号。
>>朱见深终于摆脱了这个以不可思议的本领控制他长达20多年的女人。
然而,按照命运的安排,一生甘受万贞儿摆布的朱见深注定了要寸步不离地陪伴着这个女人。
万贞儿去世后仅几个月,朱见深就染上了重病,并在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八月结束了自己平庸的一生。
但是,他与万贞儿这对“老妻少夫”在赴黄泉路上也几乎结伴而行的事,多少还说明了他们是封建时代宫廷中难得一见的生死恋。
>>半老徐娘,为何得宠>>朱见深一如既往的喜欢着比他大近20岁的万贞儿,不能不说是后宫史上的奇迹。
此二人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大搞了一次风行时尚的姐弟之恋,且情真意切,至死不渝。
全不似现在的弟弟爱上姐姐,来得快去得巧。
万贞儿比明宪宗大十九岁,本是宪宗祖母孙太后的贴身女婢,后来专门服侍年幼的太子朱见深,其实也就是领着他玩,捉个迷藏放放风筝什么的。
宪宗即位时16岁,万贞儿35,被封为贵妃,二人每日如漆似胶,形影不离,磨叽个没完没了。
《明史》中一句话说的再明白不过,“六宫希得进御”,有了万贞儿,三千佳丽都歇了,晚上就剩她一个人的事儿,足见宪宗欢喜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要不是因为出身低微,早就立她为皇后了,这一点从万贞儿几次哼唧,便“谗废皇后吴氏”,可见一斑。
楞让皇帝把皇后废了,足以看出这老姐姐的能量。
>>朱见深为什么这么痴迷于这个比他大近20岁的姐姐呢。
一般来说,男女产生感情定然是被对方所吸引,渐生爱慕之心,慢慢到不离不弃,由不可割舍的依赖,最终演化成浓郁的亲情,而变得根深蒂固。
人的感情在少年时容易形成定势,朱见深自小被万贞儿看大,在心理成熟和情感发育期间,与万贞儿片刻不离,少年懵懂的男女欢情加上细心呵护的关心照料,双管齐下,双方不可能没有感觉,就像双面胶的功效,于无形中已经相互粘合。
加上每日对视传情,就越发变得称心如意。
就像办公室新来的女同事,开始觉得稀松平常、无甚看点,全无影星的靓丽典雅,等时间久了,便越觉顺眼,温柔而生动,最后影星也不能出其左右了。
>>朱见深情感朦胧阶段也正是万贞儿作为女人最迷人的时期。
万姐姐长的肯定也漂亮,老太后绝不会找一个苦瓜脸伺候太子不是?而女人的美丽永远是触动男人心扉的根本。
万贞儿不用劳作,保养再跟得上,就不只是风韵犹存,该是风情万种了,是熟的不能再熟的***,这对一个懵懂少年来说极具杀伤力。
朱见深当皇帝时充其量就是个90后,万贞儿和他在一起那不跟玩儿似的,智力阅历都没在一个水平线上。
***的挑逗,娇媚的容颜,16岁的小屁孩能有多大定力,乖乖听姐姐的话。
等万贞儿年纪再大些,又喜欢“奇技淫巧”,更加注意风情,不把皇上迷得团团转才怪!>>心有灵犀是情感至深的关键所在。
万贞儿“四岁选入掖廷”,小小年纪就在险恶的皇宫中混,浸染日久,肯定不是吃素的。
而且一直伺候皇上他妈孙太后,没两下子干得了吗。
《明史》中说万贞儿“机警,善迎帝意”,简单的六个字,却说明了两个问题,一,万贞儿很透灵,脑瓜好使,会说话,善于揣摩人心。
美丽而能善解人意,乖乖不得了;二,其智商必在皇帝之上。
她不仅要知道皇帝在想什么,还要想到前面,非高智商不能办到。
就像领导身边的高参,总也领会不了意图,那要你何用!万贞儿从朱见深玩尿泥时就看着他,他想什么能不知道吗?思维上的相通,不喻自明的体贴,让宪宗更加依赖。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朱见深的太子之位,因为他爹明英宗在土木堡之变中做了俘虏,他叔叔景泰帝主政时,废了他的太子之位,万贞儿不离不弃,在感动的同时,心灵也更易靠近。
>>万贵妃死后,宪宗饱尝相思之苦,工作也干不下去了,“辍朝七日”,以示哀悼,感情之深可见一斑。
皇帝也是人,一样有七情六欲,一样有普通人的情感。
不过皇帝贵为天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一草一木全是皇家私有,可选择的机会太多,就像一朝得势、实权在握又掌控资源的显贵达人,容易在石榴裙下落得人仰马翻,也是因为有了太多的机会,滋生了贪欲,便不甘寂寞的任意妄为起来。
在往昔为权势而努力的艰难岁月,灯红酒绿的浮靡生活不过是个美丽的幻想。
能够像明宪宗这样,当了皇帝还能如此的性情专一,确实是个奇迹。
>>万贞儿和宪帝打破世俗,不顾舆论演绎了一段感天动地的姐弟恋。
如果单纯以感情而论,那这场感情就足以和“梁山伯与祝英台”相媲美。
宪帝身为一国之君,即便有三宫六院但也只爱万贞儿一个,仅凭这一点就足以让人另眼相看。
但是万贞儿在这段感情里却不满足于单纯为了爱而爱,她有着强烈的权力欲望和野心,所以人们提到万贞儿时总是将她和恶毒、阴险等字眼联系起来。
看来生活在后宫里,看似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却处处隐藏着致命的陷阱。
>>历史上受到专宠的妃子很多,但若论情况之离奇,谁也比不过万贞儿。
万贞儿以一个大皇帝十九岁的宫女,最后再以半老徐娘的身份夺得专宠、幸冠后宫,这在今天看来也是很难让人接受的,更何况是在封建时代的明朝。
但富有心机的她确确实实地做到了,在与宪宗二十多年的感情里,万贞儿成功地将母亲、初恋情人和政治盟友三个角色融为一体,让宪宗对她依赖、留恋,兼有佩服,更令他们的关系成为一段密不可分的联盟。
万贞儿从宫女到贵妃一步登天地创造了奇迹,所有是与非也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