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听器与人工耳蜗同属于听力康复设备。相同之处在于,两者都可以称作助听设备,都是通过特殊的电子线路,将外界的声音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再转化为人体可接受的声音信号。
不同之处在于,助听器是一种放大器,可以将外界信号充分放大后,传入听力障碍者的耳道内,通过中耳,再传入内耳听觉感受器,从而使听力障碍者能够听到这种“放大”了的声音。
助听器适合于轻度至重度听力损失的患者。
但由于助听器的种类、品质的不同,对声音信号的放大效果也不同,即对声音信号的“保真性”不同。
听力障碍者听起来的感受会有差别。
人工耳蜗适合于极重度的听力障碍者,即应用助听器不能起到任何帮助的人。
人工耳蜗分为外部装置和植入体内的装置两部分。
外部装置分为言语处理器,方向性麦克风和传送装置,植入装置包括电极系列和接受刺激装置。
植入体内的装置可以绕过受损的耳蜗,直接刺激听神经,使患者重获听力。
无论是配戴助听器还是植入人工耳蜗,都要经过一定时间的适应期。
尤其是人工耳蜗,与健全人体耳蜗结构的精细度相差很大,所以感受到的声音与自然的声音会有一些差异。
要经过很长时间,语后聋者要经过几个月的康复训练,而语前聋者(小儿)则要经过2-3年的语言康复,才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目前一个人工耳蜗的设备加手术费约需20万元左右,一个助听器价格则为1000-30000余元不等。相比之下,助听器的优势在于配戴方便,无创伤;而耳蜗得做手术,有创伤。
现在助听器技术的发展,使助听器有更大的适配范围,适合听损从轻度到重度,甚至低于一百分贝的极重度听损朋友,也在选配了超大功率的助听器后,得到了很好的帮助。
耳蜗的情况国际上规定,双耳听力都在85分贝以上,配戴助听器半年以上无效果或效果甚微,由于耳蜗部位先天后天功能下降引起的听力损失障碍才考虑施行耳蜗手术,而外耳、中耳及蜗后听神经引起的听力障碍人工耳蜗后不能有很好的预期效果,故不推荐。
在声学效果上,助听器的低频补偿更占优势,耳蜗的高频补偿更占优势。
所以有些只做了耳蜗的孩子,有时会声调不好,就是上声去声分不清的,最好能在另一未做耳蜗的耳朵配戴助听器来进行低频补足,往往比只做耳蜗的孩子有更好的语言发展。
三种人不能戴助听器
你好,哪些情况不适合配戴助听器?
助听器是帮助听力残弱者改善听力,从而提高言语交往能力的一种扩音装置。
助听器不能买而是要经过专业的验配。
就听力障碍本人或有听力障碍亲戚和朋友来说,认识和了解助听器的相关知识尤其重要。
人们在配助听器时往往存在很多误区。
是否听力一碰到问题就需要马上选配助听器呢?以下情况下,操之过急的选配助听器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1、三个月以内的突发性耳聋,建议您发现后尽快到医院耳鼻喉科进行治疗,听力稳定后,才可以选配助听器;2、急性中耳炎、慢性中耳炎的活动期,均需要到医院进行治疗后再选配助听器;3、最近发生的耳鸣或单侧耳鸣;4、伴有发作性眩晕的患者;5、对助听器没有合理的期望值:过高或者过低都会影响助听器后续的适应和佩戴;6、过分看重打折、不注重专业调试和康复指导,即使花了很便宜的钱买了技术含量很高的助听器,也会造成效果不好而不能坚持佩戴;7、家人不能积极配合,操之过急或者对患者本人造成负面打击的。
8、具有中枢听觉问题的神经性耳聋患者。
9、听力特点对助听器数字技术要求很高而价格上仅愿意接受低档助听器:如陡降型听力损失患者,只能接受双通道助听器的价格,即使勉强配了,也会产生很多的后续问题,无法坚持佩戴。
希望我的回答能给你带来帮助!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