σb、σp、σs、是材料力学中应力-应变曲线的常用符号,其中σb表示抗拉强度,σp表示比例极限,σs表示屈服极限。而σcr多用在材料力学压杆稳定问题中,代表压杆的临界压力。
1、抗拉强度,是金属由均匀塑性形变向局部集中塑性变形过渡的临界值,也是金属在静拉伸条件下的最大承载能力,抗拉强度反映了材料的断裂抗力。
2、比例极限,在材料弹性变形阶段,应力一应变呈线性关系,材料处于弹性阶段。但由于比例极限很难测定,所以常采用发生很微小的塑性变形量的应力值来表示,称为规定比例极限,用σp表示。
3、屈服极限,是金属材料发生屈服现象时的屈服强度,也就是抵抗微量塑性变形的应力。
对于无明显屈服现象出现的金属材料,规定以产生0.2%残余变形的应力值作为其屈服极限,称为条件屈服极限或屈服强度。
大于屈服强度的外力作用,将会使零件永久失效,无法恢复。
4、压杆的临界压力,在压杆问题中,当轴向应力P增加到一定程度P'(小于许压应力)时,压杆的直线平衡状态开始失去稳定,产生弯曲变形,这个力具有临界的性质,因此称为临界力。
临界力大小与杆件的材料、长度、截面形状尺寸以及杆端的约束情况有关。
除以上符号外,材料力学其他性能符号及意义:
1、拉伸弹性模量E:拉伸实验时,材料在弹性变形阶段内,正应力和对应的正应变的比值。
2、剪切弹性模量G:扭转实验时,材料在弹性变形阶段内,正应力和对应的正应变的比值。
3、疲劳极限σ-1:在疲劳试验中,应力交变循环大至无限次而试样仍不破损时的最大应力
4、疲劳强度σN:在规定的循环应力幅值和大量重复次数下,材料所能承受的最大交变应力
5、伸长率δ:指金属材料受外力(拉力)作用断裂时,试棒伸长的长度与原来长度的百分比,伸长率按试棒长度的不同分为:短试棒求得的伸长率,代号为δ5,试棒的标距等于5倍直径长试棒求得的伸长率。
6、断面收缩率ψ:材料受拉力断裂时断面缩小,断面缩小的面积与原面积之比值叫断面收缩率,以ψ表示。单位为%。
7、冲击韧度αk:冲击韧度是材料抵抗冲击载荷的能力。一般用αk表示,单位为J/M。
疲劳极限是指
1.疲劳极限的定义:疲劳极限是指材料在经过无穷多次应力循环后,不发生破坏的最大应力值。它是材料对周期性应力的承受能力的量化表现。
2.屈服极限的定义:屈服极限,也称为流动极限,是指材料在外力作用下开始发生明显塑性变形的应力值。它体现了材料在弹性阶段和塑性阶段之间的过渡。
3.强度极限的定义:强度极限是指材料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破坏时的最大应力。这个应力值也可以称为破坏强度或破坏应力,它是材料能够承受的最大载荷。
4.疲劳极限的特点:疲劳极限是材料对周期性应力的承受能力的极限值,是材料疲劳性能的重要指标。
5.屈服极限的特点:屈服极限表示材料在受到外力时开始发生塑性变形的应力值,它是材料设计和使用中的一个关键参数。
6.强度极限的特点:强度极限反映了材料在外力作用下的破坏性能,是材料设计和工程应用中的基础参数。
7.影响因素:疲劳极限受到构件状态和工作条件的影响,如应力集中、尺寸、表面加工质量和表面强化处理等。强度极限和屈服极限的确定也受到材料本身的性质、温度、加载速率等因素的影响。
8.疲劳极限的计算:对于某些材料,疲劳极限可以通过疲劳寿命曲线来确定,该曲线显示了应力水平与循环次数之间的关系。在实际应用中,疲劳极限通常被定义为在特定循环次数下,材料不发生破坏的最大应力值。
9.屈服极限的确定:屈服极限的确定通常需要通过实验来完成,实验中通过逐步增加加载力,观察材料是否发生塑性变形来确定。
10.强度极限的确定:强度极限的确定也是通过实验方法,通过逐步增加加载力,直到材料发生破坏,记录此时的应力值作为强度极限。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