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五月第三个星期日,中国都会庆祝全国助残日,这是残疾人的节日。
1990年12月28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
该法第14条明确规定:“每年五月第三个星期日,定为全国助残日。
”随着时间的推移,全国助残日活动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逐渐演变成了“助残周”或“助残月”。
在全国助残日期间,全国各地都会举行形式多样的扶残助残活动,新闻媒体也会广泛报道残疾人事业的发展。
这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人心,人道主义精神的大发扬,以及扶残助残的良好社会风尚。
今年,各地和相关部门将根据统一部署,结合实际情况,开展更加扎实、丰富多彩的助残日活动,确保残疾人民生得到更好的保障,加快推动残疾人全面小康进程,让残疾人能更多地分享国家的发展成果。
在帮助残疾人的方面,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入手:1.残疾人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时,应得到便利和照顾,如优先提供座位、按下车铃等。
2.公共场所应完善无障碍设施,如降低电梯按钮、平整台阶、拓宽盲道等,以拉近与残疾人的距离。
3.社会应鼓励与残疾人的交流,如学习简单的手语,以便与聋人进行基本的沟通。
4.应尊重残疾人的意愿,避免仅以怜悯的心态对待他们,而是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们,就像对待普通人一样。
全国助残日在几月几日
全国助残日定在每年的5月第三个星期日。
2023年的5月21日是第三十三次全国助残日。
中国残联在5月15日举行了新闻发布会,宣布了2023年全国助残日的主题为“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
每年的全国助残日活动,都能动员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领导以及数以亿计的群众参与,形成了强大的声势和规模。这些活动为众多残疾人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帮助和支持,有力地推动了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其意义广泛而深远。
每年助残日的活动主题,都是根据当年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点工作来确定的。在活动日当天,围绕“宣传残疾人保障法”、“一助一送温暖”、“走进每一个残疾人家庭”、“志愿者助残”等主题开展了各种活动。
助残日活动为残疾人提供了各种具体的服务与帮助,活动的规模和影响力逐年扩大,深入人心。
实践证明,通过法律形式确定的“全国助残日”活动,是培育全社会扶残助残风尚、提高全民助残意识的重要举措,也是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一个重要形式。
活动期间,公共传媒积极反映残疾人生活,报道残疾人事业,团结和激励了一大批理解残疾人、热爱残疾人事业的新闻界朋友。
他们利用各种传媒在社会上大力宣传人道主义,在全国形成了宣传报道残疾人事业的热点,营造了有利于残疾人事业可持续发展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文化助残”活动的内涵丰富,可操作性强,形式多样。主要活动包括“扶残助学”、“科技助残”、“爱心赠刊”、“爱心赠书”、“爱心送戏”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