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后原因是当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兵败马来西亚大马城时,碧桂园创始人杨国强绝对没想到自己会这么快接踵跟上。
今年8月,马来西亚新任总理马哈蒂尔亲自出手,位于马来西亚柔佛州的碧桂园(02007HK)森林城市项目被“封杀”。宣称投资2500亿元的此“城”,似乎成了杨国强的滑铁卢之战。
而在北京漂泊了7年的林洪也没想到,位于千里之外的岛国发生的这场“封杀”战役引发的风暴,会如同蝴蝶的翅膀般穿越海岸线到达北京南部50公里外一个叫做永清的小镇,最终降落到自己头上。
从今年9月份开始,位于河北永清的碧桂园悦融华项目,一场轰轰烈烈的维权正愈演愈烈。房子盖到一半,碧桂园要撤资,业主瞬间炸锅了。
而碧桂园中途撤资的原因,多位碧桂园方面人士向《今晚财讯》称,是因为碧桂园马来西亚项目需要资金。
如果说,今年7月,碧桂园一个月内发生的数起安全事故,将公司的管理问题暴露出来,那么,随后碧桂园暴露的另一大问题,则是现金流危机。
《今晚财讯》翻阅碧桂园的近期公告,发现近期系列公告都与融资有关。作为地产行业的“一哥”,碧桂园频繁融资引人注目。
更让人关注的是,在资产上万亿的国内地产公司里,碧桂园不仅资产负债率最高,且短期还债压力巨大,融资成本也在不断上升。
根据碧桂园2017年年报,截至当年年底,碧桂园一年以内需要偿还的负债为37886亿元。
到了2018年半年报中,碧桂园一年以内需要偿还的负债,达到530721亿元。
半年之内,短期负债增长了151861亿元。
这也意味着,近期碧桂园每日需还债达145亿元。
对此,中国城市房地产研究院院长谢逸枫对《今晚财讯》表示:“这个债务上升水平已经完全超过了企业负债率的标准线或警戒线,属于严重债务风险,已超过了2008年金融风险的水平。
如果说今年下半年没有迅速将债务水平降下去的话,那么可能面临债务危机。
”。
尽管12月14日,国家发改委发文称,鼓励资产总额大于1500亿元、营业收入大于300亿元、资产负债率不超过85%的房地产企业,通过债券市场开展直接融资。
这对大批急需融资的地产商而言是一大利好。但不幸的是,根据2018年半年报,碧桂园资产负债率达8985%,超过了85%的融资标准线。
杨国强投975亿给王健林碧桂园这么有钱?
说到房地产净负债率,可能很多人都不是很了解,更别说知道房地产净负债率怎么算了,下面小编就跟大家说说房地产净负债率怎么算。
房地产净负债率怎么算
净负债率=(有息负债—货币资金)/净资产—永续债,有息负债=短期借款+1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长期借款+应付债券。
比如:20181-9月份,借款余额82337亿,有息负债是64836亿,短期借款2270亿,1年内到期非流动负债为12708亿,长期借款26896亿,应付债券22962亿。
三季报归母净资产是22159亿,净资产33934亿,永续债为0,货币资金32425亿,净负债率(64836-32425)/33934=9551%。
2019房地产品牌有哪些
1、万科VANKE
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创建于1984年,直到1988年才进入房产行业,历经30多年的发展,如今已成为城市配套服务商。并且该公司的业务范围广泛,覆盖全国经济具活力的三大经济圈和中西部城市。
2、恒大地产
恒大集团有限公司,既是世界500强企业,同时也是一家上市公司,集民生地产、旅游综合体、体育以及文化产业为一体的综合企业。
3、碧桂园GARDEN
碧桂园控股有限公司,既是上市公司,也是世界500强企业,以“快速开发、快速销售”的营运模式著称,是业内大盘开发模式的倡导者。
4、绿地地产
绿地地产,创建于1992年,既是上海市著名商标,也是世界500强企业,致力于住宅、商业、办公以及酒店等功能为一体的现代服务业综合体。
5、保利发展
中国保利集团有限公司,创建于1992年,以不动产投资、开发、运营以及资本运作为基础,提供业内生态系统的综合型央企。
编辑总结:看完以上介绍,相信大家对房地产净负债率怎么算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如需了解更多相关资讯,请继续关注我们网站,后续将为大家呈现更多的精彩内容。
大连碧桂园负债多,能买吗
这两天,地产股一片阴霾,跌跌不休。
恒大爆雷、恒大金服维权的消息,更是牵动着所有人的神经。
坏消息太多,恍惚间让人觉得,房地产似乎真的到了至暗时刻。
但,坏消息当中也有好消息。
9月16日,据财联社报道,碧桂园已投资万达轻资产商管公司,投资金额约15亿美元。
万达商管已于8月20日提交境外IPO申请材料,据媒体报道,其在上市前已筹资近60亿美元资金。
相信大家和猫姐一样,看到这事的第一反应都是:
哇哦,碧桂园好有钱!
当然,15亿美元相较于碧桂园超2万亿的总资产、一年卖房近8000亿的销售额来说,当然是毛毛雨不值一提,但好歹也是小100个亿啊!。
要知道,在层出不穷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围追堵截下,今年房企的日子普遍不好过。
从去年下半年国家提出三道红线和贷款两集中,到今年开始在销售端、客户端收紧个人房贷,提高贷款利率等,一系列行动下,房企普遍面临“钱紧”的状况,不少房企更因此爆发了流动性危机。 。
钱,正在变成最重要的东西。比如恒大,就正在等钱救命呢。
在这样的背景下,杨国强大手一挥,随随便便就是100个小目标投出去,这让其他房企情何以堪?
大家在羡慕嫉妒恨的同时,也有点小小的疑惑:
碧桂园,真的这么有钱吗?
今天,猫姐就带大家来盘一盘:
三四五六线之王、宇宙第一房企碧桂园,是不是真的那么有钱?
图源视觉中国,已授权
杨国强的投资生意 。
先来看看碧桂园有钱的佐证,投资万达商管便是其中之一。
据中国证监会政务服务平台行政许可办事大厅披露,万达商管已于8月20日递交境外上市申请,目前进度跟踪状态显示为「补正材料」。
香港经济日报的报道显示,万达商管在上市前的Pre-IPO融资中,合共筹集468亿港元,是中国今年最大规模的上市前融资之一。
图源:万达官网。
这么大的一场IPO盛宴,当然会有很多资本大鳄要来分一杯羹。
据路透引述消息人士称,万达商管Pre-IPO融资由太盟投资集团(PAG)领投共28亿美元,包括19亿美元的股权投资以及933亿元的银团贷款。
另外,碧桂园、腾讯、中信资本以及蚂蚁集团均有参与此轮融资。 。
腾讯、中信资本、蚂蚁集团都是创投界有名的大鳄,投资案例多到数不过来,所以看到这些名字时,大家并不觉得稀奇。
反倒是碧桂园,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就达到了惊人的15亿美元,着实有些出人意料。
碧桂园创始人杨国强;图源视觉中国,已授权。
不过,这并不是碧桂园第一次做投资生意。猫姐了解到, 在投资万达商管之前,碧桂园就已经通过旗下的碧桂园创投事业部,做了很多投资。 。
具体来说,碧桂园创投主要围绕四个投资主题铺排资金。
一是科技创新类,代表投资项目是芯片研发企业紫光展锐、民营火箭企业蓝箭航天、通用智能芯片设计公司壁仞科技和半导体供应商比亚迪半导体、小米生态链企业顺造科技、全栈式自动驾驶解决方案服务商宏景智驾等;
二是大健康类,该类投资的代表项目为宠物医疗企业新瑞鹏宠物集团、综合医疗服务集团企鹅杏仁、生物制药公司创胜集团、创新药企业和铂医药、国内最大的综合医院集团之一新里程医院集团等;
三是消费类,代表项目有餐饮品牌湖南文和友小龙虾、快餐品牌遇见小面、茶包品牌CHALI茶里、酱香白酒项目宝酝、护肤品品牌林清轩、饮料品牌汉口二厂、美瞳品牌cofancy可糖等;
四是围绕碧桂园集团地产主业上下游的产业链进行布局,涉及建筑科技、创新的销售渠道、机器人板块等。
代表项目有贝壳、安居客、功能性建筑材料系统服务商卓宝科技和蒙娜丽莎广西子公司等。
可以看到,碧桂园投资的领域非常广,而且,其创投事业部正式成立于2019年1月,成立仅仅两年多时间,便已经向超过60个项目投入数百亿资金。
据此粗略估算,碧桂园创投每年投出去的钱,或在120个亿以上。
碧桂园真的有钱吗? 。
企业有钱到了一定地步,做一些风险投资,是很平常的事。
在外界一度认为非常有钱的地产圈,包括龙湖资本、保利资本、越秀产业基金、华润资本等诸多房企旗下投资公司或事业部,近年来都做起了创投的生意。
不过,碧桂园创投被公认是近两年来花钱花得比较“凶猛”的一个。
可供对比的一组数据是: 碧桂园投资万达商管花掉了小100个亿,但碧桂园上半年的净利润,也只是224亿元。 。
那么问题来了,碧桂园真的这么有钱吗?
碧桂园最新发布的财报可以告诉我们一些答案。
财报显示,2021年上半年,碧桂园实现权益合同销售额30309亿元,同比增长135%;
实现营业收入23493亿元,同比增长27%;
净利润约2242亿元,同比上升23%;
行业普遍增收不增利,碧桂园同样不能幸免。
2021年上半年,碧桂园实现毛利率197%,首次跌破20%;净利率954%,较2020年下降215个百分点。
碧桂园方面预计,公司的毛利率将在明年年中或明年年底到达低点,随后逐步回升。
国际评级机构标普也认为,未来两年碧桂园利润率的压缩将抵消营业收入的增长,导致EBITDA增速不高于2%。
三道红线碧桂园踩中了一条,依然保持在“黄档”行列。
。
目前, 在TOP10行列中,有两家处于橙档,分别是恒大和绿地;三家处于黄档,分别是绿城、融创和碧桂园;剩下5家房企,则已经全部处于绿档。
虽然近几年来,碧桂园的资产负债率已经从2018年底的最高点8936%,逐步下降到了今年年中的8624%,呈现出稳步降负债成果。
但仅就绝对值而言,截至上半年中,碧桂园的有息负债总额依然高达3242亿元,较2020年底仅减少23亿元。
无论是负债总额还是负债率,碧桂园都依然处于高位。
。
猫姐留意到, 碧桂园近年来规模的提升以及负债率的下降,更多是依靠加大合作比重来驱动。 。
财报显示,2017年碧桂园其他非控制性权益占总权益的比重还不到20%,2018年就突然跃升到了30%,此后一直维持在30%以上,今年上半年中的最新值是:3356%。
在行业风险系数较高的情况下,拉来更多的合作者投资入股、分摊风险,本无可厚非。
但合作比重提升同样是有代价的,那就是:大量的非控制性权益分走了碧桂园一大部分利润。
今年上半年,碧桂园实现净利润224亿元,但分给所有者股东的只有150亿元,分给非控制性权益股东的则达到74亿元,占比3311%。
大量的钱被别人赚走了,碧桂园显然也有点肉痛。
近两年来,碧桂园已有意改变这一现状。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碧桂园新增拿地的权益比例为85%,2020年全年为88%,而2019年这一指标则仅为70%左右。
然而, 提升拿地的权益比例,就意味着自己要出更多的钱,这就意味着,在拿地扩张和降负债降档之间,碧桂园必须要做平衡和选择了。 。
好消息是,碧桂园的流动性依然很充足从。截至2021年中,碧桂园拥有在手现金1832亿元,公司一年内到期的有息负债则为868亿元,在手现金是短期负债的两倍有余。
一句话总结: 钱有点多,花钱有点凶,但赚钱和降负债是真的有点难。
三四五六线之王的忧虑 。
如果碧桂园的在手现金一直如此充足,那我们也没什么好担忧的。遗憾的是,即便是宇宙第一房企、三四五六线之王,也有着它的忧虑。
—— 严格的政策环境正在使碧桂园面临更大的经营挑战。 。
标普认为,随着决策者从房贷额度、销售价格等多个方面严控房地产行业,碧桂园的经营环境绝非一片坦途。
这些控制措施将打击购房者的积极性,给碧桂园的销售执行和现金回款造成压力,特别是在总体上需求更加波动的三四线城市。
。
作为低线别市场的行业领导者,碧桂园大约有60%-70%的权益合同销售额来自三四线城市。
碧桂园楼盘;图源视觉中国,已授权。
事实上,从8月份碧桂园的单月销售额,已经可以反映出一些端倪。
数据显示, 8月单月,碧桂园实现归属公司股东权益的合同销售金额约4521亿元,较2020年同期的6093亿元减少258%;归属公司股东权益的合同销售建筑面积约550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275%。
。
受此影响,碧桂园前8月累计实现权益合同销售额累计约40258亿元,同比增速降到了534%。
如果接下来的金九银十,碧桂园无法止住销售销售下滑颓势,那或许意味着,情况比我们想的还要糟糕。
更大的忧虑来自于回款。
虽然上半年,碧桂园依然取得了高达90%的超高回款率——这也是其现金流始终充沛的根本原因所在,但必须看到,销售端按揭贷款的收紧,正在对碧桂园的回款带来影响。
图源:说财猫自制。
碧桂园首席财务官伍碧君此前在中期业绩发布会上就坦诚, 确实目前整个按揭资源很紧张。
受此影响,上半年,碧桂园的回款率由去年91%下降1%到了90%,按揭周期天数也由去年的35天延长到60多天。
。
不要小看这1%,按照碧桂园去年全年5193亿元权益合同销售回款计算,1个百分点就是52个亿,相当于一家60强房企一个月的销售额。
房地产的周期历史告诉我们,每一次房地产调控,价格最坚挺的永远是核心的一二线城市,而最先受到影响的,永远是那些能级较低的三四五六线城市。
在调控没有任何放松的迹象下,60%以上权益销售均来自三四五六线城市的碧桂园能否维持上半年的销售和回款,不确定性极大。而一旦销售和回款下降,碧桂园的现金流也必将受到影响。
这或许是杨老板在豪掷百亿小目标投资王健林之余,必须要抽空想下的事了。
房企负债率排名2021
碧桂园虽然近期负债比较多,但是碧桂园始终走的是稳健路线,而且管控也很精细化,财务报表也很稳健安全。
现在很多用户都很担心桂碧园会不会像恒大一样,其实完全不用担心,桂碧园跟恒大完全不同。
桂碧园起码能拿得出现金买地,而恒大一直以来都是各种负债。
所以现在还是非常适合买碧桂园的。
碧桂园楼盘价格下降的原因是什么?
截至2020年底,碧桂园总资产为2015809亿元,总负债1758806亿元,净资产257003亿元,资产负债率8725%,仅次于恒大。
在2021年中国房地产上市公司负债情况公示后,碧桂园登排行榜第三,仅次于恒大和保利发展,负债率为556%,在三四线城市拿地,价格高、质量维权问题被不断曝光,市场风险极大。
面对拍高的低价、不断涨价的建材和建设成本,房价不涨,开发商就无法实现利润,引发危机的可能性反而更大。
所以说全国多地的碧桂园楼盘都有降价趋势。
碧桂园会不会跟恒大一样?
碧桂园除了和恒大目标市场比较接近外,在公司治理、运营和财务上真的是一点都没有相似的地方,碧桂园一直都是很稳健的,各项财务指标拉出来都很能打碧桂园除了和恒大目标市场比较接近外,在公司治理、运营和财务上真的是一点都没有相似的地方,碧桂园一直都是很稳健的,各项财务指标拉出来都很能打。
所以在我看来,恒大和碧桂园的债务是不同的,一个负重前行,一个稳步前行,谁容易摔跟头不言而喻,房地产还是要稳定健康的发展才是王道。
碧桂园楼盘以后会下跌吗?
碧桂园在国内很多城市都是有开发楼盘的,其实楼盘出现降价也是比较常见的一个事情,毕竟随着购房人数的增减,房价肯定是会出现一定波动的。
一般情况下碧桂园房子出现大幅度降价的可能性是比较小的,毕竟碧桂园的房子质量都是挺不错的,而且有很多精装修的房源正在出售当中,现在很多人也是比较偏向于碧桂园的房子去购买的,所以碧桂园的房子即使出现下跌幅度也不会特别的明显。
碧桂园会像恒大一样吗
NO1:恒大
暴雷程度:★★★★★
上榜理由:全国房地产龙头,岌岌可危,每天都有商票逾期,债券经被停止融资融业务,裁员60%,因不惜一切代价保交房导致金融机构恐慌,2家信托要求提前偿还贷款。负债万亿级别,表外负债(商票等)千亿级别。
穆迪信用评级:公司“Ca”(倒数第二级),无抵押票据“C”(倒数第一级),评级展望“负面”。
NO2:华夏幸福
暴雷程度:★★★★★
上榜理由:2020房地产10强,河北龙头房企,负债总额4000亿,3月宣布资金链断裂,上半年亏损近100亿,截至9月4日,违约债务本息合计87899亿元,账上几无可动用资金。
曾作为华夏幸福白衣骑士和最大金主的中国平安,计提损失359亿。
中诚信国际,已将华夏幸福从信用评级名单中除名。
NO3:新华联
暴雷程度:★★★★★
上榜理由:债务违约,抵押、质押、被查封、扣押、冻结的资产账面价值总额45458亿元。
NO4:鸿坤地产:
暴雷程度:★★★★★
上榜理由:
鸿坤地产业绩大幅下滑,经营性现金流腰斩,融资成本高且融资环境持续恶化,债务压力和流动性问题开始显现。
NO5:恒泰地产:
暴雷程度:★★★★★
上榜理由:频繁纳入被执行人。
NO6:实地地产
暴雷程度:★★★★★
上榜理由:大规模商票逾期未兑付,供应商、持票人赴实地总部维权。
NO7:蓝光发展
暴雷程度:★★★★★
上榜理由:号称“西南王者”,负债2000亿,曾一脚踏入千亿房企。
多地项目停工,据蓝光2021半年报,其账面可自由动用资金仅为3亿元。
9月3日,蓝光控股股东蓝光集团所持股份全数被自然人顾斌竞得,成交总价仅为2亿元,平均每股价格为2元。
20成飞建设:频繁纳入被执行人。
NO8:宝能集团
暴雷程度:★★★★★
上榜理由:金交所理财产品逾期,员工讨薪。
NO9:荣盛发展
暴雷程度:★★★★★
上榜理由:房地产16强,负债2500亿,近一年内股价腰斩。
踩中大部分红线。短期债务占比较大,偿债压力巨大。
上半年现金流量净额仅为12亿元,几近枯竭。
上半年频繁为下属子公司提供融资担保,已发布逾20份担保公告,担保规模巨大。
近期多个项目大幅降价抛售,环京和青岛等地房价折扣甚至低至五折。
美元债异常低迷,评级下调,外部融资遇阻,在未来一到两年内,荣盛发展的运营和财务状况将将面临各种挑战,。
NO10:泰禾地产
暴雷程度:★★★★★
上榜理由:负债2000亿,上半年营业收入仅为662亿元;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亏损852亿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899亿元,总资产负债率9181%。
8月28日,泰禾集团在中国院子召开记者招待会,老板黄其森亲自上台推销中国院子的房子。
现场有烂尾楼业主上台,替全国数十万烂尾楼业主,给黄其森赠送锦旗,锦旗上写着:百城千楼项目烂尾,十万业主无家可归。
业主被泰禾保安打伤。
NO11:天房集团
暴雷程度:★★★★★
上榜理由:天房集团,曾是天津最大国有房企,于2018年爆雷,负债近2000亿。
天房发展,曾为天房集团所控股,2021年半年报实现营业收入486亿元,净利润—106亿元。
NO12:建业集团
暴雷程度:★★★★★
上榜理由:河南地王,河南本土最大房企,2020销售额过千亿,负债1500亿。
引信来自一封求助信——《关于企业出现重大风险和危机并请求帮扶救援的报告》,内容显示:受汛情、疫情影响,建业300多个地产项目处于停业、半停业状态,但需支付巨额运营成本,销售业绩出现下滑,销售及回款较原计划减少近30亿元,多处工地停工,累计各种经济损失逾50亿元。
问题实际上并不仅仅来自天灾:
建业资产负债率872%,净负债率926%,现金短债比193,踩中红线,被归为黄档企业。
穆迪将建业地产的评级展望从"稳定"调至"负面"。
NO13:三盛宏业
暴雷程度:★★★★★
上榜理由:破产重整。
NO14:协信远创
暴雷程度:★★★★★
上榜理由:协信集团,曾为西南房地产地头强蛇,深陷债务危机后,引入投资者成立协信远创。
协信远创,负债700亿,逾100亿元债务逾期。
因为频繁的债务逾期,协信远创被联合资信等评级机构下调至垃圾级。
近期协信远创更被债权人申请破产重整。
NO15:富力地产
暴雷程度:★★★★
上榜理由:40亿贷款展期6个月,一年内到期债务59576亿,三条红线天天踩。
评级机构穆迪宣布将广州富力下调至B2、香港富力下调至B3;评级展望为“负面”。
富力曾吞并万达酒店,其酒店业务持续亏损。
NO16:阳光100
暴雷程度:★★★★
上榜理由:阳光100,负债500亿,上半年收入仅为33亿元,年利息支出却超70亿。
多次债务违约,多地项目停工。
另有超百亿债务一年内即将到期。
另外,债券价格下跌较大,商票年化收益达到36%,受限资产占比高,网传区域裁员40%。
NO17:新力地产
暴雷程度:★★★★
上榜理由:新力,负债约800亿。一家神秘的房地产商,从江西起家,10年时间从0做到1000亿规模。
网上流传《新力地产老板张园林求救信》称,2019年新力控股创始人张园林欠下16亿港元高利贷,至今未能脱离债务危机。
每天都有子公司商票逾期,拖欠进度款被总包方停工。
更频频曝出大量票据到期无法兑付。
NO18:中南建设
暴雷程度:★★★★
上榜理由:触碰三条红线。
NO19:祥生地产
暴雷程度:★★★★
上榜理由:大量参与民间借贷,多次列为被执行人。大规模裁员。
NO20:新城集团
暴雷程度:★★★★
上榜理由:负债4500亿。
NO21:金地集团
暴雷程度:★★★★
上榜理由:房地产20强,负债3000亿,债务相比2016年的1000亿暴增2倍,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为358亿元,应付债券为420亿元,有息负债总额1230亿元。
上半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00亿元。
NO22:绿地集团
暴雷程度:★★★★
上榜理由:一直踩红线,负债超万亿;绿地已经开始大规模裁员,裁员比例40%-50%左右。
NO23:花样年
暴雷程度:★★★★
上榜理由:花旗、瑞信私人银行不再接受花样年控股的债券作为抵押物,现在新发债券基本没有人买了。
NO24:碧桂园
暴雷程度:★★★
上榜理由:规模不亚于恒大,负债也是万亿级别,重点布局三四线城市,打造“偏远郊区超级大盘”,2019—2020,碧桂园高溢价拿下大量三四线城市开发土地。
由于三四线城市人口流失或流入少,房价虚高问题严重,市场风险极大。
投资巨大的马来西亚森林城市深陷泥潭,几近停滞。
因高周转而导致的工地事故、工程质量问题不断,业主投诉维权不断,2020年房企综合满意度垫底——行业10分的平均水平,碧桂园只有4分。
近期碧桂园“品牌部”“雇佣军”活动频繁,神似爆雷前的恒大。
NO25:融创中国
暴雷程度:★★★
上榜理由:负债万亿级别,不但在22个重点城市花重金抢地,还在大量三四线城市,以高达50%以上的溢价拿地,创造多个地王。
市场传闻,融创跑到香港私募,报出两倍市价,把资本市场吓坏了。而且融创还在内部向职工融资借钱。最新消息是,它对万达毁约了。
孙宏斌的激进在房地产业最有名,但是他在半年报业绩会上突然变腔:“我们预计下半年市场会比较惨烈,安全放在第一位。”。
碧桂园不会像恒大一样,他们都有自己不同的路线。
恒大集团和碧桂园相比,肯定是恒大公司更大一些,恒大公司是咱们国内乃至世界当中,都是数一数二的大型企业。
有新的朋友不难发现,恒大公司和碧桂园公司的楼盘在咱们国内无论是大城市还是小城市,都有楼盘从大局上来看这两个公司没有什么太大的差距,实际上从公司的规模和市值上来看就能分辨出来,恒大公司要比碧桂园高出不止一个档次。
此外就是恒大公司在500强的排名当中,也要比碧桂园公司更靠前一些。
两家的负债情况
去年碧桂园债务高达174万亿,紧追恒大,负债率更是高达86%,比恒大还要高。
据中指研究院数据,在2021年里,碧桂园的销售目标完成率只有889,低于同行平均水平901%。
这889%意味着什么呢?他们计划二一年销售目标是6277亿元,但是只卖了5600亿元左右,比计划少了600多亿的资金,不知道对他们的高周转、高杠杆模式造成多大的影响。
而比这个层面更糟糕的问题是,他们去年上半年销量都还跟得上,到了下半年越来越卖不动。
经济日报评恒大被约谈是真的吗知乎
这条传言突然网红,无风不起浪,真假毫无意义,这一天早晚到来。
首先,我宁愿相信这是真的,喜迎知识分享战国时代;其次,我更同意知识分享没有疆界,鼓励平台充分竞争;再次,呼吁知识传播有版权,但不要垄断排他。
第一:我宁愿相信这是真的,作为“知识分子”,欢呼着迎接知识分享的春秋战国时代知乎作为知识分享和知识变现的先行者,虽然率先起跑,但“有关部门”并没给知乎颁发一块独家经营的牌照。
随着各大平台后知后觉,明白了知识变现这是一片蓝海,于是纷纷开始上马问答模块,谁也挡不住,也不应该阻拦。
说到这里,大家似乎忘了百度的早期巨大贡献。
我不能不提起百度知道、百度百科、百度贴吧等先驱,可以不客气地说,现在这些“各种问答”都发源于百度知识产品。
百度知识产品作为问答模式的鼻祖,据说也开始振兴问答产品,我们有理由期待和欢迎百度问答王者归来。
“今日头条狠挖知乎大V,这是要干死知乎的节奏”,这些传言一经流出,立即炸了锅。
知乎叫屈,头条否认,都显得大度而高雅,我们看惯了若干“外交辞令”,相信不相信传言,这是次要的,无风不起浪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儿;是不是表面一团和气、暗地下手挖角,这些也不重要,这样台面下较劲的事儿多了去了;重要的是:挖角这样的事一定会发生,即使不是这次,也是下次;你不这么干,别人也会这么干,最后大家都这么干,“问答市场”终究会走向充分竞争,直到在动态中达到短暂平衡。
这是市场规律。
互联经济+智能手机的普及,使新媒体进入春秋时代,也是民间自媒体和“知识分子”的盛唐时代。
在过去资讯、明星、网红、意见领袖风生水起的同时,行业达人、知识专家、个人IP也开始崛起,使问答产品进入春秋时代,一点也不奇怪,尤其是当支付渠道越来越便捷的时候,个人知识交易变现的风口一样可以到来。
平台的竞争,对于广大优质作者是一道福音,有关部门也没有规定只能结婚不能离婚,这个传言,真假不论,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谁也无法阻挡问答平台春秋战国的到来。
第二:知识分享本无边界,充分竞争既是市场规则,也是丛林法则问答产品也是知识产品,就像文学、音乐、美术、影视、论文等作品一样,进入交易市场,一方面应该受到知识版权的保护,一方面受到市场价格的保护。
所以,问答平台之间的竞争,终究是优质内容的竞争;优质内容的竞争,归根于人才的竞争。
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
知乎的委屈,在于知乎本来只想做一个“安静的美男子”,在自己的庭院里种花弄草、岁月静好。
问题是,你不能阻挡别人对你家院子里的花草的觊觎。
当春风翻墙入院,更不能阻挡“花草种子”长腿,随风飘向“更肥沃土壤”。
今日头条下手之狠、攻城略地,打破了“躲小楼成一统”的局面,“知乎”不“在乎”是不可能的,但只能“空悲切”。
今日头条作为自媒体平台一匹鬃毛凛冽的“黑马”,依靠“精准算法、智能推荐”,异军突起,后来居上,成为自媒体俱乐部的大咖。
“精准算法、智能推荐”,不是提出最早的,但却是玩的最好的,头条有当武林盟主的野心,都是水到渠成的事儿,他不说,不代表他不做。
自媒体平台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像商品市场的竞争,正应景了当今互联网时代的“大鱼吃小鱼、快鱼吃慢鱼”。
今日头条想坐稳自媒体平台的不管是第几的交椅,天性里就奉行做大做强、赢者通吃的惯性思维,开始大举进攻问答、微头条等模块,目标指向路人皆知。
自媒体就是江湖,谁当上“老大”,谁就能独占花魁,这就是丛林法则,没有什么好争议的。
第三:作为作者不能“看热闹不嫌事大”,呼吁版权保护与市场竞价同样重要卖菜的打架,买菜的高兴。
问答平台的争斗,优质作者心中暗喜。
老东家光靠感情留人,留不住人心,挡不住价格的诱惑。
问答模式,适应了人们对单一知识的需求,就像心理咨询和专家门诊一样的道理,我有病看病,从门户网站上解决不了个性需求,就会“挂专家号”,付一点“挂号费”,就是市场游戏规则。
知乎和分答,玩的更邪乎,可以花钱提问,花钱买答案,还可以把答案再分销出去,说不定得到了答案还赚上一笔。
现在的头条问答,还处于免费围观时代,扩大流量是初心,但头条垄断了问答之后呢,赚钱还是硬道理,不说你也懂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